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我军院校办学育人保障发展趋势论文

前瞻我军院校办学育人保障发展趋势论文

前瞻我军院校办学育人保障发展趋势

邵希文

内容提要: 军事院校是军事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发展基地,我军院校肩负着“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的战略任务。要立足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的实际,创新保障模式,提高保障效益,确保办学育人卓有成效。建制式保障应更趋精干、物流式保障应更趋直接、应急式保障应更趋完备、联勤式保障应更趋精准、社会化保障应更趋深广、一体化保障应更趋高效、区域化保障应更趋集约。

关键词: 军事教育 军事院校 保障模式

习近平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强调,要“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① 《习近平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的讲话》,载《解放军报》,2013-11-07。 ,从而清晰明确了新时代军队院校办学育人的目标任务。在办学育人目标任务清晰明确的前提下,保障有力则是达成目标任务的决定因素。要立足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的实际,创新保障模式,提高保障效益,确保办学育人卓有成效。

一、建制式保障应更趋精干

建制式保障,是指按照建制关系组织实施保障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武器装备、教学装备、图书资料、文体器材、军交车辆、物资油料、给养被装、军人薪金、事业经费、科研经费等保障。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改革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军院校无论是建制领导关系,还是内部编成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对军校建制式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现代军校的建制式保障,必须与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要求相适应,与我军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加快转变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传统理念,积极主动“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自觉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应根据保障领域的涉密程度,按照该军内供应保障的要聚焦为战、该交给社会保障的要坚决剥离的思路,区分为军内专供、社会保障两大类,进一步厘清军地保障的任务和权限界面,不断扩大社会化保障改革的范围,拓展军民融合保障的领域和模式,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移交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搞精干、搞充实,实现现代军校的建制式保障“瘦身强体”。应着眼于现代军校建制式保障的新要求,积极跟踪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推进教学保障由过去的“幕后”逐步走到“前台”,主动“靠上去”保障。加快构建集供、消、管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实现经费物资供应管理精细、快捷、高效。不断优化后勤服务保障体制,实现财务、军需、交通、医疗、采购等服务保障的体系化、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深入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法,规范服务程序,提升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军校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物流式保障应更趋直接

物流式保障,是指根据实际需求,利用现代物流网络,采取网上直接下单、主动配送直达保障的运行方式。通常在通用物资采购、票务订购、运输配送、仓储管理等方面采用。这种新型的保障方式,将传统的后勤和信息化手段高度结合,通过“全资产可见性系统”,实现资源和需求两个透明,凭借先进的物流运输技术,形成从供应源到需求地的直达配送保障,必将成为现代军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现代军校,应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利用现代物流网络布局完善、通达全球的空间优势,借助现代物流服务供应商、基础设施运营商、信息平台供应商和物流交易中介机构的重要支撑,借助我国高铁、航空等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按照体系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以信息融合、科研创新、力量建设、配套支撑等为重点,形成现代军校物流“军转民”“民参军”的科学机制。应健全军地物流资源协调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军地的现代物流基地,实现顺畅高效地完成筹措采购、存储保管、组套包装、检测保养、分拣配送等工作。应加紧推进现代军校军事物流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资从生产源到需求地的可视可控。应按照先进、适用、配套的思路,加强军校物资包装、装卸搬运、维护保养、仓储保管等各类装备设施建设,落实全军统一的统配标准;从而推动“军地携手、军地一体、军地互补”驶入快车道,以更快的速度、更灵活的方式,提供适时、适地、适量、高效的精确保障,实现军校不动运力、人员不出营区即享受“上门服务”。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相容岗位分离,资金的收支与记账要分离,即会计和出纳的分离;二是要有凭据能够证明货币资金收和支合理合法;三是及时准确地将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入账,并且要保证核准手续齐全;四是严禁现金坐支,现金要及时送入银行;五是要定期盘点现金,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保证账实相符;六是要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审计。

