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理论应用实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用实例论文,理论论文,中学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教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对探究教学的理解,不是仅靠课程标准就能解决的。为此,有必要对探究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思考,以确保课程改革的实效。
一、探究教学概述
首次将“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提出是美国生物学家、课程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oseph J·schwab)。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①。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②。 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收集证据—形成合理解释—评价与交流③。在整个程序过程中,评价非常重要,具有导向、监督检查、激励、诊断改进和筛选择优等功能④。探究教学的评价形式多样,笔试、口试、作业、回答问题,讨论交流、操作表演、小论文、小作品成果展示等,均可成为定性、定量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服务。
二、探究教学的应用及分析
1.应用实例
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上课实录:教师展示分别经单侧光、均匀光照处理大小相同的两盆天竺葵。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盆花长势有什么不同?
答:一盆的植株上部向一个方向弯曲,另一盆直立生长。
师:这是植物的向光性。影响植物生长有很多外界因素,如温度、水、肥、重力、光等,什么因素导致植物出现向光性?
答:是光导致植物出现向光性。
师:很好。光对植物的影响有很多方面,如波长、强度、光照时间及方向等,到底是哪一方面或几方面导致植物出现向光性呢?
答:是光照方向,单侧光导致植物出现向光性。
师:下面我们用电脑动画模拟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看看你们的分析对不对。
展示课件一: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师:同学们的分析是对的,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向光侧分布较少,背光侧分布较多,导致背光侧的纵向伸长比向光侧的纵向伸长要快,由此产生了向光性。但现在又有一个问题,这较少和较多是怎么产生的?提出你们的假设。
学生假设:A、由于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B、由于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师:现在我们5人为一组,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假设。
各组派代表陈述,学生积极发言、质疑对话,进行思路分析,共享成果。
师:我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设计的,希望同学们对老师的设计提出意见。
展示课件二:探究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学生对教师的设计进行评价,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总结,肯定了大家的表现,指出了不足之处,如有的同学讨论不积极,有的组讨论有些偏题,有的组没有很好记录,陈述时有些条理不清,同学的交流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等,并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2.分析
(1)提出问题阶段
探究教学以提问开始,最终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此案例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提问、谈话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过程中完成问题的提出,培养探究意识。教师提问时要注意,问题要能激发认知矛盾,有针对性、启发性,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
(2)提出假说阶段
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提出其假说。教师要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能有多种,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采取不同思路去探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3)收集证据阶段(实施阶段)
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来实施,分组时要掌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讨论前给学生确定目标。教师巡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提供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课堂、图书馆、网络、实践活动等)获得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知识互补和思维碰撞。学生轮流执行设计、绘图、记录等任务,使学生有机会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4)形成合理解释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证据经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进行独立思考和推理,形成合理解释,进行科学方法训练。教师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练习寻找线索,自己得出答案。
5、评价与交流阶段
各组以不同形式展示其探究成果,通过接受质疑和评价,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也使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因交流而更加深刻。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增加可视性,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为学生评价教师提供了素材。通过生对生评价、生对师评价、师对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实现多向互动,完成了师生关系的立体构建,教师成为探究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交流可使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正确评价自己及他人。
三、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对不同的学生要教给他不同的“渔”,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差异发展⑤。
2.掌握实施策略
(1)教学设计“弹性化”
做全面的课前准备,教师要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过程等有全面思考,为探究提供时间、空间、方法、设施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准备。教学设计要从“还”字做起,即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问权和评议权⑥。教师在教案中,对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要有所考虑,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准备。
(2)组织探究
探究教学是师生共同以学习者身份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切忌以师长自居,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进行讨论时将纪律控制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小老师”的作用。教师要学会倾听,及时反馈,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互动推动教学过程向“积极”、“有效”和“高质量”发展。
教师要引导学习,即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和支持,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以促使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一要延迟判断,不急于评论提出的看法谁优谁劣,更不要武断地否定,要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二要允许学生出现失误,对此保持宽容的态度。三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四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容量、节奏和时段衔接,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⑦。
3.加强反思与研究通过反思才能创新,才有提高。
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⑧。 课堂教学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⑨。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无法预计的情况,及时反思与研究,可将之变成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源泉。要在课堂教学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通过自我提问、行为记录、反思教案等形式,或借助学生反馈、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反思与研究,以不断推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要做反思型教师⑧。
四、问题与建议
1.问题
教学中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即随意地给一些教学活动贴上探究的标签。二是对探究的神化,认为新课程改革就要进行探究教学,否则就不是在进行课程改革。
探究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让一个班50多个学生去讨论,学生“活”起来了,课堂纪律松懈怎么办?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如何能达到教学目标?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等等。
2.建议
(1)教师要成为终身教育的典范。 探究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钻研业务,关注科学发展,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做一桶不断更新的长流水。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探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 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4)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5)提倡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探究教学提倡: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探究教学更看重过程,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特征;以开放活动为其基本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与提高,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必将深入地进行下去。
注释:
① [美]国家科学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② 赵银丽,陈振兴.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认识.教育探索,1996.4
③ 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学科教育,2001,(10)
④ 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⑤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⑥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
⑦ 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学科教育,2000
⑧ 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⑨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