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试卷中的形象问题_高考论文

2004年高考理综卷中的有关波的图象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象论文,考理综卷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是高考改革步伐较快的一年,不同的省市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单独命题。因而,2004年的高考试卷有十多套。分析各套试卷,发现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缺少对机械波的考查。本文要研究的是高考理综卷中涉及波的图像的一些考题。

一、波长类问题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在传播方向上,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点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这是波具有的空间周期性。在分析波长类问题时,常要用到该知识。

例1 (江苏理综卷)如图1所示,一列简谐波沿一直线向左运动,当直线上某质点a向上运动到达最大位移时,a点右方相距0.15m的b点刚好向下运动到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图1

A.0.6mB.0.3m

C.0.2mD.0.1m

解析 根据题意和波的空间周期性,有a、b之间的距离可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

(n+(1/2))λ=0.15(n=0,1,2,…),

λ=(0.3/2n+1)。

当n分别取0、1时,λ分别是0.3m、0.1m。答案B、D。

二、波速类问题

波速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波速、波长和周期的关系公式v=λ/T求解;二是利用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为匀速的特点求解,即利用v=△x/△t(△x为波在△t时间内波向前传播的距离)求解。

例2 (海南理综卷)一筒谐横波在图中x轴上传播,实线和虚线分别是t[,1]和t[,2]时刻的波形图,已知t[,2]-t[,1]=1.0s。由图2判断下列哪一个波速是不可取的()

图2

A.1m/sB.3m/s

C.5m/sD.10m/s

解析 由波的平移法和波的周期性知,实线波形移到与虚线波形重合的可能距离:

右传播时△x=(n+(1/4))λ=4(n+(1/4))m,

左传播时△x′=(n+(3/4))λ=4(n+(3/4))m。

波右传播时

v[,右]=(△x/t[,2]-t[,1])=4n+1m/s(n=0,1,2,…)①

左传播时

v[,左]=(△x′/t[,2]-t[,1])=4n+3m/s(n=0,1,2,…)②

把n=0,1,2,…分别代入①、②式,可知选项D是不可取的。

三、波的图像信息类

在波的图像上,挖掘图像的隐含信息,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在波的图像上,波形、波速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三者符合“上下坡法则”或“波向振向同侧法”。

(1)“上下坡法则”的内容:把波形图线比喻为凸凹的路面,凸凹路面就有“上坡段”和“下坡段”,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去,位于上坡段的质点,则向下运动,位于下坡段的质点,则向上运动;反之,向上运动的质点,必位于下坡段,向下运动的质点,必位于上坡段。

注:法则中的“向上运动”,表示质点向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向下运动”表示质点向规定的负方向运动。“上下坡法则”对横波和纵波都适用。

如:一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某一时刻波形如图3所示。对图3,当沿x轴正方向看时,a点在上坡段,b点在下坡段,因此,此时a点向下运动,b点向上运动,反之同样。

图3

(2)“振向波向同侧法”是利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都位于波形的同一侧”来分析判断波形问题的方法。在波形图上,如果用竖直箭头表示质点的振动方向,用水平箭头表示波的传播方向,并且要两箭头的箭尾相接,那么当波向右传播时,两箭头都在波形右侧,图4左图所示。当波向左传播时,两箭头都在波形的左侧,图4右图所示。

图4

例3 (2004年全国理综卷四)已知: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5所示,图中位于a、b两处的质元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后分别运动到a′、b′处。某人据此做出如下判断:①可知波的周期,②可知波的传播速度,③可知波的传播方向,④可知波的波长。其中正确的是()

图5

A.①和④B.②和④

C.③和④D.②和③

解析 因未给出四分之一周期的具体数值,故无法得出周期的具体值,①错;根据b运动到b′,知b的运动方向沿y轴的负方向,根据上下坡法则,知x=6m的质点位于上坡段,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③正确;尽管由图像可知波长,但不知周期,无法确定波速大小,②错误④正确。正确答案C。

点评 知b向y负方向运动时,根据“振向波向同侧法”也可方便地判出波向右传播。

四、波传播过程中的某点的振动图像类

例4 (江苏理综卷)图6中,波源S从平衡位置y=0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y轴的正方向),振动周期T=0.01s,产生的简谐波向左、右两个方向传播,波速均为v=80m/s。经过一段时间后,P、Q两点开始振动,已知距离SP=1.2m,SQ=2.6m。若以Q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则在图7的振动图像中,能正确描述P、Q两点振动情况的是()

图6

图7

A.甲为Q点振动图像

B.乙为Q点振动图像

C.丙为P点振动图像

D.丁为P点振动图像

解析 根据“波源S从平衡位置y=0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知,Q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一定是“从平衡位置y=0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再根据波传播方向上介质各质点的振动具有周期性,可知以Q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的Q点的振动图像应是图7中的甲。

最初波源S的振动形式传播到Q点需要的时间

t[,1]=(SQ/v)=(2.6/80)s=3T+(1/4)T,

传播到P点需要的时间

t[,1]=(SP/v)=(1.2/80)s=T+(1/2)T。

要以Q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P点还得振动

t=t[,1]-t[,2]=T+(3/4)T。

在这段时间t内,P点从y=0运动到y的最大正位移,因此,以Q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时,P点的振动图像应是图7中的丙。答案A、C。

例5 (河南、福建理综卷)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图8是t=1s时的波形图,图9是波中某振动质元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振动图线(两图用同一时间起点),则图9可能是图8中哪个质元的振动图线?

图8

图9

A.x=0处的质元

B.x=1m处的质元

C.x=2m处的质元

D.x=3m处的质元

解析 在图9中找到与图8波形相同时刻的某振动质元的位移大小y=0,这样的质元在图8中可能位于x=0,2,4,6m位置,再根据图9中t=1s稍后时刻质元的位移变大且为负,知该质元t=1s时正向y负方向振动,根据上下坡法则或波向振向同侧法,该质元一定位于图8中x=0或4m的位置。因此,图9应是x=0处的质元的振动图线。答案A。

五、综合类

例6 (湖南、湖北理综卷)如图10,一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轴上a、b两点相踞12m。t=0时a点为波峰,b点为波谷;t=0.5s时,a点为波谷,b点为波峰。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图10

A.波一定沿x轴正方向传播

B.波长可能是8cm

C.周期可能是0.5s

D.波速一定是24m/s

解析 据题知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定是半波长的奇数倍,t=0.5s是半周期的奇数倍。由此知,波的周期一定不会是0.5s,C项错误;因为无论波向哪个方向传播,在相隔半周期奇数倍的时间内,处于波峰的质点一定运动到波谷,处于波谷的质点一定运动到波峰,故A项错误;因a、b之间的距离满足

(n+(1/2))λ=12(n=0,1,2,…),

λ=(24/2n+1)。当n=1时,λ=8cm,B项正确。考虑到波的空间周期性,波在0.5s时间内,a点的波峰不一定恰好传播到b点(b点的波谷不一定恰好传播到a点),即波传播的距离△x不一定为12m,再根据波速v=(△x/t)知,波速v不一定为(12/0.5)m/s=24m/s,D选项错误。答案B。

标签:;  

2004年高考试卷中的形象问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