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教育改革中日益显示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必须建立起新的教研工作体系。
以下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 教研机构的职能
教研工作是一个以教研室为龙头、教研员为骨干,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庞大的系统。教研室这个机构始建于5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削弱,70年代末恢复重建。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教研室日益发挥重大作用,教研工作得到蓬勃发展。它由一个单纯研究性机构,发展成为集研究、指导、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身的教学业务管理机构。目前,教研室建立并健全了教研网络,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体系;教研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水平大为提高;教研工作有了更适宜的环境和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它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又产生了不少新问题,主要是教研室的性质、职能,以及相应的隶属关系等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些问题在80年代中后期尤为突出,引起国家教委的关注。进入90年代以后,国家教委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其有关领导人的讲话和几个文件中,对教研室机构的性质、职能和主要职责等均作过规定或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迄今没有解决好。
当前,教育管理体制尚处在转型时期,新的内部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教育部门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某些职责与权限尚待理顺。另一方面,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办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学校模式与课堂模式的变革,使教研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抉择。
上述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教研工作如何适应教育现代化,建立教研新体系的问题。
为了建立新的教研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教研室的职能与作用。
作为地方的教研室的职能主要有: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材建设。
教学管理可分为行政性教学管理和业务性教学管理两大类。行政性教学管理是指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贯彻教育方针,执行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大纲,传达贯彻上级有关部门的教学指令;业务性教学管理包括常规教学管理、测试评价管理、竞赛评奖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材有关管理和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如建立骨干教师档案制度、示范课制度、培训和奖励制度)等。国家教委曾明文规定:教研室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教育部在1998年拟定的《教学研究室工作规程》(初稿)中,又一次强调了这个规定。可见教研室的管理职能应得到强化。教研室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实际上是十分明确、已经确定的。这种隶属关系对强化教研室的管理职能,促进教学、教研、教改与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和高效运作,都是十分有利的,这是建立教研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的保障因素。
教学研究包括教学科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问题研究),其内容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研究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指导的前提与基础。
教学指导的内容几乎包括办学与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但主要在教法与学法的指导上。教学指导工作“弹性”较大,运作体系亦较为复杂,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以及考察、调研、检查、视导等项工作来维系。教学指导是教研工作的主要体现形式与象征。
教材建设工作涉及教材的编写、实验、推广、组织选用、新教材培训以及以新教材编排思想为依据的教法改革等项工作。教材建设是教研工作中的一项带有很强的政策性、方向性与整体性的工作,对前述几项职能具有强化、促进作用。
如果再细分,教研室的职能还可有教改实验、经验推广、咨询参谋和培养培训等。
二 教研工作的基本特点
1 时代性
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研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就教育论教育、就教研论教研的思维方式,要从社会改革、教育改革的整体与大局出发,开阔教研的视野,树立大教研观念。当前,教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转变教研观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认真探索并建构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研工作新体系。
2 超前性
教育是先导性行业,教研又是这一先导性行业的先导,因此,教研工作应体现出超前性和未来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观念上树立起超前意识;在教学方向上把握住时代趋势;在教研活动上立足当前,提高着眼点,在运作机制上形成开放体系。
3 指导性
教研工作是一个以教研室工作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策划系统和教学信息传播系统。教研室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纯研究机构,而是教学指导机构。这主要体现在,将宏观策略和科学理论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出教学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借助各种教研活动载体相互学习借鉴。
4 应用性
教研与教学密不可分。教研工作具有鲜明的微观性、具体性、日常性、中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之间并无绝然的“分界线”,而是存在一种有效的连结机制而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我们必须强调:教学研究应以实际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从常规研究促进常规管理与具体实践的实际出发,努力实现教研工作自身的价值。
5 复合性
复合性包括:①职责的多重性。即“研”、“管”、“导”合一,“研”为基础,“管”为核心,“导”为主导。②机构的层次性。省、地、县、乡、校、组(教研组)六级网络纵横联系,工作目标各有侧重,有效结合,有机统一。总之,从为宏观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咨询服务,受教育行政部门授权进行教学决策并采取行政手段贯彻落实教学决策,到提供给基层学校各种微观的教法、学法指导,教研工作有着丰富的内容。
