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净[1]2002年在《中医辩证量化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现代医学科学遵循着此规律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学,纳入量化分析方法与手段,也已成为中医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中,中医辨证的量化研究,是当前提高中医药临床评价水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此,引入最新发展起来的复杂事件数学分析模型贝叶斯网络,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在保持中医整体观特色前提下,就中医辨证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首先,就中医辨证量化方法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辨证思维方法开始,总结了辨证的整体性、发散性、直觉性、形象性思维方法在中医辨证过程中的应用情况,继而分析了迄今为止不同作者在中医辨证量化研究中所用方法的优缺点及其效果。作为辨证量化的数理基础,模糊性判断、半定量方法,多因素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均已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由于各自的缺陷,无一能理想地运用于中医辨证的量化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完善和推广,其在本研究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其次,对中医辨证思维规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从分析几种主要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入手,根据导师朱文锋教授所创辨证统一体系理论,确定了辨证思维的关键环节——辨证要素,即病位与病性,讨论了辨证要素对于建立辨证统一体系的作用及其在辨证定量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症状与证候名称规范的基础上,探求症状/体征对辨证要素的贡献度,探讨症状一要素一证侯辨证统一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方案,尤其是进一步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之相结合,以应用于辨证量化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和人工智能数理模型的新发展,考虑到贝叶斯网络原理与人脑思维模式,特别是辨证思维过程的良好拟合性,较深入探讨了该模型应用于中医辨证量化研究的可行性。从网络结构、概率分析到网络的自学习与经验积累,学习算法及流程图的构建,整个过程与中医辨证思维与推理具有良好的吻合性。为4b,设计构造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医量化辨证系统。 为考证该系统的实用效果,本文以一组806例肺系疾病住院病例资料为样本,分别考察不同样本数贝叶斯网络自学习和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当样本数达到叩0时,量化辨证的预测就已达到较佳效果,与人脑辨证思维过程拟合度较好。同时,以此研究样本为基础,分析了过程中主要相关模块的工作原理与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不仅中医辨证量化研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医学体系的量化发展也是可能的。
杨冉[2]2016年在《胃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建立胃癌血瘀证的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2方法根据脏腑、气血、八纲辨证所涉及到胃癌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和专家意见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表。对观察对象完成调查表,由专人询问并填写,该表内容(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将作为制定量化诊断标准的分析数据。将调查病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对两组资料进行可比性分析,如性别比采用卡方检验,年龄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甲组作为计算组,又分为血瘀组和非血瘀组。针对已确定相关因素的范围,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选定胃癌血瘀证的相关诊断条目,用条件概率换算法为各条目赋分,ROC曲线确定量化诊断阈值并分级,从而建立胃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乙组为检验组,用于前瞻性和回顾性检验。分别计算既定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以符合诊断性试验评价的原则。3结果经研究发现,胃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条目涉及痛处固定、舌质紫暗、皮肤瘀斑瘀点、出血、外伤或手术史、肢体麻木、脉涩七项。应用最大似然比法及聚类分析法,最终确定各项目分值为:痛处固定(14分)、舌质紫暗(4分)、皮肤瘀斑瘀点(17分)、出血(7分)、外伤或手术史(17分)、肢体麻木(17分)、脉涩(7分)等。诊断阈值定为28分,并分为轻度血瘀组(28分-32分)、中度血瘀组(33分-42分)和重度血瘀组(42分以上)。4结论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以血瘀证为切入点,以专家组临床辨证为基础,结合胃癌的临床特点,建立起胃癌血瘀证的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所得结果经回顾性检验证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艺[3]2017年在《基于潜变量模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辨证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证候条目库,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条目反应理论等现代潜变量理论方法,结合中医理论,构建辨证模型,以广东地区收集的临床数据为例,示范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辨证、客观化的证型得分和评分系统,探索中医证型量化方法学,并确定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型的辨证条目及其诊断阈值。