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吉英[1]2002年在《经济转型期产业成长与产业投资基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结合产业成长对产业投资基金进行的研究。文章探讨了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动力机制、产业成长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垄断性产业、竞争性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成长与投融资特性作了简要归纳。进一步对我国产业成长和产业投资进行了一个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融资方式是影响产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因素。循着如何促进产业成长和创新投融资方式的思路,引出了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新的金融工具。在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理论分析方面,从产业组织理论、投资学、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角度为产业投资基金构建了一个初步的解释框架。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借鉴已经比较成熟的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特点、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产业投资基金处于创业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之间的层次上。对产业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评论,认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方法应该综合运用,而且在运用几个典型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时应作相应调整。认为产业投资基金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产物,是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一种准市场替代,因而具有过渡性质。文章最后考察了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多重意义,对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位及其组织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发展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提出了战略原则和战略措施。
靳明[2]2006年在《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农业作为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体系,是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的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探索、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扩展、提升与系统化,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绿色农业提出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为切入点,以促进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成长为目的,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明确界定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与机理:阶段性特征、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等,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成长发展历程(包括产业政策演变过程)和问题,并针对绿色农业产业在特定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促进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建议。论文的内容除第一章导论、第七章结论外,从逻辑上分为两部分,形式上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叁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绿色农业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内涵、特征和竞争力,绿色农业产业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规律性、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为实证研究及提出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分析绿色农业的内涵、特征和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农业的内涵,提出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和竞争力,即绿色农业具有持续性、集约性、高效性、标准化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协调的多重特性;绿色农产品具有生态、安全、优质等质量特征和品牌优势,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和正外部性,需求的价格弹性从短期来看相对较高,从长期来看相对较低,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较大,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质量、品牌等差异性上。绿色农业直接源自农业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是农业转型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所迫切要求的,它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适应农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第叁章分析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通过借鉴一般产业成长过程的规律性,对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与机理:阶段性特征、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等进行分析。认为产业成长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成长轨迹、阶段性和规律性,可以采用定性与
李凯[3]2012年在《经济转型期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投资结构,是指社会投资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分配后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投资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由要素市场进行分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行政方式实现社会投资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产业投资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手段,它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可以说,产业结构是由投资结构塑造出来,并由投资结构所决定的。今天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由过去的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而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当前的投资结构,所以产业投资结构的动态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式。目前,我国正处于面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投资将是维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转型中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早期的工业化发展中,产业投资顺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要求,投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自我修复,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投资结构暴露出较多问题,即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下产业投资结构的失衡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产业技术进步滞缓以及投资效率低下等。根据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产业投资效率的评估,显示绝大多数工业行业存在高成本投入、低附加值产出,缺乏产品技术创新等问题。产业链的高端行业长期被国外垄断,资本投入与产出之比过高,严重阻碍了我国向“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所致的内在因素,又有世界产业转移所致的外在因素。但鉴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早期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产业投资领域依然浓厚,因而投资主体、融资结构等体制性因素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更为深刻。此外,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对各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以上层面的考虑本文将以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和技术进步叁方面因素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叁者对产业投结构的影响。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技术进步叁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数据中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因素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梳理了相关文献,阐述了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为后文的研究作了一般性的铺垫。