6 群众性
教学研究中一线教师广泛参与,教、研结合,以研带教,有着很强的群众性。
三 教研工作的发展趋势
1 教研思想现代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教研工作必然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实现教研思想的现代化。主要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管理艺术指导教研工作,同时要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新的工作作风。
2 工作要求制度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体制与学校模式的变革,要求教研工作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教研工作的规范性,形成制度约束与创造性工作有机统一的机制。
3 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研工作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单一转向全面,随意性、经验化转变为注重教育科研、努力实现教研工作与教育科研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研的层次和水平。为此,必须重视理论建设;重视教研队伍建设;重视专项课题的规划与布局;重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的作用;重视教研结构调整,力求形成结构好、层次多、运转灵、效益高的教研体系。
4 学科研究综合化
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的素质结构与水平并非是单一性的或固定不变的,这反映在教研工作中,要根据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交叉与结合的特点,加强学科教学研究的综合性,推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5 管理体制系统化
主要是健全机构,联成网络,中心辐射,统放结合,层层推进,高效运转。
6 办公装备信息化
在教育效率不断提高和教育信息大量增加的条件下,教学研究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将发生革命性变革。其结果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研系统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全面贯通。
四 建立高效运行的教研工作机制
1 加强理论建设
为了建立系统科学、令人信服的教学研究理论体系,要加强对教研工作(含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及其辩证关系等)的理论研究,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研究理论体系。
2 改革管理体制
要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研管理体制。
3 加大投入力度
教研经费不足,是制约教研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从跨世纪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角度,积极盘活教育经费资源,在保证教研部门教育经费个人部分的同时,力争加大对教研部门业务经费尤其是专项业务费的投入。
4 强化网络作用
在健全教研网前提下,注重优化与重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特别是应把学校中的学科教研组建设好。校教导处要转变职能,改进方法,注重对教研教改工作的组织与指导,把教研教改落在实处。
5 狠抓主要任务
这包括:①研究、贯彻、落实新大纲和新教材,探索建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体系。②加强对教学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③搞好常规教学管理。④组织好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⑤继续深入探索考试与评价改革。⑥重视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⑦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在提高教师素质中的作用。⑧推进学制改革,搞好分流教学。⑨积极探索研究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推动高中教育上新台阶。⑩深化农村初中教学改革,努力探索由单一升学教育转向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6 理顺几个关系
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是:①教研、科研、调研“三研”并举。②计划管理、过程管理、终端管理“三管”齐下。③教学、教研、教改“三教”统筹。④创新、求真、务实“三点”统一。⑤着力强调整体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三性”结合。教学观念要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汲取学科的前沿信息,关注、分析教学改革进展和动态,从客观的、未来的、跨学科的角度把握各学科教研工作。
五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员队伍
教研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教研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教研员必须“能上能下”,用自身人品、知识和能力修养铸造教研人员的新形象。①应具备崇高的品德修养。强调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工作责任心和对现代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具有强烈的团结合作意识以及执着钻研、勇于登攀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②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跟教育界各层人士打交道的全面文化知识和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需要的多学科基础知识。③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教学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是一种艺术。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面对新的课程、教材、教学思想,教研员需要有新的教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必须确定重新学习、重新认识、重新积累经验的理念,从积极主动的角度去适应新形势,寻求新发展,把发展的眼光始终瞄准教学研究的理论制高点,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以保持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发言权。④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⑤应具备旺盛的研究能力。⑥应具备独到的管理与指导艺术。教研员要养成“学习、尊重、合作”的好品质,与教师互信互谅,与基层校领导默契配合,通过个人高尚的人格、科学的思维、灵活的适应力和宽广的胸襟,并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达到落实自己的管理与指导意图的目的。要强化组织意识和交往意识,注重于发现人才,树立典型,植根基层,丰富实践,勤于探求,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