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统计学和中医理论结合的思路来量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首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证候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制定常见证候信息采集表,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资料。以大肠湿热证型为例探索辨证诊断模型的方法学,引入潜变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和条目反应理论),筛选条目;并构建潜变量模型和建立评分系统,计算患者的标准化证型得分,采用ROC曲线方法确定中医证型的诊断阈值;最后采用诊断试验的设计方案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采取的量化方法的真实性及可靠性。结果:1.条目库的形成及临床调查:中医证型及证候条目库均来源于各组织制定的共识、标准及《中医内科学》教材,经定性优化条目库后,共形成大肠湿热、脾虚湿蕴、寒热错杂、肝郁脾虚、脾虚、阴血亏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脾虚湿热9个证型条目,81个证候条目,形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型证候信息采集表》。临床调查共收集770例病例,大肠湿热证249例(32.3%)、脾虚湿蕴证123例(16.0%)、脾虚湿热证117例(15.2%)、寒热错杂证106例(13.8%)、肝郁脾虚证38例(4.9%)、脾气虚弱证19例(2.5%)、脾肾阳虚证17例(2.2%)、阴血亏虚证4例(0.5%)、血瘀肠络证3例(0.4%)、其他证型94例(12.2%)。应样本量需求,剔除不满足最小样本量的证型,本研究选择大肠湿热证UC患者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是可行的。2.辨证模型的建立与SEM分析结果:经筛选条目,结合诊断标准积分法及专家咨询法,建立辩证诊断理论模型;将大肠湿热证拆分为"共性(SR)模块"、"热(R)模块"及"湿(S)模块",其中"共性(SR)模块"定位为大肠的共性条目有:腹泻、粘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及定性为"湿(S)"和"热(R)"的个性模块,分别为"肛门灼热、舌红、黄苔、发热、口干、口苦、口臭、短赤、脉数滑"和"苔腻、排便不爽、食少纳差、少神",得到模型绝对拟合指数为:χ2/df=863.57/132=6.54,GFI=0.89,AGFI=0.86,RMSEA=0.09;相对拟合指数:CFI=0.63,TLI=0.57,NFI=0.60。使用频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并结合中医临床实际,调整模型如下:"共性(SR)模块"保留"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4个条目;"热(R))模块"保留"肛门灼热、舌红、黄苔、发热、口干" 5个条目;"湿(S)模块"保留"苔腻和排便不爽"2个条目。再次进行模型检验,得到模型绝对拟合指数为:χ2/df=153.71/41=3.75,GFI=0.97,AGFI=0.94,RMSEA=0.06;相对拟合指数:CFI=0.90,TLI=0.86,NFI=0.87。该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前改善,且模型是可接受的。3.IRT分析及条目赋权:对上述SEM建立的模型中条目进行IRT分析,选用单参数Logistic模型(1PLM),取区分度为常数1.7,得到条目难度参数区间都在[-3,3]之间,SEM建立的模型中11个条目质量整体比较理想,无条目删减。每个患者的标准化证型得分即被试者在11个项目上能力值,结果分布介于[-1.81,1.09],标准差介于[0.40,0.63]。考虑到临床操作的方便,将能力值进行权值转化,得到11个条目的转化权值积分:腹泻(15分)、粘液(13分)、脓血便(12分)、腹痛(15分)、肛门灼热(5分)、舌红(14分)、黄苔(13分)、发热(1分)、口干(6分)、苔腻(6分)和排便不爽(1分)。4.ROC分析结果:以专家的辩证作为金标准,我们模型的得分作为诊断得分,构建ROC曲线,根据灵敏度和特异度确定诊断阈值;转化权值积分法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转换权重积分取81.5分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723,曲线下面积为0.915,P<0.01,提示本研究所得到的评分系统,对大肠湿热证具有较高诊断意义和价值。5.临床验证结果:录入144例验证性病例样本数据进行量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检验,转化权重积分法诊断UC大肠湿热证型的敏感度为0.923与特异度为0.867,Youden指数为0.790,较其他2种积分方法都高,提示真实性好;Kappa值为0.725,提示与金标符合程度较高,可靠性好。结论:通过中医证候及症状条目的收集建立UC的中医证候条目库是可行的,可以建立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意见的理论模型。根据定性条目库,结合文献搜索、书籍浏览及专家讨论,成功研制UC中医辨证规则调查表进行临床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及IRT建立的模型及筛选条目,最终使用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建立的UC的中医证候分型诊断量表(转换权重积分法),简便易操作,经临床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性均较高,显示具备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医师临床辨证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可为其它疾病的证候量化研究提供有益的示范。