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比较研究——基于广东省2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省论文,实证论文,绩效论文,区域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12-2116-06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Porter,M.E.)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1]。1998年他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的研究论文,对产业集群与竞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内容[2]。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并成为推动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3]。近年来,产业集群及其集聚理论正逐渐地被运用到旅游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领域和实践当中。
1 文献回顾
1.1 国外相关研究
艾尔森和格莱赛(Ellison and Glaeser)通过对美国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认为旅游业是凭借自然优势实现企业集聚的产业之一[4]。Chun,W.& Kalnins,A.和Canina,L.,Enz,C.A.& Harrison,J.S等对美国住宿业的集聚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5-6]。另外,Julie Jackson还提出可运用基于波特模型的旅游集群的战略,来提高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7]。
1.2 国内相关研究
1.2.1 对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的研究。国内近年来针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正在逐渐成为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焦点之一。邓冰等对地域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特征和趋势进行了讨论[8]。陈绍友在对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空间格局和不同地域旅游行业部门的聚集内容以及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推进方略[9]。尹贻梅认为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并对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进行了探讨[10]。叶红对我国旅游集聚现象在形成动因、集聚结构和制约因素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向集群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和对策[11]。陈秀琼对福建省旅游产业的集聚进行了测度,并比较了福建省四个主要的旅游产业集聚中心的竞争力[12]。邓宏兵等研究了中国旅游业的空间集聚问题,指出中国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分布与分散相结合的集聚特征[13]。孙钰霞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讨论了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4]。徐红罡等以珠海市为案例,对珠海旅游产业集群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钻石模型”评估了珠海旅游集群的发展现状[15]。冯卫红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区位商法、旅游业产值专业化指数和从创新能力和绩效判断,又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了分析[16-17]。李瑞等以河南省伏牛山旅游区为例,对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布局进行了研究[18]。刘春济等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19]。王兆峰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并对旅游产业集群的集群度进行了讨论[20]。杨伟容以及冯卫红,苗长虹在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全面综述的同时,讨论了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等问题[21-22]。
1.2.2 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起步。张梦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23]。王兆峰论述了提升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24]。史文斌等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25]。张广海等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进行了评价[26]。张茜等对我国区域旅游业的专业化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27]。王亚奇从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概述、主题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模式、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重点[28]。
由此可见,国内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和定量分析相对较少[29],在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尤其是竞争力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偏弱。本文以广东省的21个城市为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绩效及竞争状态进行比较分析和定量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与较强的实践意义。
2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绩效的测度方法——区位商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为其缩写)又称专门化率,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优势的指标,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一种定量工具,也是一种产业集聚的识别方法。它由哈盖特(P.Haggett,1996)首先将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从而衡量出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聚程度。通过计算某一区域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旅游产业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商值越大,集聚效果越好,产业优势也就越明显。其计算公式为:
2.2 样本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评估的可信度,本文评估所利用的广东省21个城市的LQ值均由《广东统计年鉴》2000和2008年间的截面数据资料整理计算而成。
3 广东省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绩效计算
分别将自2000年至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代入前面的绩效值(LQ)的公式里面,可计算这一时间截面中所有年份的LQ值;另外,若以2000和2008年这两个时间断面的LQ值作为参照,按如下公式可计算这两个时间断面间的旅游产业集群绩效增长指数P值(表1):
4 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模型构建
在空间维度上选用一项静态指标(绩效值LQ),在时间维度上选用一项动态指标(绩效增长指数P)分别作为横轴和纵轴上的变量制作矩阵图,分别以1,0作为临界值,可将其划分为四个象限,从而构造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模型(图1),通过该模型可对其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态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以该比较结果作为竞争力价值导向对该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作出相应的抉择。
图1 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模型
5 竞争态势比较分析