第二章,我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产业投资结构现状。从时间顺序上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进过程,以及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因,针对政府提出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国家”、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理论阐述。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体制转型,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本文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从投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叁次产业的发展状态及产业间的投资结构,对叁次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技术进步叁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与归纳,以便于下文的深入研究。第叁章,产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通过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对产业投资主体演变与投资领域变化的分析,揭示了政府、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叁个不同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政府、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叁个投资主体对叁次产业投资的影响关系。第四章,融资结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通过梳理经济转型背景下融资结构的变化过程,分析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对叁次产业投资的作用,同时,回顾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叁次产业投资结构中发挥的效用,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了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对叁次产业投资的影响。第五章,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本文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情况及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检验了技术进步对我国叁次产业投资的影响以及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率。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及技术进步叁个方面的规范研究和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上叁方面因素对叁次产业投资结构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结论,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对降低以上因素的负面效应及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政府、国有及非国有产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研究得出,政府投资主体对叁次产业投资均存在显着影响关系,除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外,依然保持着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其中,政府对第一产业和第叁产业的投资影响较大。本文认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应尽量避免直接参与竞争性产业的投资。国有企业的投资对第二产业及第叁产业影响最大,其投资主要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中的传统行业,缺乏对第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因此,国有企业对叁次产业的投资应该更注重统筹兼顾,加强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并积极引导投资资金流向第二、叁产业的高端领域。非国有企业投资主要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影响较大,由于其投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投资高效性从而引发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动,因此,非国有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显示出更多积极性,但是,其投资领域受到相当多的限制,从而造成了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投资结构更趋传统性。因此,只有解除对非国有企业投资领域的限制,在垄断性行业中让渡更多产业空间于非国有企业,才能让其发挥更大作用。(2)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的影响依然占据着主导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对我国叁次产业投资均有显着影响,其中,银行贷款对第二产业投资的贡献度在百分之叁十,对第叁产业投资的贡献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股票融资只对第二产业投资存在明显的影响,这一结论表明,我国产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的影响最大,同时,也表明直接融资市场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我国整体技术进步率较低,对产业投资的影响不够充分。本文通过研究得出我国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但未出现明显增长,反而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同时,对31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率的测算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多数行业技术进步率较为迟缓。全要素生产率对叁次产业投资的回归分析则表明,技术进步对推动产业投资结构变动未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未来只有政府积极改善创新机制,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才能使其对推动产业投资结构变动、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最大作用。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努力和创新性尝试:(1)本文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和非国有企业投资在叁次产业投资中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对各产业投资的贡献率不同。(2)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有影响,但对其影响的程度不够充分。(3)对如何确认民间借贷法律地位和加快改善创新机制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李静[4]2013年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产业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针对特定产业进行的金融活动。产业金融的目的是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钢铁金融、航运金融、汽车金融等。我国产业金融的实践最早是1987年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的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金融的形式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全球经济步入转型期,我国抓住这一机遇期,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对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产业金融作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最有效的结合方式,可以利用金融的杠杆作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帮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资本扩张,价值增值,因此发展产业金融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本文正是基于我国经济转型期的背景,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经济转型期制约我国产业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借鉴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产业金融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产业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重点探讨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实证检验我国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的匹配关系,得出金融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结论,并指出当前我国产业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金融结构的不合理。二是通过定性分析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产业金融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从而分析得出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金融发展的趋势。叁是重点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制约产业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从制度瓶颈、创新能力不足、政府干预叁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四是结合产业金融的发展瓶颈,选取美国的汽车金融、德国的航运金融、新加坡的物流金融作为分析比较的案例,并总结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经验启示。最后,对我国经济转型期发展产业金融进行战略思考,明确目标和任务,并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金融创新、政府适度干预、降低信息壁垒等对策建议。
