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 要】目的:探讨对青光眼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所收治的70例青光眼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心理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服务,心理组实施心理护理服务,观察并比对对照组和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情绪的改善情况。结果: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32例(91.43%),对照组为24例(68.57%),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护理前的心理情绪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心理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光眼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极大程度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关键词】青光眼患者;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心理情绪
青光眼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临床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情绪波动大、精神创伤以及身心疾病等原因所致,由于我国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加,将会导致患者出现巨大的精神压力、负性情绪以及过度紧张等心理问题,进而使得患者出现血管神经调节功能以及眼前段血管收缩功能异常的情况,增加患者的血管渗透压,最终导致患者房角堵塞、睫状体水肿[1]。目前,临床上在进行青光眼的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心里护理干预的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满足患者所提出的护理需求[2]。本组研究通抽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所收治的35例青光眼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十分肯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抽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所收治的70例青光眼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心理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5例。其中,心理组男性15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75.15±8.42)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23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75.55±9.01)岁。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对比和计算后,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服务。对照组根据患者的实际给予对症护理干预,并且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
心理组实施心理护理服务。首先,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情绪和疑虑,由于患者的视力水平急剧下降,将会在此期间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想法,并且在此期间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寻求患者家属的协助,积极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使得患者获得身边人的鼓励和支持,进而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其次,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患病情况的不同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和指导,对于性格较为急躁和冲动的患者而言,则需要首先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积极建立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若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则需要控制患者的行为举动,采取深呼吸或者听音乐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进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最后,对于患者在患病期间所表现出孤独和寂寞等心理情绪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而以此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为充足的支持和关爱。除此之外,对于视力水平急剧下降的患者而言,容易增加不良情绪的发生几率,进而使得患者缺失生活信心,此时,需要培养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积极给予患者鼓励和指导,进而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对对照组和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情绪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所涉及的护理满意度和心理情绪评分均需要使用SPSS21.0软件包予以统计学的整理和核验,各个组别之间的数据和指标经过计算和对比P<0.05表示存在明显的意义。
2结果
2.1比较每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32例(91.43%),对照组为24例(68.57%),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每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对[n(%)]
3讨论
青光眼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视力减退以及视神经萎缩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而言,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3]。视力衰退将会导致患者的护理能力下降以及日常行为受限等情况,因此,容易增加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几率[4]。临床研究认为,青光眼患者于其他眼科疾病的患者相比,更加容易出现负面心理擒故。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患病情况和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和指导,进而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5-6]。经过本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32例(91.43%),对照组为24例(68.57%),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心理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临床上通过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及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而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对青光眼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和指导,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改善满足患者所提出的护理需求,更加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延梅. 颞旁皮下注射樟柳碱治疗青光眼视神经病护理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刊,2016,18(4):418-419.
[2]李燕,侯惠如. 人工角膜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2017,31(18):2197-2199.
[3]罗海燕,杨帆,文国英,等. 119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J]. 护理学报,2017,24(2):41-44.
[4]李爱玲,陈应军,翁宏玲,等. 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22-125.
[5]张园园,李海静.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J]. 中国临床研究,2016,29(3):403-405.
[6]童诚莉. 延续性护理应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效果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9):1013-1015.
论文作者:向丹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青光眼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绪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