三、应急式保障应更趋完备

应急式保障,是指在紧急和意外情况下组织实施保障的运行方式。通常在应对敌突然袭击、突发事件或抢险救灾时采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就是后勤战争,打仗就是打后勤。现代军校后勤受国内外经济技术的辐射、驱动效应日益明显,其桥梁作用更加追求转化的双向能动性、物质基础的延伸性和服务功能的全面性,以往所具有的“军事要素叠加经济要素”的双重属性得以进一步展现。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现代军校后勤保障平战功能界限将日趋模糊,过去那种实施为主、准备为辅、平战分离的保障观念,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是平战联动、实施与准备并重的现代后勤职能观。中国特色现代军校应遵循平战结合、军民双赢、效益优先的原则,紧紧扭住备战打仗这个根本,既面向市场又面向战场,既关注平时又盯着战时,建立健全战时(应急)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军校保障体系,发挥现代军校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安保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军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领域主要还是体现在平时的服务保障上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实际,应加快构建军校平战一体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深入探索战时和应急处突条件下实施社会化保障的有效方法,积极开展基于军民融合战时(应急)行动保障研究,并加强针对性演练训练,注重动态检验评估,及时修订完善措施预案,不断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应以战时(应急)遂行任务保障为牵引,促进军校保障职能部门由原来直接负责供应保障变为间接监管供应保障、由服务者变为管理者、由管理者变为监督者,用战时(应急)保障模式带动和提升平时保障效益,着力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总之,网络民主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补偿效应。高唱凯歌的网络参与不仅使得我国网络民主呈现出一派风生水起的热闹景象,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网络民主加以妥善的引导和积极地运用,同时防止诸如多数人暴政和个别政治投机者别有用心的幕后操纵,使之更好地与现有政治体系有效对接,需要我国政府和学者们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来作出回答。

四、联勤式保障应更趋精准

又如,利用钻孔抽芯法进行检测。钻孔抽芯法是利用钻孔机通过对桩基进行芯样钻取,分析芯样数据进行桩基质量检验的方法[3]。由于钻孔抽芯法不适用于大范围桩基质量检测,对此在本工程桩基质量检测中,在完成超声波质量检测后,针对存在疑问性的桩基应用钻孔抽芯进行二次检测,以保证桩基质量检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联勤式保障,是指诸军兵种在统一领导下,按统一的制度和标准,联合组织实施保障的运行方式。“联勤式保障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实现后勤转型的普遍选择。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一流联勤保障体系。”① 潘竞科、李大光:《准确把握打造一流联勤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载《解放军报》,2017-12-28。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于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决定成立的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是实施联勤保障和战略战役支援保障的主体力量,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形成了以联勤部队为主干、军种为补充、统分结合、通专两线的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勤保障体制,有利于实现联战联训联保一体、平战一体,有利于解决后勤保障体制不顺、力量分散、管理粗放等问题,有利于全面实施体系保障、联合保障、精准保障。中国特色现代军校,应积极适应新体制新情况新变化,紧盯“不断供、不漏供、不误供”等关键节点,主动加强与联勤保障体系的对接,完善常态化需求提报制度,努力增强军校后勤保障的及时性和精准度。应按照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的要求,遵循能统则统、宜分则分、注重效能、就近就便的原则,及时调整军校保障任务区分,优化保障计划接口和实物供应渠道,理顺军校联勤指挥和保障关系,着力提高联勤式保障时效。应积极探讨联勤式保障的特点规律,加强联勤式保障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战区联勤保障与各军兵种勤务保障有机结合的方法,重点解决好军校在应急情况下联勤力量使用、战备物资动用、交通运输保障等问题。应着眼军校将深度融入我军联合作战、联合训练和联合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以全新的视角来谋划军校联勤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军校后勤保障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使其与联合作战、联合训练同频共振、高效耦合,从而实现新联勤保障体制对包括所有军校在内的各军种通用和专用物资、勤务保障实施有效保障,为强军兴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社会化保障应更趋深广