依据前面所拟定的指标及模型方法,以2008年的绩效值(LQ)为横轴,2000与2008年两个时间断面之间的绩效增长指数P为纵轴,可绘制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比较分析象限图(图2)。
图2 广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比较分析象限图
据上图可对广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广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态势分布处于不均衡状态,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因此,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对广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情况进行如下的区域划分(图3)。
5.1 优势区域(I:LQ>1,P↗)
第Ⅰ象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包括佛山一个城市。佛山的旅游产业集聚绩效值(LQ)为1.48,超过临界值1,表明其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高于全省的平均程度,并且佛山的绩效增长指数P值在所有的城市中是最高的,达到了716.37%,表明了佛山在本世纪初其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绩效在全省是增加最快的,因此,佛山市可划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
5.2 潜力区域(Ⅱ:LQ<1,P↗)
第Ⅱ象限为具有竞争潜力的区域,包括清远、茂名、韶关、肇庆、惠州、河源、东莞、中山、潮州、云浮、揭阳和阳江12个城市。虽然这些地区的绩效值(LQ)当前相对较小,均低于临界值1,表明该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低于全省的平均程度,但P值的增大说明了这些城市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从总体态势上来说自2000年以来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从长远来看,这些城市应属于具有竞争潜力的区域。
5.3 实力区域(Ⅲ:LQ>1,P↘)
第Ⅲ象限为具有竞争实力的区域,包括广州、深圳和珠海三个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的绩效值(LQ)分别为6.55和4.09,与其余的城市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珠海的绩效值(LQ)为1.25,这三个城市历年的绩效值(LQ)均高于临界值1,说明其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高于全省的平均程度,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但P值的减小表明自2000年以来其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从总体态势上来说略为有所减弱。
5.4 劣势区域(Ⅳ:LQ<1,P↘)
第Ⅳ象限为具有竞争劣势的区域,包括江门、汕头、湛江、梅州和汕尾五个城市。这些城市的绩效值(LQ)相对较小,均低于临界值1,其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低于全省的平均程度,竞争实力相对较弱,并且P值的减小说明了这些城市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从总体态势上来说正在逐年减小。
图3 广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空间分布图
6 结论与建议
观察表1中本世纪初2000-2008历年以来的绩效值(LQ),从大体上看,珠三角区域城市的区位商值均超过了东、西两翼及山区五市。这是由于粤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相对珠三角来说,处于广东旅游发展的边缘区域,旅游区位条件较差,旅游市场狭小偏远,旅游交通欠发达[30]。因此,这些区域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及集聚程度都明显滞后于珠三角区域,竞争力不及珠三角。另外,全省只有珠三角区域的广州、深圳和珠海三个城市历年以来的区位商值始终都大于1,高于其余所有城市。这说明这三个城市是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区域性的旅游热点城市。以广深珠为核心的珠三角区域相对于外围其他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众多,旅游资源集中,居民出游率较高,客源充足,对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因而旅游产业在以此为中心的地域内聚集,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产业集聚地的“金三角”集聚区,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旅游产业集群,属于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实力的区域,亦是带动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区域。
旅游产业的区域集聚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提高旅游服务效率,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旅游产业综合体的出现,获得区域间合作共赢的局面,促进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域内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等。但是旅游产业因过度集聚而产生的高度专业化,也会由于超过区域承载力而导致集群内部交通拥挤、资源严重耗费、生态环境恶化、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及旅游容量不足、旅游产品的同质恶性竞争等问题,这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为了防止集聚规模超过区域的承受能力而阻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集聚规模必须与区域经济的规模及发展水平相适应。此外,由于广东省旅游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产业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发展不平衡、各要素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其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故广东省在进入2000年以来,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就将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并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如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促进珠江三角洲、两翼、山区的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的梯度合理分工,积极推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等①。在此背景下,广州、深圳、珠海这三个核心城市的旅游产业已经开始向其他地区分散转移,而此三城市的集聚绩效值(LQ)自2000年以来一直呈现逐年下降的总体趋势,正好从侧面说明了这种产业转移的结果。广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佛山紧邻广州,正好处于广州向西部地区进行辐射的节点上,而产生“广州佛山同城效应”②。正因为如此,佛山的产业竞争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体现在其旅游产业集聚绩效增加速度在所有城市中是最高的。从图2及表2中还可以发现,位于第Ⅱ象限即具有竞争潜力的城市是最多的,共计12个,约占广东省城市总数的57%,超过所有城市总数的一半。属于第Ⅳ象限的城市中,除了江门是隶属于珠三角以外,其余都分别分布在广东省的东西两翼。
由于旅游产业集聚的过程要受到产业集聚区的竞争态势与区域发展政策调整的影响作用,为形成产业优势,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广东需要在产业政策上作出相应调整,并创新产业组织机制和发展模式。在宏观方面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推动区域之间旅游产业的合作;微观方面必须在域内打破地区城市之间行政区划的束缚,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成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决策组织,提供统一的旅游服务和旅游配套设施,以消除21个城市之间的旅游壁垒,同时继续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的区域空间结构,并以珠三角区域作为增长极,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优势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注释:
①引自《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②引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