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反”的思想述其体系的展开论文

从老子“反”的思想述其体系的展开论文

从老子“反”的思想述其体系的展开

叶 朗 林子楠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摘要: “反”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道德经》全文中,老子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在“反”的概念框架下进行阐述和深入的。但长期以来,主流思想家对于老子“反”的概念,常常将之置于老子其他众多思想之下,作为一种分支或解释而存在,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老子思想的主干进行阐释。其次,老子思想中的“反”,并不是仅具有单一的含义。故本文将详细剖析其思想中“反”的含义,并试将老子“反”的思想作为其思想的主干,论述其整体思想的展开。

关键词: “反”与“返”;对立产生;相互转化;周而复始 ;“道”与“圣人”

一、总述老子中“反”的思想

老子文中直接提到“反”字的次数仅有三次,但文中涉及到的相反对立概念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篇章。这一系列的相反对立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却并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单纯的概念相反,而是内含有一套严密而深刻的以“反”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向上刻画了以“道”为最高存在的形而上逻辑和向下描绘了以“圣人”为最高人格修养境界的思想体系。

老子思想中的“反”,应具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相反的反,即最基本的相反对立的含义。二是返回的返,其中又内嵌着两层含义,一为相互转化的意思,即两个相反对立的概念或事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并不是静止于某一概念或状态。二为周而复始的意思,即这样的相互转换,并不是ABBA的直线转换过程,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的、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渐变的、循环如圆一般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下面将对老子这样的“反”的思想进行论述。

Ⅲ号矿体呈层状,NW—SE向展布,长轴1000m,短轴宽200m左右,矿体倾向NNE,倾角10°左右,西端局部产状有变化,受构造影响,矿体未闭合。稀土氧化物总量平均品位0.95%,矿体平均厚度0.80m,自西向东厚度变薄,沿倾向变薄。

二、反:相反

老子文中几乎处处都用上了相反的概念,这是无需多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表达的相反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是A”还是“是B”这样的分法,而是“是A”与“非A”的区分比较法。这两种分法的差别是明显的,第一种是绝对的、片面的划分法,而第二种分法,则是全面的、弹性的分法。

比如老子否定“刚”,是想要“非刚”,老子用了“柔”表示这种状态,这种“柔”,不是软,不是无力,而是既不刚也不软的一种韧性与弹性。又或老子说反对“有为”,选择“无为”,“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在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要顺着“势”而作为。

所以由客观形容的相反概念出发,老子的论述,并不是从“一端”来到了“另一端”,而是一种“中庸”之法,是一种应变之道。这是老子“反”的思想的第一层含义。

三、返:返回

老子“反”的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中本质上是一套论证逻辑,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观察与总结自然界的客观变化和运行规律,运用对立统一、矛盾发展的认识方法,肯定“柔”“不争”与“无为”,反对当时有为的苛政暴政与无端而频繁的战争。所以老子“反”的思想,作为其体系中的哲学主干,必然要上达至形而上的天道,下达至形而下的人道。由此产生了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存在“道”与最高理想人格“圣人”的概念。

在问卷中怎样选择护士这个职业的调查,其结果显示有57.1%是通过父母选择的。因此推测可能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对于护士这个职业还比较懵懂,认识比较模糊。而通过在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接触和学习,逐步对护理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其整个认同度是逐渐增加的。但又发现四年级的同学认同度又回归到二年级的水平,可能是由于其邻近实习有实习焦虑或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

老子在相互对立概念能相互转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这样的转换是一种圆周似的循环变化。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老子说到:“致虚极,守静笃。”保持虚静的心灵境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看世间万物并生并死。这其中就用到了“复”字来形容事物的转换。接着,老子说什么是“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复”这样的转换是一种“归根”,是一种循环的、渐变的和如大圆般的转换。接着老子说,这样的“归复”,是“命”,是生命不可逆的根本规律,即“复命曰常”,而老子还提醒我们,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才可以说得上是明白人,“知常曰明。”若没能认识到世间事物和概念都是相互循环转化的道理,并且还妄加作为的人,必然会得不偿失“不知常,妄作凶”。

1.相互转换

由表2可以得知,发信台供电功率7KW,取功率因数为0.8,则所需UPS的视在功率为8.75KVA,结合产品的实际参数,应配备UPS的视在功率为10KVA。另外,根据观察,近三年来发信台的最长停电时间为4小时,为确保UPS具有充分的后备时间,本方案拟将后备时间增加到5小时配置。