张然[5]2016年在《四川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内经济新常态化、四川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加大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是维持经济增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监管审慎度的不断提升,依靠信贷、BT等手段开展的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而目前监管层大力呼吁的直接融资、PPP等模式又难以在短期时间内填补资金缺口,直接通过政府举债来解决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的难度较大。基于这种现状,设立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既能够在不增加政府显性债务负担的情况下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又能够通过结构化设计让政府享受杠杆收益,还能够提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效率,使得上述困局迎刃而解。可以预计,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新兴投融资模式将会在四川省内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地运用,其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由于处于发展萌芽期,各界尚未对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界定,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甚至和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混淆的情形时有出现,由此引发监管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国内外直接关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成果较少,现存的文献也主要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形下,选择研究四川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不仅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还具有丰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在研究框架上,本文首先厘清了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进行了界定:即以基础设施领域项目运营(包括基础设施项目设计、建设、管理等)和项目资本(基础设施项目的直接关联企业股权、债权、资产支持证券等)为特定投资标的物,采用非公开募集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特定机构投资者或自然人投资者募集资金的私募基金,是广义产业投资基金的一种。随后,通过理论与投资实务相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基金的运行机制,发现四川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存在市场化、行政化和结构化叁大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内部架构、市场竞争策略以及基础设施定价叁个主要因素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产业组织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依托产业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引入博弈论、委托代理、机制设计等研究方法,分别建立数理模型,对决定四川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特点的叁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基金的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劣后级合伙人履行对应的出资义务对提升基金的运作效率大有裨益,但同时会导致政府对基金运作事务进行过度干涉。当这种干涉越多,影响越大时,管理人的积极性越低,致使基金运行效率下降。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严格按照合伙协议履行自身的义务,少插手甚至不插手基金的投资运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2)在内部架构搭建中,提升内部信息传递效率,加大基金人员下沉力度、实现项目分类隔离、提升业绩提成率都是提升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四川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应当尽量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同时分别建立投资团队和投后管理团队,尽可能的让投后管理人员在项目公司任职,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行;建立高效的项目隔离机制,避免不同类型项目的交叉影响,同时按照市场行情根据业绩给予管理人额外的业绩提成。(3)在市场竞争策略选择中,基础设施市场会随着进入基金数量的增加和基金管理人能力的增强逐步由垄断向竞争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的素质越强、市场容量越大、行政干预越少、基金存续期越长、募资成本越低,市场竞争度则越高,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也越高效。因此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基金管理人应当加强自身的团队建设,选择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投资,尽量延长基金存续期和降低募资成本。(4)在产品定价中,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管理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种。当管理费率越高、公共资金的影子成本越高、业绩报酬率越低、劣后级出资比越低、优先级的固定回报率越高时,基础设施定价也会越高。而当地基础设施禀赋、定价权的主导等因素会由于地方政府和基金管理人的种类不同对基础设施定价带来不同的影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基础设施定价中,首先应当界定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人和管理人的类别,评估及投资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现状,适当的提高管理费提成和业绩报酬,增加当地政府的出资比例,通过有效的增信措施降低优先级的回报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如下:(1)构建了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第四章)。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对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内部架构—市场竞争策略—价格形成机制”为主体的分析框架;依托该框架分析了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内部组织架构(第五章),系统地研究了基金内部组织存在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基础设施领域企业治理、产业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后续分析建立了理论基础。(2)研究了市场细分情况下,产品属性对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的作用机制(第六章)。采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别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在叁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对策,分析了行政影响存在时,叁类产品(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对基金收益和运作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市场可能的演进路径。(3)对政府双重定位和“明股实债”投资模式同时存在时的基础设施定价机制进行了剖析(第七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中同时扮演投资人和规制人的双重角色;基于优先级资金以“假股真债”的形式出资的现实情况,利用线性规划的分析方法,对规制人是否完美和是否给予管理人业绩提成时的基础设施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类研究。本文进一步研究方向:(1)完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在本文的分析架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监管机制、税收处理、基金管理人内部治理、资金管理、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因素,结合公司金融、企业治理、投资组合等金融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对现行的分析框架进行扩展,同时根据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对分析框架进行调整,使后续研究更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2)通过实证分析对本文主要结论进行验证。由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在四川投资运作的时间较短,样本量和数据量难以支撑实证分析,而且普遍采取了封闭运行的模式,相关数据的采集难度较大。在上述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本文主要建立数理模型对相关结论进行了推导,其对应的实证分析可在数据和案例足够丰富时再行展开,进一步提高本文的研究深度。