本研究采用潜变量理论(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和条目反应理论)和中医理论结合的方法量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把比较模糊、抽象的中医辨证理论,用可视的图形、清晰的语义、精细的数据进行描述,为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辨证论治的依据,建立一套证型定量化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创新。通过建立符合中医自身规律、体现其特色与优势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型量化指标,并确定证型的诊断阈值,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诊断的量化、客观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该疾病的证型诊断水平。这项研究的缺点在于时间和样本大小的限制,需要扩大样本量并扩展到其他中医证型来验证这个评分系统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实用性,以便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辨证依据,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诊断的量化、客观化和规范化,以提高该疾病的中医诊断水平;并建立一套创新的证型定量化研究方法。
容景瑜[4]2009年在《大肠癌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包括中医药疗法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配合手术、化疗、放疗起到增效减毒效果,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目前大肠癌的中医治疗包括单方验方、外治、针灸等,方式呈多样化,但对中医辩证论治方面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多以医家经验为主,目前对中医证侯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故探讨大肠癌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探讨大肠癌中医证侯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对象与方法:对近3年来在我院治疗的18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根据文献研究,自行设计观察表,按照虚实辩证、脏腑辩证及临床证型辩证研究大肠癌中医证侯分布规律、演变规律及疗效规律;以临床证型为研究对象,以相关实验室理化指标、肿瘤生物特性及个人资料为变量,探讨大肠癌临床证型的影响因素,并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筛选出不同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初步得出大肠癌的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按八纲中的虚实辩证,从构成比可以看出,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各主要证侯分布为,湿热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湿证>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按脏腑辩证,分布规律为:脾>肾>肝>心>肺。早期大肠癌患者中,多见于湿热困脾;晚期大肠癌患者多见于脾肾亏虚。临床证型辩证,湿热下迫型最常见。分布规律为:湿热下迫型>脾肾亏虚型>大肠瘀毒型。以临床证型为研究对象,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大肠癌湿热下迫型与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数呈正相关,与手术、分期、转移、化疗呈负相关。大肠瘀毒型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手术呈正相关,与分期、转移呈负相关;脾肾亏虚型与手术、转移、化疗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分期呈负相关。大肠癌中医证侯演变有由实证转为虚证的趋势。并且证型不同,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1.大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氨酶(GGT)、尿素、CFA、与患者性别、年龄、患病病程、既往是否进行手术及化疗、与大肠癌病位、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血小板、总蛋白、肌酐、血沉、血型、与既往病史、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2.大肠癌中医证型演变规律为:手术前后患者均以湿热下迫型为主,化疗前叁大证型分布均匀,无论术后还是化疗后,都有向脾肾亏虚转化,由实证转为虚证的趋势。3.经治疗后,大肠癌湿热下迫及大肠瘀毒型患者可显着提高体重;叁种证型均可显着降低CEA水平,湿热下迫型较其他两型下降幅度更显着;叁种证型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的卡氏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湿热下迫型患者能接受更多疗程的化疗,与其他两型比较有显着性差异。4.大肠癌湿热下迫型与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数呈正相关,与手术、分期、远处转移、化疗呈负相关。大肠瘀毒型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手术呈正相关,与分期、远处转移呈负相关;脾肾亏虚型与手术、远处转移、化疗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分期呈负相关。
侯风刚, 赵钢, 贺宪民[5]2005年在《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方法学应用概述》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医辩证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临床上往往因为医生经验的不同辨证也有所差异,科研中也因遵循辨证标准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因而建立统一的、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背景下,中
