《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笔会——关键在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会论文,关键论文,方案论文,高中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力度相当大。这个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实施。如果实施的问题解决不好,那末这个方案只能是一个理想的方案、官方的方案。而要实施好,我认为至少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其一,对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要有正确认识。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行后,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两段设计”有了新的内涵,从小学一段和中学一段,改变为义教一段和高中一段。我认为,在新的“两段设计”中,义教是普及性基础教育,而高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分流或基础教育。也就是说,义教强调打好共同基础,而高中不仅要进一步打好共同基础,还要为每个学生打好不同的分流基础。这是由普通高中在整个教育系统的地位所决定的。回顾普通高中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双重任务论”,还是“多种模式论”都反映了普通高中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其二,要关注普及教育结业点的升高对普通高中课程的影响。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是9年,也就是小学和初中。但是一些发达省市已宣布,经过努力要在若干年内普及高中教育。尽管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阶段是否属于普及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课程结构应当是不同的。认为普及教育的结业点越升高,年限越增加,分流基础课程的时间就应越推迟,比例就应越缩小。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国民教育素质的标志。
其三,提高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水平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对于最广大的初中毕业生来说,首先是能否上得了高中,然后才是能否上优质高中。前不久国家已专门召开了高中工作会议,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迅速,200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将达2200万人。但是规模的发展未必等于质量的优异,而质量优异的核心就体现在课程上。新高中课程方案规定每一科目都由若干模块组成。这种结构是理想的,理由也是充分的。但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加以保障,新课程恐怕难以顺利实施。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经历过多次学制与课程改革,一些著名教育家曾中肯地指出,有些改革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往往不在改革方案本身,而在于没有成熟的充分的条件作保障,因而大打折扣,甚至不了了之。这样的情况是不乏先例的。
其四,要下功夫统筹模块的横向联系,尤其是同一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模块横向联系。这次新方案中的“模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是新方案的极大的闪光点。如果横向联系问题不解决好,各叫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会产生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造成缺陷或加重负担。
其五,要高度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选修Ⅰ和选修Ⅱ。尽管这些课程只占总分的1/3左右,却是普通高中的特色所在。既是最有希望出彩、出色的亮点,也是最容易搞偏、走样的内容,需要有进一步的实施细则给予指导。
其六,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教科书、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料,但决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高中来说更是如此。视野要开阔,思路要开拓。要多样化,就是要体现不同的层次、风格和特色。要系列化,就是要围绕教科书为核心,开发系列配套、丰富多彩的资源供师生选用。要立体化,就是要以文本资源为主体,以音像、电子乃至网络为两翼,展翅遨翔。
最后,毫无疑问,课程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始终取决于校长、教师的理念、素质、水平和能力,也取决于考试、评价的导向。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相信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站在时代高度,从本地实际出发,既充满竞争的紧迫感、使命感,又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继承中创新、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