欧培彬[6]2009年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投融资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高度关注的命题。结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产业投资基金必将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但是中国尚缺乏将产业投资基金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的系统性研究,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务操作模式也尚未形成。因此,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投资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产业投资基金对文化产业支持的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了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并结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融资现状,提出了组建新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构建文化产业综合性金融支撑平台等具体的政策建议。全文分为六大部分:(1)本文的理论基础。对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升级理论、投资组合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及金融创新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产业投资基金的特点与模式。首先明确了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分析了产业投资基金的特点;随后归纳总结了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最后对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3)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首先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投资特性;随后分别以法、英、韩、美四国为例,比较了政府经营管理、政府行政指导、政府引导市场和市场主导四种不同的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模式;最后对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配套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4)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首先研究了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企业成长的机理,在对文化企业成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产业投资基金与文化企业成长的过程的关系,分析了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文化企业成长的路径;然后研究了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成长的机理,在对文化产业成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产业投资基金与文化产业成长过程的关系,并分析了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成长的路径;最后在对文化产业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5)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首先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回顾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接着对中国文化产业中传统融资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自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指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创新的必然选择。最后,根据现有文化产业基金在具体运作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指出构建新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势在必行。(6)新型文化产业基金及文化产业综合性金融支撑平台的构建。首先对新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一全新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组建原则、组建规划、运作方式、投资策略乃至配套措施提出了具体方案和相关政策性建议。最后,本文尝试构建一个以新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综合性金融支撑平台。该金融支撑平台包括两个子平台和一个体系,即政府金融子平台、市场金融子平台和金融服务体系。这些子平台之间,子平台与新型产业投资基金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路祖强[7]2016年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绩效及对被投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方式正在耗尽经济增长动力,迫使我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国内外经验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产物,产业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投融资制度和金融工具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连接产业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纽带。由于产业投资基金在促进产融结合、提高资本运营绩效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显现,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当前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但作为新生事物,有关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厘清和解决。其中,宏观层面的问题表现为:(1)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来源有限;(2)产业投资基金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运作较不规范,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3)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发展的效力较低,尤其对于创新型产业与基础战略性产业的促进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微观层面的问题表现为:(1)产业投资基金自身的运营机制与体系存在较多缺陷,基金建立、运作、退出等环节相关制度设计与评价不完善;(2)相关研究更多集中于有关产业投资基金的宏观发展政策层面,而对产业投资基金需求端——微观层面的企业相关研究较少,即产业投资基金对企业治理水平、运营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对影响产业投资基金从企业退出的因素,仍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分7章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对本文的研究问题、背景、意义、内容、文章框架以及创新点进行简要的说明。然后介绍了有关产业投资基金的基本内涵、特点、组织形态及模式;在此基础上,整理与归纳了产业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公司绩效以及基金退出等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相应述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投资基金现状及运营机制,通过分析产业投资基金的代表性案例,系统总结了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运作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及绩效评价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两部分实证分析。实证第一部分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绩效因素的实证分析。通过对产业投资基金退出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绩效的相关问题及假设,选取相关变量并进行说明,建立实证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产业投资基金的行业经验(从业时间)对其投资绩效水平的影响并不显着;而产业投资基金的资本规模对其投资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周期、投资规模对其投资绩效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行业对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绩效水平有着重要影响,相比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能获得较高资本收益;而产业投资基金的注册地点与其绩效水平并不相关。实证第二部分为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该章为本研究重点章节,系统探讨了产业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及公司绩效的影响,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公司治理综合指标,量化公司治理水平,得出公司治理指数;通过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估产业投资基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表明:产业投资基金的介入能够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绩效有着正向影响;产业投资基金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公司绩效越好;相比其他类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更大;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叁者之间的存在传导效应,公司治理起着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对策及战略选择。结合前文研究,本章据此提出了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对策、方向定位及模式选择;确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原则及措施,并为企业如何运用产业投资基金的资本支持和增值服务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局限做出说明,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相应建议。整体而言,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产业投资基金相关研究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深入探讨了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治理、公司绩效之间内在作用机理,以及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可能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对产业投资基金的基本内涵进行较为清晰的界定。