杜武勋[6]2011年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辩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显示出了明显的疗效。但中医辩证方法复杂多样,辩证标准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很难标准量化。吸收现代医学疾病诊断分类方法学研究的成果,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辩证模式,将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病机复杂的特点决定了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辩证论治必然是多层次、分阶段的。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动态整体"的优势,制定长期治疗方案,不同病理阶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根据临床表现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论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中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优势,强调家庭监控及自身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综合管理方案。受传统评价方法的影响,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比较单一。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发生适应性变化,在关注临床症状改善的同时,更要将再住院率、长期心功能损害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住院费用等引进客观的量化指标,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分层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可以避免随机对照试验的实施困难和队列研究控制偏倚较差的缺点,可作为可医药辨证论治临床疗效评价的一种探索性方法。借助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建立"系统"(方-复方中药干预系统)-"系统"(证-生物应答复杂系统)方证相应的"系统-系统"的临床研究模式,将为中医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马玉慧[7]2005年在《中医小儿肺炎辩证标准数据挖掘系统中的数据预处理技术》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呈指数级增长。人们希望从存储的大量信息中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有价值的知识。传统的数据分析和查询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强劲推动下,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包括金融、医疗、科学、工业等等。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学科,依据所应用的领域的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在数据挖掘技术中,数据预处理技术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能够挖掘出有用知识的前提。 中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的财富。中医辩证是中医学中的精华,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的中医辩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这限定了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以中医小儿肺炎为例,建立了中医小儿肺炎病例数据录入系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试图挖掘出小儿肺炎的证和症状的内在规律,以建立客观的中医小儿肺炎辨证规范。该项目为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课题名称为“以小儿肺炎为示范建立辨证规范及中医疗效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 本文以该项目为背景,主要阐述了数据挖掘技术中数据预处理技术及其在中医小儿肺炎辩证规范数据挖掘系统中的应用。本文首先论述了数据预处理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重要性,数据预处理技术中涉及的算法,接下来分析了中医小儿肺炎辩证规范数据挖掘系统中数据源的特点,并针对该数据源的特点进行了数据完整性处理、规范化处理、不可靠信息处理及属性约简。针对以往采用粗糙集方法进行属性约简得到的约简子集不能保证得到最小子集的缺陷,着重探讨了一种新的属性约简方法,即将粗糙集理论和蚁群算法(ACO)相结合,基于粗糙集的ACO属性约简算法RACO算法进行属性约简,达到输出最小属性子集的目的。
姜君[8]2010年在《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全球超重和肥胖病的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与肥胖病相关的高血压病患病率也急剧升高。高血压病流行广泛,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肥胖病并发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比较单纯性肥胖病和高血压病的病机,结合临床研究,总结出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的病机:是肥胖病患者由于先天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体虚年高等因素作用,致使肝、脾、肾叁脏功能失调。