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_易经论文

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_易经论文

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海峡两岸论文,第三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周易学会和山东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7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海峡两岸参会代表100余人,其中台湾代表40余人, 大会收到论文60余篇、提要50篇、著作30余部。本次大会以“大易文化”为主题,围绕着“《周易》经传”、“象数易与义理易”、“易学发展的独特路数与易学研究方法论”、“易学与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易学与现代及后现代”、“易学与自然科学”等问题展开深入而广泛地讨论。兹就此次大会所讨论的问题及所取得成果撮其大要综述如下:

一、易学史的问题 中国易学渊源流长,自孔子及后学以儒家释《易》作《易传》至今已历经几千年,在这漫长发展过程中,易学师承传授几经演变形成诸多派别,古人早有“两派六宗”之说。其实,若细分之,远不止于此,这就意味着易学史的问题错综复杂,在当今并非一人或一时所能及,因此,理清易学发展线索,开展对易学中专人专题研究仍然是当今学界一个重要的大课题。本次会议视此课题为重点,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易学起源与成书。 关于《周易》经传成书是一个传统的问题,与会代表于此又有新说。姜广辉提出,古之《周易》有两种,一为秘府之《易》,用于演德;一为方术之《易》,用于筮占。演德之《易》为文王周公所作,乃韩宣子所见《易象》,今本《大象》基本上体现了文王易象的面貌。方术之《易》与文王、周公无涉,略相当于今本之《易》卦爻辞部分。郭沂则重新检讨了《易传》成书问题,参照帛书《易传》和今本《易传》提出《史记》中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序”乃序跋之序。今本《易传》当有早期《易传》、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孔子《易序》佚文、孔子《续乾文言》《乾坤大义》四部分构成,早期《易传》成书于孔子出生前,其余三部分成书孔子后。曹福敬通过分析考辨,重审了《周易》是通过观象系辞而成书这一论断。(2)易学源流。 学界长期疏于对象数易学阐发和考辨,大陆学术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此次会上,宋会群、张居中从贾湖遗址的“龟腹石子”发现中,证明了象数概念在早期的龟卜数占中业已存在,指出这是象数思维的最早雏形,也是中国各类术数文化的起源。高怀民在长期研究了易之数理之后,提出了古代“盖天”、“浑元”说与易象之源有密切的关系。张其成对象数派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历史考证,区分了《周易》成书前后象数概念的含义,提出了卦象的起源并不是受某一事物的启示,而是观察宇宙万物,通过观象、取象、抽象等长期整合而发明的,以此否定了“数字卦”是易卦的论断。(3)易学专题专人研究。 关于易学专题专人的研究是易学史研究的基础,而当今易学界对此研究仍有欠缺。本次会议在此方面又有进展。王兴业以帛书和今本《说卦》、《系辞》为据,证明《三坟易》不伪。刘大钧据《易传》中很多篇章与卦气说相合,揭示《易传》作者受到卦气说的影响,进而推断《易传》成书前卦气说已形成,打破了卦气说成于汉代的观点。并沿着此思路,探讨了《大象》与卦气的关系。刘玉建以郑玄易为线索阐述了两汉易学思想及渊源关系。周立升在研究了宋衷易学后,提出宋衷易学简明求实,注重义理,其贡献在于确立了古文经官学地位,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王肃易学的来源,王弼家学也与其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对汉魏学术思想变迁就起到了推动作用。郑万耕剖析了张载易学天人观,认为张载以仁为核心、以诚为最高境界,建构一个贯通天人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以气本论为基础的,它为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耿亮之、林忠军就周敦颐易学作了阐发。耿氏认为,周子以太极图独特的方式,建构了以《易》为宗整合《语》、《庸》、《洪范》、《春秋》的濂学,具有重建精神家园乃至精神乐园的重大作用,时至今日仍不失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林忠军认为,周子《太极图》属于象数易学的象学,它阐发了《系辞》“易有太极”的思想,其易学意义在于复活了象数易学,开创了义理之风。赖贵三和陈居渊对清代大易学家焦循的思想进行了探讨。赖贵三指出,焦氏以旁通、相错、时行三大发明,乃其附属原则当位、失道、比例、变通并数理、假借之诠释方法,建构一套自成体系之《周易》道德形而上哲学,其数学法与易学法并论,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辩证与形式逻辑思维相融之结晶,其易学虽未摆脱传统易的影响,但由于方法进步而多有突破和创新。陈居渊认为,清初以来数理思想被赋予普遍方法论意义,焦氏易正是这种方法论思想的产物,从哲学史角度考察,它显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动向;从思想史评判,它继承了清初以来经学研究实证化与儒家崇尚理性原则的传统,同时也时暗示了传统易学的形变。邓立光通过研究牟宗三《周易函义》,认为该书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即将象数易与哲学有机融为一体,使中国哲学研究增加了象数易这个内容,亦把象数易从专门之学纳入中国哲学范围,使易学走上了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大方向。

二、经传问题和易学方法论问题 《周易》经传是整个易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几千年来,易学家皆以《周易》经传为研究对象,以笺注解释为形式,阐发自己的易学观点和思想。因此,经传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易学课题,此次会议亦不例外,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交流。值得说明的是今人研究经传立足于新的文化背景,且不仅局限于笔注之学。黄庆萱认为,《周易》体系具有整体性、秩序性、多重性、对应性、运动性、全息系统性的特征,其中包含了时空观念、忧患意识、伦理观念等。胡自逢以“由训话入”、“史料分析”、“辞语比较”、“以经通经”、“义理探溯”五法对《周易》经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重审了《周易》是卜筮之书、成书西周初等观点。钮福铭认为,《周易》卦爻有变化方向的确定性、变化内容同一性、变化因素的结构性、变化趋势的循环性、变化过程的完整性特点。陈恩林认为,大衍之数,就是“参天两地”的天地之数。今本《易·系辞》既有错简、又有衍文。廖名春利用马王堆帛书《易传》参照其它文献,对《周易》乾坤两卦作了新探。对于易学方法论问题,与会代表认为,当今处于世纪交替之际,易学面临科技的、文化的、经济的新挑战,如何建立一个与时代相关的、合理的易学体系已成为易学发展的大趋势。如余敦康指出:当今易学的任务不是重复传统的文字笺注,更不是将易学与自然科学进行比附,而是以新的易学方法建立易学新体系。会议还就易学与中国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和易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标签:;  ;  ;  ;  ;  

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_易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