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成人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人们的教育程度在总体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业、职业、是否在业、失业和社会流动的可能,并实际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分层过程。社会分层,即个体的地位实现过程,或个体被定位于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的教育程度的影响。布劳和邓肯的研究启发人们,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教育程度一定程序上实际在左右着人们的职业位置,职业是制约社会分层的全面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是影响生活经济来源和非经济的其他一切方面的因素。(蔡国萱,1997:45-71)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指社会分为层级,各个层级之间具有垂直的不平等关系,由于这种不平等关系,不同层级的人群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收人和社会声望。(Dronkers,1994:5548-5558.)社会分层刺激着人们接受学校教育,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较好的职业所需的资格和品质,取得个人介入社会分层过程的较为优越的条件。
二、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可以分为十类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阶层结构发生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阶层分化机制逐渐代替以政治身份、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依据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可以分为十类: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行动取向、品质特征对于正在发展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2.1%。
2.经理人员阶层: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的推动者和制度创新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1.5%。
3.私营企业阶层:中小企业主构成了这一阶层的主体,阶层内部人员拥有的资本规模大小不同,滋生的政治文化素质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一阶层的政治地位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0.6%。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成员大多数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产分工要求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理念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所占的比例为5.1%。
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是现代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工业和市场化水平提高,大量体力劳动者将上升流动进入这一阶层,在未来几十年中其人员比例将会有明显提高。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8%。
6.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把拥有的少量私人资本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力量。这一阶层的经济地位与80年代相比有所下降,其不满情绪较多,是吸纳下岗职工、失业待业人员的进城农民的重要渠道。这一阶层的登记人数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4.2%,但实际人数比登记的要多。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尚停留在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随着旅游业、体育事业、科技教育事业、文化娱乐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这一阶层会迅速发展起来。这一阶层与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12%。
8.产业工人阶层:指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和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及相关人员。目前,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城农民大批涌入,成为产业工人阶层中独立的群体,约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22.6%。
9.农业劳动者阶层: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较低。1997年以后由于大宗农产品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销售变得困难,价格显著下降,乡镇企业开始不景气,而且进城打工变得更困难,各种税费负担仍旧很重,使这一阶层的利益受损严重。该阶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长期待业;城市大批征用农用地,使大批农民无地可种,而这些农民在城镇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职业;还有不少城乡居民因为残障或长期卧病等困扰不能就业,其中许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3.1%,目前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陆学艺,2002;10-23)
三、提出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政策和成人教育方针
1.明确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地位、作用、利益、权限,培育一支高效、自律的公务员队伍。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是重要的社会主导阶层,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他们掌管着最为重要的资源,即政治权利,所以要切实保证这个阶层的合法经济利益,使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形成合理的比例,从而使他们获得相对的满意感,成为高效自律的官员队伍。同时要实施强有力的他律机制,防止部分成员滥用权力。
2.充分肯定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地位,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做到充分承认这个阶层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承认他们的合法利益,在宪法中进一步承认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锤炼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促使他们从私营企业主向现代企业家转化。在企业中建立与员工对话和协商的机制,教育他们充分认识到不善待雇工的行为对整个阶层长远利益的危害,并教育他们不断予以克服。适度扩大他们参与政治、表达利益的合法机会和正常渠道,防止他们利用非法手段和途径参与政治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谋取非法利益,以免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阶层的利益造成侵害。
3.培育新社会中间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现代教育的高度普及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了中间层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自由职业者和技术工人是形成新社会中间层的主要来源。调查表明:受教育年限与阶层地位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培育中间层需要教育的参与,首先,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其次,改革农村教育支撑体系,由县级以上的国家财政支撑农村教育;再次,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群体的创造力。
4.保障产业工人阶层的权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中国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产业工人阶层还将不断壮大,同时城市又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大力创造就业机会,而且如何保障产业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成人教育可以使这些人重新学习职业技能,学习法律知识,维护本阶层的合法权益。