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形成风、火、湿、痰、淤等病理性因素扰乱血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诱发高血压,形成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目前中医理论对单纯性肥胖病和高血压病均有相应论述,而对于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的论述甚少。重视和及早开展对本病的研究,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统计方法,通过大样本回顾性调查研究和临床疗效分析,对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的证候分型、诊断标准和针刺施治的效应进行初步探讨。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和临床观察,总结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的常见证型及证型内涵;通过观察针刺对本病的临床效应。探讨建立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为本病的辨证和治疗提供有效可行的依据。方法:1.根据文献研究和大样本病例调研获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中医四诊信息,将440例临床病例资料纳入运算组,将102例临床病例资料纳入考核组,应用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和聚类分析相结合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证候之间组合规律,确立症状对证候的贡献度,得到证候分型及内涵,初步建立诊断标准,并用所得标准对考核组进行前瞻性检验。2.通过对400例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患者辩证施以耳针体针结合疗法。观察针灸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肥胖指标、血压的变化和疗效。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临床上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有:形体肥胖,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多汗,腹胀,疲乏无力,烦躁易怒,水肿,胸胁胀闷,头胀眩晕,头痛,耳鸣,舌暗红,苔白腻,脉细炫,出现频率在40%以上。本病的常见证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郁脾虚、痰湿壅盛、阴阳俱虚5型。肝火亢盛型:主症为形体肥胖,口渴喜冷饮,面红,发热,胸胁灼痛,耳鸣,口苦,尿黄,便秘,便干,月经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阴虚阳亢型:主症为形体肥胖,自汗,盗汗,手足心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面红,多梦,头胀眩晕,耳鸣,心悸,舌红。肝郁脾虚型:主症为形体肥胖,消谷善饥,嗜睡,烦躁易怒,胸乳胀痛走窜,疲乏无力,畏寒,尿少,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脉弦,舌暗。痰湿壅盛型:主症为形体肥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疲乏无力,畏寒,尿少,带下色白清稀,脉细。阴阳俱虚型:主症为形体肥胖,消谷善饥,嗜睡,口渴多饮,胸胁胀闷,疲乏无力,畏寒,带下色白清稀,尿少,舌暗,脉濡缓。2.针灸治疗3个月后,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组痊愈率14.0%,显效率66.0%,有效率12.5%,无效率7.5%。单纯肥胖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并发高血压组[95.83%,92.50%(X2=78.57,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病证指标比较:单纯肥胖组及并发高血压组患者治疗后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各证型之间差异则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及大样本的病历调研,全面收集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用严谨的设计思路和先进的统计学方法,结合专家意见,分析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信息,通过临床验证,获得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证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郁脾虚、痰湿壅盛、阴阳俱虚5型。2.针灸疗法对单纯肥胖病及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表明针灸疗法同时具有减肥和降压的双重作用。3.本研究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联合运用到证型的研究中,充分发挥了多元统计方法的作用并避免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不足,使证型和证候内涵的归纳更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提高临床疗效的可重复性。
白松绵[9]2018年在《VAS量化腰痛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痛是困扰全球各国居民的普遍性问题,统计指出,80-90%的人曾患不同病因的腰痛,腰痛是感冒之外最常见的疾患,1/4的美国劳动补偿用于腰痛的治疗、康复等。现代医学对有明确病因的腰痛往往具有较好诊疗效果,但另一部分“非特异性腰痛”临床上诊断混乱,治疗缺乏针对性,疗效不佳。目前主流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腰痛相关的检查技术,以明确腰痛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治疗。在检查手段有限的情况下,模糊病因、针对性不强的保守治疗,往往有一定疗效,在我国,中医药治疗手段是对因治疗外应用最广泛的疗法。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常用中成药均有强调所适应的中医证型,但临床上常有忽视辨证滥用中成药的现象。实际上,腰痛的辨证非常简单,以疼痛性质、加重因素、缓解因素和疼痛特点即可诊断。