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应该立足于农村的发展现状,以保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合理规划乡村的建设布局,积极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乡村的发展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此来实现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目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概念。它不仅强调乡村外部环境美,更重视农村社会的内在美。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紧紧围绕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四美”目标,坚持标准不降低、资金不浪费、路径可复制、美丽可持续的“两不两可”原则,建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
1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宗旨
1.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就是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弊端就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量大,经济发展方式几乎都是粗放型的。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在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要大力发掘农村的发展潜力,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开发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上游产业中的生产废料变成下游产业中的原料。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合理规划农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美丽乡村规划要始终坚持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发展农村经济要做到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发使用环保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等。其次,已经存在的污染现象,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去治理。最后,靠近山区水流的乡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乡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止天灾给乡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3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导
虽然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是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乡村的规划不应该忽略农民的想法,如果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从根本来说,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规划美丽乡村,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农民的需求作为乡村规划的出发点,切实保障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
2.1规划先行,合理布局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的整体开发,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
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既要有高水平的规划和战略,又要经过科学论证,以行政村为单元,以生态优先为主导思想,科学编制高水平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美丽乡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的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的巨大差距,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提供必要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规划设计分为三个目标层面:(1)提升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山水自然景观的优势,引绿入村,对村庄生态环境风貌进行改善,运用先进生态排水技术进行雨水处理,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生态乡村的愿景;(2)提升艺术环境,城市公共环境、绿化环境、立面、雕塑等多方面、立体的建设和展示,使得村庄建设避免重复浪费,更具有现代时尚的艺术美学;(3)提高文化环境,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创新活动载体,丰富乡民的活动内容,增强农村经济以及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
很多村庄的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旖旎,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尊重现有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重视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农业集聚型乡村要做好田间道路的规划工作,在农作物收货时便利机动车进行运送,以及处理好禽畜粪便,保护村庄环境;“以工补农型”乡村要规划好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布局,防止干扰和污染;休闲旅行型村庄要科学预测未来可能到达的游客数量,对服务承载设施进行规划。
2.2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乡村规划本身具有工作面广,工作复杂多样的特点,如何能够做好乡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对于城乡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型城镇化是将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的城镇化。美丽新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而建设美丽乡村正是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这一特征,与城乡统筹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以将户籍制度作为城乡开展工作的核心,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还是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对改进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协调人际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丰富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强烈。因此,应该在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积极的引导工业向园区进行集中,促进乡村人口向新型村庄社区和中心村集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推进道路交通、文教体育、水电管网、医疗卫生以及信息网络等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向农村方向进行延伸,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2.3美化乡村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生态已成为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重要的一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时,利在千秋。根据这一原则,美丽乡村规划工作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要改革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产业结构,由粗放型经济逐渐向精细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积极发展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的生态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丰富,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掘其发展潜力,减少甚至杜绝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宣传栏以及广播,包括当下新型的网络媒体等传播途径,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让农民从心底认可环境保护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在乡村设立环保办公室,各部门要积极沟通,团结协作,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保护环境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制定科学的环保制度,为美丽乡村建设指引方向。三是要大力提倡新材料、环保材料,运用新型环保技术,特别是进行乡村建设时,要以环保理念为先导,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效率。
3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应以人为本,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保护先行,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让农村的生态环境也获得同步提升,协调好人、资源、环境的的发展,不断优化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让美丽乡村建设惠及每一位农民。
参考文献:
[1]曹亮,尤德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主要指标研究——以长兴县为例[J].浙江建筑,2017,34(06):5-7.
[2]谭志华.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深入思考[J].中华建设,2017(03):82-83.
[3]许杨.泉州美丽乡村规划的思考[J].四川建材,2017,43(05):77-78.
[4]姜智芬.浅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现代园艺,2017(12):65.
论文作者: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乡村论文; 美丽论文; 城乡论文; 农村论文; 城镇化论文; 农民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