查阅相关研究,当前国内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较少,认识尚停留在较为狭窄的层面上,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第一,简单、粗略地将产业投资基金限定为一种金融直接融资工具或投资金融产品,忽略了产业投资基金的其他特性内容(投资范围、对所投企业经营管理的介入等);第二,一些研究将产业投资基金与普遍的私募投资基金或一般的风险投资基金等内容简单等同,忽略了产业投资基金的政府背景特征,以及政府在其中所起的引导、支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界定产业投资基金的基本范畴与内涵,明确产业投资基金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产业投资基金集中表现为政府单位针对某一特定行业进行导向性的一种集合投融资的管理型资本;是为了促进产业成长、解决产业普通渠道融资困难而进行的金融创新实践;是以实现产业政策为投资原则,以产业引导为主要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设立的投融资机制。(2)构建了公司治理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治理及公司绩效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特征、管理层特征叁大方面共9个指标对公司治理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公司治理指数;并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能力叁方面综合评价公司绩效。研究发现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优化被投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进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产业投资基金与公司绩效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作用。(3)考虑到产业投资基金与其他类投资基金之间存在差异,本文探讨了产业投资基金与其他类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影响效力。研究发现产业投资基金相比其他类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更大;通过分析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绩效低于其他类投资基金,这间接地说明了产业投资基金对投资项目的筛选并不完全以投资收益作为主要考量,还要帮助政府实现其制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陈王琨[8]2006年在《高新科技园区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科技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将扮演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推手。高新科技产业是一个集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于一堂的产业,因此容易形成大型的产业集聚,而以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形态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的范例。 本研究针对高新科技园区企业进入与退出的机制进行研究,并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与台湾地区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进行探讨。首先对相关的学理进行回顾,包括生命周期、产业政策、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区域推移、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等。在上述学理的框架下,本文以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以及相关的产业做分析对象,分析结果发现台湾地区的产业政策对于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有十分正面的影响,它有效地提高了园区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从高新科技园区的社会资本的形成来看,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示土会网络以及人际资本也是不可忽视的部份,它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与不必要的错误损失。而若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则两岸之间的高新科技之竞合乃属必然之趋势。 本研究中引述了相当数量的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数据,相关的背景资料呈现在本论文中有关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回顾当中,做为本论文主文相关论点的左证。
刘义圣[9]2005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文中提出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其功能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完善过程中愈发占据支配性的地位,也是各种矛盾的集中所在。深化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认识,对中国资本市场功能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对于解决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功能视角”下的中国资本市场。一般认为,使用规范性方法抑或实证性方法,与所研究的目标问题有关,目标层次越高越具有规范性,目标层次越低越具有实证性。所以,本文在研究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经济制度等问题时采用规范性方法,而在研究资本市场实际功能时采用实证性方法。另外,本文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不仅应用纯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尝试从社会、心理以及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诠释。 本文共有九章内容,在谋篇布局上刻意求工,力图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文理清晰,连属成篇。 第一章资本市场泛论: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与“资本市场”进行概念的回顾与界定,然后根据现阶段中国经济的运行特征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质性内涵做出解释,并从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变迁中确定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资本与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功能内涵是历史的、动态的。 第二章资本市场功能琐考,开始切入正题,研究资本市场的功能一般。由于资本是资本市场运行的载体和核心内容,理解资本的功能将直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认识,因此本章内容安排上先考察资本功能,再考察资本市场功能。在考察资本市场功能中,依照一般逻辑,先考察资本市场微观功能,再考察资本市场宏观功能。 第叁章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初级实证,比较系统地考察包括证券市场、产权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创业资本市场等主要子市场及其各种功能的现状和问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课题组[10]2007年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转型期金融创新》文中认为论文构建了金融创新演化的正反馈机制,以此透视中国转型期金融创新的目标、路径及突破难点,论述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对金融创新的突破和引领意义。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从市场准入、市场构建和制度法规完善叁个方面推进金融突破的思路,并针对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成长与示范效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经济转型期产业成长与产业投资基金研究[D]. 向吉英. 暨南大学. 2002
[2]. 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D]. 靳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 经济转型期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因素研究[D]. 李凯.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4]. 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D]. 李静. 复旦大学. 2013
[5]. 四川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研究[D]. 张然. 西南财经大学. 2016
[6]. 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欧培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绩效及对被投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D]. 路祖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16
[8]. 高新科技园区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王琨. 暨南大学. 2006
[9]. 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D]. 刘义圣.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0].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转型期金融创新[J].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课题组.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标签: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绿色农业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 企业发展基金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