且根据前期临床观察,患者主诉腰痛程度,也往往与证型相关。目的:探究中医“腰痛”证型在骨科门诊中的分布情况,和疼痛程度与中医“腰痛”证型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腰痛”证型与西医诊断、病程、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联,最终为临床中医药疗法选取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患者65例,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依据《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以及导师临床经验,制定中医“腰痛”证型量表,采用最大似然判别法为相关因素赋值,确定证型诊断。并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量化腰痛程度。通过SPSS软件分析各中医“腰痛”证型在门诊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证型与疼痛程度、西医诊断及其他基本信息的关联性,得出结论。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65例中医“腰痛”患者中,其中风寒湿痹证19例、气血损伤证15例、肾气内伤证31例,其中以肾气内伤证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7.7%,气血损伤证最少,仅占“腰痛”患者样本中的约23%。2中医“腰痛”证型中,气血损伤证和肾气内伤证与疼痛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气血损伤证患者疼痛程度普遍较重,肾气内伤证患者疼痛程度普遍较轻,而风寒湿邪证与疼痛程度相关性不明显。3中医“腰痛”证型与西医诊断、病程长短、年龄、性别等无关。结论:1中医证型判断较为复杂,本次调研中未发现腰痛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病程长短、性别、年龄等的关系。临床中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应以症状为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判断腰痛中医证型,指导中医药疗法的使用;2肾气内虚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约占样本量的一半,对于不具备辨证论治条件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用药倾向指导意义;3疼痛程度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普遍而言,气血损伤证患者疼痛较重,肾气内虚证患者疼痛相对较轻,对于不具备辨证论治条件的情况下的临床用药倾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4风寒湿邪证患者特征不明显,应详细辨证以明确证型指导用药,但风寒湿邪往往有外邪侵袭的病史,且常常交加为病,用药不可偏废。
王辉[10]2012年在《益气活血法抗乳腺癌血道转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乳腺癌的转移直接威胁患者生存。中医药在抗乳腺癌转移中疗效肯定。回顾文献报道,乳腺癌血瘀证与乳腺癌的血道转移关系密切。但是学界对肿瘤活血化瘀药的运用存在争议:怎么用、用多少、为什么,莫衷一是。导师孙桂芝教授从事中西结合肿瘤治疗近半个世纪,认为气虚、血瘀、毒凝是乳腺癌转移的根本病机。乳腺癌血瘀证具有肿瘤血瘀证的通性,也有其自身特性,临床施治当整体把握,区别对待,活血药运用当配合益气药。根据既往自然基金研究结果,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导师总结出抗乳腺癌转移的“益气活血方”:黄芪、苏木、蜂房、蒲黄、炮山甲。基于导师学术思想,本课题对“益气活血方”抗乳腺癌血道转移的疗效、机制、运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目的导师学术思想研究:系统总结导师治疗乳腺癌经验。基础研究:获得“益气活血方”的最佳配伍“益气活血核心方”,核心方临床运用适宜剂量。从乳腺癌血道转移中上皮间质转变、血管新生两大核心环节探讨导师抗乳腺癌血道转移学术思想的科学内涵。临床转化研究:制定乳腺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并与基础研究进行理论衔接,为导师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提供技术支持。2方法导师学术思想研究:跟随导师临证,按照中医理论对导师治疗乳腺癌经验进行总结。基础研究:采用乳腺癌小鼠荷瘤模型,筛选抗乳腺癌体内增殖作用最强的“益气活血核心方”,采用含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获得核心方抗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适宜剂量。采用体外体内相结合的方法,从TGF-β/Smad通路介导上皮间质转变和血管新生角度,探讨核心方抗乳腺癌血道转移的分子机制。临床转化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计量统计学方法,研究乳腺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并以JAVA编程实现判别过程的自动化。基于量化标准判别,检测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乳腺癌患者血.清TGF-β水平差异,与基础研究衔接。3结果3.1孙桂芝教授治疗乳腺癌辨证、遣方、用药规律分析导师治疗乳腺癌的主要特色有:辩证论治,以证选方;辨病论治,病证结合;参照科研,精细用药;重视经络,回归传统。治疗重点为扶正、疏肝、活血、理气、解毒。对于乳腺癌发生的肺转移、骨转移、肝转移、脑转移,运用益气活血法,并结合脏器自身生理特性予以施治。特色鲜明,疗效卓着。3.2基础研究3.2.1益气活血方最佳组合的拆方研究益气活血方中“黄芪、苏木、蜂房、炮山甲”成分,对乳腺癌EMT6细胞的BALB/C小鼠体内增殖抑制作用最强,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名为“益气活血核心方”。3.2.2益气活血核心方适宜剂量的探索CCK-8法检测“益气活血核心方”不同浓度含药血清,不同作用时间,在体外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抑制情况。“黄芪30g、苏木6g、蜂房6g、炮山甲6g”临床经验剂量为基础,2倍用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最佳,为推荐剂量。