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间的差距相对缩小,原来工人阶层中的一部分成员通过接受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离开了工人队伍,进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其它社会阶层。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铁饭碗被打破以后,有了学习技术和专业技能,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竞争意识,不能尽快地适应形势的改变,还有一些人处于就业无保障的状态,因此他们会产生牢骚和不满等负性情绪,同时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新的就业和职业培训。
5.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城镇化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完善城镇型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化社会将成为一个重要潮流,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产业的转移,不仅意味着人口的空间移动,还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为提高转移人口对新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城市化是培养人才的现代性的重要途径。(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维·H史密斯,1992:6-7)
要大力发展以农科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教育,从办学思想、育人模式、管理体制上实现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有机结合、良性循环。农村教育不能照搬城市教育的模式,要结合社区实际,注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的因素,引导农民进入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2000年中国妇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6.5年,成年男女受教育年限的差距由1995年的1.7减少为不到1.5年。但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值偏低,投入的资源偏少。此外,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量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工群体真正完全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和城镇社会。
四、社会差距在扩大,需要成人教育做些什么
在社会出现“新富”群体的同时,低收入人群在逐步扩大。这部分低收入人群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过正常的社会生活,他们中很多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无法解决。近年来,除了农村贫困地区之外,在城镇也出现了规模以上的贫困人口,他们多兼有收入过低、职业不稳定的双重难处,个人发展和家庭稳定均受到严重障碍,这种规模人群的存在是整个社会在协调性和稳定性方面出现显著偏差的标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沈阳等10城市27000名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其中70%的人参加过就业培训,但有30%的人从未找到过工作,还有10%的不想工作。
社会人群的分化已经到了显著的程度,社会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处于整体社会收入水平的最低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持社会形势的稳定与健康和最大程度地扶助这些人群、帮助他们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愿望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外来工在城市生活、工作,会经常受挫,产生被歧视感,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从而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当这种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极端的反社会行为;长期引起群众不满的社会问题——公务人员腐败、贫富分化、农民负担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贫富分化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一个空前严峻的社会问题已经摆在了全社会面前,成人教育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成为初始人力资本的主要源泉,成为人们实现职业期望、获得社会地位升迁的主要渠道。教育将从业前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168页,《教育发展研究》2001,3)十五期间的教育发展战略的要点被确定为:巩固、扩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信息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扩大应当保持较低的重心,以发展二三年制、实行实用技能教育的社区学院为主。
建立有效提升全体成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社会机制。由于个人原因(如家庭背景)或社会原因(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夕阳产业资源耗竭),不同社会成员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自发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和社会流动过程中,社会成员往往面临事实上的机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竞争能力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国际经验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社会,国民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过于不公平现象的起点条件。
建立培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制度,制定相应调节性的社会政策。改革任何阻碍社会流动的制度和政策藩篱;建立开放的社会结构和公正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保证社会上的各种地位、角色和发展机会能够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保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界不固定化、有形化、身份化;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保证社会的机会结构相对公平。
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表现在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上,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经理等阶层不论在收入水平,还是受教育水平上都属于比较高的;除去以移民为目的,大多城市白领一族出国的基本动机是“充电”,为个人今后职业的更理想发展奠定更高的起点。一些人因为目前的事业遭遇到年龄、知识结构的严重挑战,想通过出国寻求某些改变,有些人要用出国的经历来增加未来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资本;加入WTO会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市场对高新技术、外语、金融、财会、法律、商贸、旅游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迅速彰显;面对加入WTO的压力,必须建立有力的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人口生活保障机制,包括对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专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使大多数劳动力在新的领域能够实现就业。
社会分层实质上是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通过普及高等教育,使得多数人有可能在社会身份上进入中上层。面向职业界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们不仅是补足正规教育制度和财政上的缺损,同时也成为人们应付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和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性教育培训体系。
标签:社会分层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