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明明就是读书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
李镇西
好多说法大家习以为常,却没有意识到其荒唐,比如“营造书香校园”。
动物性食物一般含蛋白质16%~18%,主食含蛋白质8%~10%,这些都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他蔬菜水果里的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说法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至少有20年了吧!到学校去看看,“营造书香校园”写在很多学校的墙上,不只是“写在墙上”,还有声势浩大的行动:开发教材、组织活动、展开奖励,还有各种关于“营造书香校园”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包括各级媒体评比“年度推动读书人物”等。
彬州梨不仅是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的名特产,更是我国西部地区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梨文化。因此,拯救彬州梨,不仅是振兴产业的需要,更是弘扬古豳(音同“彬”)梨文化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仔细一想,不对呀!学校明明就是读书的地方嘛,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难道还有区别于“书香校园”的其他什么“校园”吗?如果没有书香,校园还叫“校园”吗?
前不久,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一篇题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红遍网络。看到这个题目我有些难受:“不阅读的中国人”,让连不少中国人看不起的印度人都感到“令人忧虑”了,不知我们中国人自己是否感到了“忧虑”!该文还引用了一组数据:“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说实话,这几个数字不一定准确,因为我还读到其他资料,相关数字是有出入的,但无论有着怎样的“出入”,都不影响“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这个结论。
岂止是孩子不读书?请“苦口婆心”劝孩子“读书呀读书”的家长扪心自问:“我”读书吗?又岂止是家长不读书?我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教书人不读书。教师,过去还有一个称呼叫“读书人”,但现在“读书人”中不读书的恐怕不是个别。我常常在讲学时,面对几百上千的老师做调查:“请有书房的老师举手!”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从来没有超过10位。而这样不读书的“读书人”却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想起来真是可怕!
正是在这个“令人忧虑”的大背景下,包括新教育人在内的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并践行“营造书香校园”,便显示出了极为可贵的价值。虽是荒唐的,却是无奈的,更是必需的——面对“全民不阅读”(人年均读书0.7本,肯定是“全民不阅读”)的现状,如果还不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大力倡导(甚至通过行政力量强行推动)“营造书香校园”,中华民族的前途真的堪忧!
别误会,我并不是嘲讽更不想否定“营造书香校园”,因为凡是认真“营造书香校园”的学校,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千千万万的孩子和老师,因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而爱上了读书,并获得了成长。
试想一下,如果某餐馆提出“要营造浓浓的吃饭氛围”,并大力倡导“营造饭香餐馆”;如果某服装店提出“要营造浓浓的穿衣氛围”,并大力倡导“营造衣裤服装店”;如果某医院提出“要营造浓浓的医疗氛围”,并大力倡导“营造药香医院”……我们是不是觉得特别滑稽搞笑,可“营造书香校园”却为什么能那么庄严地呈现在我们生活中呢?
但这些“成就”和“成长”,是基于一个不正常的前提——我们的教育已经扭曲,我们的学校已经畸形。所谓“扭曲”和“畸形”,就是我们许多学校只有应试,没有阅读!这里的“阅读”,当然指的是阅读丰富多彩的人文与科学读物,而不仅仅是教材、教辅和习题集;但我们现在的学校为了“应试”恰恰更多的是“阅读”后者。于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人品”等“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便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了。
类似于“营造书香校园”这样“滑稽、无奈却必需”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道德楷模”“感动中国”等人物的评选。仔细一想,好多“模范”都不过是做了其职业应该做到的,或者尽到了做人的良知:爱岗敬业啊,孝敬父母啊,诚实守信啊,等等。我们歌颂一位老师,不是因为他教学精湛,而是不收家长红包;我们赞美一位卖油条的师傅,不是因为他的油条特别可口,而是他不用地沟油!记得有一年电视台推出一个“最美人物”,其“感天动地”的事迹是他作为一个工头,赶在年终前将农民工所有的工资付清,没有一分钱的拖欠。
剖宫产时会给麻醉,但是麻醉只是阻滞了痛觉,触觉还在,手术过程中每个人仍然会有挤压不适的感觉。此外,每个人对麻醉药的敏感性不同,导致麻醉效果也不同,有一些人即使麻醉了仍然会感觉到疼痛;产后子宫会发生收缩产生宫缩痛,在按压宫底、宝宝吸奶的时候尤为明显,麻醉也不能镇住宫缩的疼痛;麻醉效果过去后,剖宫产手术切口的疼痛会出现,这是比阴道分娩额外多出的疼痛……总之,剖宫产也会疼,如果没有医学指征、仅仅因为怕疼而要求剖宫产,则是十分不应该的,也是不值得的。
我看了这些新闻,唯有苦笑。但是,当的确有老师收家长红包,的确有师傅炸油条用地沟油,的确有工头拖欠民工工资时,这些“歌颂”和“赞美”便有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什么时候,我们的媒体不再有这样的评比这样的新闻时,我们的国家便真正成了文明国家。同样,当人人以读书为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任何“推动阅读人物”、不需要再“营造书香校园”时,教育便回归到教育的起点,学校便恢复了学校的本色。
在一堂独立学院大学新生综合英语课上,教师和学生探讨ambition(野心、雄心)的记忆方法,大家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