4倍及以下剂量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为适宜剂量。6倍剂量作用72小时,具有一定的促进肿瘤增殖的作用,P<0.05,9倍剂量在24、48、72小时均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P<0.05,为不推荐剂量。3.2.3益气活血核心方适宜剂量抗小鼠乳腺癌4T1细胞肺转移的研究确定益气活血核心方2倍临床剂量具有抗4T1细胞BALB/C小鼠体内肺转移的作用,抑制率为58.82%,P<0.05,较紫杉醇组65.88%为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益气活血核心方抗乳腺癌血道转移的实验研究3.2.4.1益气活血核心方抗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变的研究以TGF-β2ng/ml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的EMT为体外模型。发现益气活血核心方对乳腺癌EMT进程中细胞形态学改变、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增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此过程中E-钙粘素等上皮细胞标志分子的下调及N-钙粘素等间质细胞标志分子的上调。报告基因技术结合实时定量PCR发现,核心方可抑制Smad分子入核,降低TGF-β/Smad通路激活,减少及其下游转录因子SNAIL。对血清TGF-β水平检测发现,益气活血核心方能够降低4T1乳腺癌荷瘤小鼠血清中TGF-β水平,特别对晚期荷瘤小鼠血清TGF-β水平的爆发性增高具有抑制作用,P<0.05,但是较紫杉醇的作用为弱。3.2.4.2益气活血核心方抗乳腺癌局部新生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以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的方法发现,益气活血核心方适宜剂量对肿瘤边缘和内部新生血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进一步PCR法检测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发现可能与其下调肿瘤细胞表达VEGF-A、VEGF-D有关。3.3临床转化研究通过对乳腺癌病历资料Logistic回归、条件概率换算、ROC曲线判别、前瞻新检验,获得乳腺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诊断阈值16分。诊断标准敏感度95.0%、特异度81.8%、准确度90.3%、阳性似然比5.225、阴性似然比6.11%,检验性能优良。开发出乳腺癌血瘀证诊断自动化软件。以新制定的乳腺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发现血瘀证乳腺癌患者血清中TGF-β水平较非血瘀证患者为高,P<0.05。4.结论孙桂芝抗乳腺癌经验方最佳组合“益气活血核心方”具有抗乳腺癌血道转移的作用,与阻断Smad分子入核与靶基因启动子结合,抑制TGF-β/Smad通路介导的乳腺癌EMT进程,同时阻断乳腺癌局部血管新生的机制有关。结合乳腺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及孙桂芝教授治疗乳腺癌经验,益气活血核心方可按剂量推荐在临床使用。孙桂芝教授益气活血法抗乳腺癌血道转移学术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科学内涵,值得学习、继承、研究和发扬。5.主要创新点4.1采用现代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体内外试验相结合,通过对益气活血核心方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抗乳腺癌血道转移及其机制研究。首次揭示了益气活血法抗乳腺癌治则、治法科学内涵,为传承与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新思路。4.2研究发现促转移活性因子TGF-β在晚期乳腺癌荷瘤小鼠爆发性高表达与临床血瘀证乳腺癌患者血清中TGF-β升高存在关联性,为临床实时观察及药物干预治疗乳腺癌提供给了新的依据。4.3采用计量统计学分析技术,对乳腺癌血瘀证的定量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制定乳腺癌血瘀证诊断相关条目及其定量标准。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推广提供临床转化依据和实践操作工具。
参考文献:
[1]. 中医辩证量化方法学研究[D]. 洪净. 湖南中医学院. 2002
[2]. 胃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D]. 杨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3]. 基于潜变量模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辨证量化研究[D]. 文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4]. 大肠癌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容景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5].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方法学应用概述[J]. 侯风刚, 赵钢, 贺宪民. 陕西中医. 2005
[6].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若干问题的思考[C]. 杜武勋. 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2011
[7]. 中医小儿肺炎辩证标准数据挖掘系统中的数据预处理技术[D]. 马玉慧. 东北大学. 2005
[8]. 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D]. 姜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9]. VAS量化腰痛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研究[D]. 白松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10]. 益气活血法抗乳腺癌血道转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D]. 王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