2.周而复始

摩天轮的最大应力分别为50 MPa和22 MPa,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主体材料Q235B/20#)。各部件均未发生永久变形,即结构的最大应力未达到屈服强度。摩天轮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图5(b)、(d)所示为地震作用下摩天轮的应力云图。

相互转换的思想是建立在相反对立概念的基础上的,是对相反对立概念的一种深入和性质上的探讨。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以表明退可变为进的思想,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福祸相依,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于富或自悲于祸。最值得关注的,如第三十六章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即事物如果将要收敛,必先表现出舒张的气象;事物如果将要衰弱,必先表现出兴盛的气象;事物如果将要被取走,必然先要被给予。在这里,老子很明确的说明了对立事物必将相互转换而不会永恒不变的道理。

《道德经》文本中,“返”通常也会用“复”或者“归”字来表述,以清晰表达其中细微差别的内涵。“返”首先表示相互对立的概念是会相互转换的,即“复”。但这还不够,老子发现,这种相互转换,并不是直线型的、突变的和静止的,而是圆形的、渐进的和循环的。

老子“反”的思想是深刻的,是从认识到对立事物和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对立事物是相互转换的、不是静止的,最后肯定这种转化是循环的、渐变的和运动的。老子在第五十五章中用“物壮则老”一个词,概括了事物和概念这样对立循环转换的特点。

四、“道”与“圣人”:老子“反”的思想的展开

老子的《道德经》成型于战国时期,那时候“返”字与“反”字相通,并没有做出字形上的区分。所以老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的“返”的含义,是时刻内嵌于“相反对立”的“反”的概念的,然而在今天,却因为字义字形变更的原因,“反”与“返”的联系与统一性,常被拆分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并列的、无关联的两个思想。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反”在老子思想中,是时刻联系着“返”的。

而以“反”为逻辑中心的最高理想人格“圣人”,则必然具有这样的状态与境界:如《道德经》第二章的“处无为之事”,即能顺应自然规律,不干扰事物规律;第七章“后其身”,即不争先和好出头;第五十五章的“含德之厚,比喻赤子”,即没有分别心;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即保持淳朴,反对华贵奢侈。

老子“反”的思想是老子思想体系的起点与重心,也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主心骨。“反”的思想首先是阐述了“是”与“非是”的对立概念相生相灭的性质,然后通过深入和扩充,通过嵌入“返”的含义,表达了这样对立的概念不仅相生相灭,而且相互转换,并且是以周而复始的、渐进的方式进行转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子向上推出了其形而上的最高存在“道”,向下扩充出了最高人格修养境界“圣人”,构成了一套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人生价值体系,后人由此开创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学术流派:道家。

参考文献:

[1]孙建华,文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轨迹及其阶段特征探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5(5).

[2]丁徐清.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18(4).

[3]牛庆燕.伦理世界“预定的和谐”与生态文明[J].学术论坛,2015(10).

[4]叶朗.人的社会属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汉字文化,2019(9).

[5]杨修志.浅析杜威对“经验”与“理性”概念的改造[J].汉字文化,2018(18).

[6]高迪.哲学视域下的爱与美——柏拉图《会饮篇》[J].青年文学家,2018(26).

[7]王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2017(5).

[8]孙建华,高迪.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及其独特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18(2).

[9]叶朗.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新自由主义思潮中政府角色探析[J].汉字文化,2019(8).

[10]张峥,荆世杰.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及时代意义[J].文学教育(中),2018(8).

[11]丁德敏.论《金钱不能买什么》中的市场文化理念[J].汉字文化,2018(21).

[12]魏婕.从人性角度解析东野圭吾作品[J].芒种,2018(7).

[13]李晓旭.论科学技术能否实现人类的完美[J].汉字文化,2018(18).

[14]乔永平.生态文明建设协同系统的构成研究[J].生态经济,2015(11).

[15]叶朗.人的社会属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汉字文化,2019(9).

[16]娄雅宁.生态伦理视阈下“天人合一”思想及当代启示[J].神州,2018(22).

[17]李青.南京玄武区街巷名称的文化语言学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24).

[18]黄子萱.浅析生态文化的渊薮及发展[J].汉字文化,2018(21).

[19]杨修志.论布莱克对怀疑主义难题的回应——一种建立在语境主义基础上的新摩尔主义科学技术[J].哲学研究,2016(4).

[20]张美红.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8(22).

[21]薛桂波,王燕琪.面向技术风险的伦理责任机制化探析——基于“负责任创新”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作者简介:

叶朗(1996- ),江苏宿迁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林子楠(1997- ),广西南宁人,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标签:;  ;  ;  ;  ;  ;  

从老子“反”的思想述其体系的展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