社会化保障,是指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组织实施保障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生活保障社会化、通用物资储备社会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装备研发社会化等。进入新时代,“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区块链、无人零售等新技术、新业态正在加速形成① 参见胡方旭:《物流参军打开军民融合新思路》,载《解放军报》,2017-11-01。 ,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视频医疗等新兴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加之军事后勤建设军地通用性、互补性强,军民融合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这些都为军校拓展军民融合保障提供了新天地。伴随着体制障碍和机制壁垒的不断打破,中国特色现代军校应确立“现代后勤就是军民融合后勤”的理念,主动把军校后勤保障的力量之源扎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积极适应国家相关领域改革进程,对接国家和省(市)评审专家库、供应商库,拓展专业覆盖范围,实现军地“两库”资源共享共用;推行军地单一来源采购的同类产品,审价结果共享互认;加紧军校采购平台军民融合示范工程建设,建立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与国家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物资进口、药品供应保障等平台跨网连接;加快推进财务保障、饮食保障、医疗卫生、军交运输、油料供应、营房维修、供暖绿化、被装物资、安全警卫、工程建设等社会化保障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实行“公务用车、油料保障”等按需保障和货币化保障相结合、“通用装备、通用物资器材”等建制保障配发和属地采购相结合的模式,积极探索“公寓住房宾馆化服务、军地图书馆联盟式服务”的模式,探索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技术,不断创新保障模式,扩大社会化保障改革范围,拓宽社会采购力量“参军”渠道,引入地方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法律服务、审价质检等专业机构,承担军校非涉密项目采购任务,使民间力量成为军校保障的“第二条腿”。同时,还应发挥军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军队特色学科、领先团队、领军人物”的优势,拓展“军进民”的领域和范围,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六、一体化保障应更趋高效

一体化保障,是指依托军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整体运用诸军兵种保障力量组织实施保障的运行方式。通常在联合演习、实兵演习、学员实习等时机采用。中国特色现代军校的一体化保障,应着眼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二○二○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目标,遵循“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总原则,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② 李国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载《人民日报》,2015-08-02。 的鲜明特征,将军校综合保障深度融入我军联勤保障体系,加速军校各类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建立“全资产可见性系统”“在运物资可见性系统”,广泛利用现代伪装、隐形技术,发展远程教学保障技术、数字化单兵保障技术及装备,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条形识别码等技术,推进军校一体化保障系统与装备和设施的有机融合,提升一体化指挥和保障能力。应着眼未来战争将是智能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保障对象多元、保障领域宽泛、保障内容繁杂、保障方式多样、保障时效精准”③ 龚小平、周铭浩:《军事后勤将迈向智能化时代》,载《解放军报》,2018-01-12。 等客观要求,坚持主动超前预想,注重聚焦备战打仗,科学构建需求实时感知、方案智能生成、资源可视可控、活动实时可控、行动精确高效、数据融合共享的一体化保障体系,推广运用无人化运输车、无人机前送、战场救护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无人值守洗衣车、无人值守厨房、无人面包加工方舱等智能技术,实现从传统的物资保障向现代化的全方位保障的跨越发展。

七、区域化保障应更趋集约

区域化保障,是指按照集约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组织实施保障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军校协作保障、军校与部队协作保障、军地协作保障等。开放、联合、协作已成为新时代军校保障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现代军校应牢固树立高效集约的现代保障理念,按照“构筑区域化保障基地、打造体系化保障战略枢纽”的要求,积极探索面向市场开放保障、区域性联合保障、院校与部队协作保障、院校内部集约保障等新路子,着力纠治保障资源同质化、效益不高、程度不深等问题,在保障资源共享、保障设施共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发挥区域保障整体效益。应着眼有效支撑我军“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推进信息资源建设、网上训练环境建设、训练基地建设、作战实验室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推动实兵模拟、器材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的一体化,力求资源建设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全局性、开放性和安全性。应积极适应部队实战化训练和军校教育转型需要,大力推进军事训练区域联合保障,扩大区域联合保障领域由场地、器材保障向技术、设备、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拓展,构建区域协调、联训联保、资源共享的新型教学保障体系,提高军校区域化保障的整体水平。应根据军校教育训练保障需求,将军校训练保障计划纳入全军或军兵种年度训练保障计划,加快制定专业化、区域化的联合训练保障法规,力求做到内容全面、上下配套、责任明确,使上级、本级和下级应担负哪些训练保障任务、保障到什么程度以及保障哪些内容都有据可依,为现代军校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中图分类号: E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484(2019)04-0046-05

作者: 邵希文,陆军指挥学院训练管理系,副教授,专业技术大校

(责任编辑:徐永汉)

标签:;  ;  ;  ;  

前瞻我军院校办学育人保障发展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