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胡清清论文_胡清清

胡清清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39)

摘要:目的:分析优化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急救中心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救治,观察组患者予以院前急救。就两组患者急诊收治时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基础体征变化情况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基础体征,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期间实施院前急救干预能够快速稳定患者基础体征,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类较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最主要病因是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血流突然减少或中断,引起局部供血区域的心肌坏死后发病,发病率非常高,一旦发病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过度劳累、饮食结构混乱、暴饮暴食、便秘、长时间过量饮酒、吸烟及寒冷刺激等均有可能引发AMI;大量统计数据表明,1/2的AMI患者外发病,发病后1h内就会猝死,而导致猝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心律失常。因此,给予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和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急救中心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临床症状主要有心前区疼痛合并胸闷,活动期间出现气急、心悸与心绞痛等症状;(3)血液检查时出现明显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物浓度变化。排除标准:(1)救护车到达事故现场前死亡;(2)生命体征波动过大;(3)药物过敏。

两组患者就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救治。即由家属将患者送至医院,经急诊医师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根据急诊流程进行抢救,在患者家属同意后安排绿色通道进行急诊PCI或溶栓治疗。

观察组实施优化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具体实施内容:a.接到120调度指挥中心指令后,2分钟出车,赶往患者所在位置过程中,与家属保持联系,并询问患者大致情况,提醒家属保持冷静,切记不可随意搬运患者,指导家属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平躺,若患者佩戴义齿,立即取出,松开患者领口,并对头部进行冰敷,正确清理其口腔内的异物,确保其呼吸通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告诉患者或家属救护车预计到达的时间。b.到现场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丁药物口服,并检查其神志和瞳孔状态,监测血压,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病情做出评估,将患者头部抬高20°;立即实施鼻导管吸氧,正常情况下吸氧量维持在2~8L/min,依据病情吸氧量,以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症状;对舌后坠者,使用舌钳拉直舌头,并进行固定;如果病情危重,立即进行降颅内压和吸痰等急救措施;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进行病情评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转入医院进行救治;于左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方便抢救用药,确保输液可正常进行,不可重复进行加压输液,以免发生空气栓塞;发生呼吸衰竭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给予吸氧,确保其血氧水平处于正常状态;合并高血压者,给予降压和镇静措施。

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并安排转运,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急救中心开放绿色通道,做好急诊PCI或溶栓治疗前准备工作。

1.3 观察指标

就两组患者急诊收治时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基础体征变化情况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基础体征对比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病情程度较为严重、临床死亡率水平较高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类疾病,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使血流突然中断或者血流量明显减少,使局部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发病初期心脏会出现骤停,患者发病后导致猝死的可能性较大。

有研究提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若未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治,导致病情加重,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与休克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也有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情况与院前急救护理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能够及时获得院前急救护理与安全转运,可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达到尽可能保住患者生命的目的。但是,有大量研究指出,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过于传统,存在大量隐患,造成出诊时间慢、急救效率不佳、急救质量低、转运不安全、死亡率高等情况。因此,针对院前急救护理方案中的安全隐患,进行相应的优化,细化整个抢救过程,能够提升院前急救护理的效率与质量,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加强对患者生命的保障,能够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有研究指出,急救人员在接听紧急电话期间,简单了解患者病情,明确具体位置,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并获取家属的联系方案,在出车后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有助于缩短出诊时间。护理人员在出诊期间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抢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情况,能够减少救护车到事故现场患者已死亡的情况。

本次次研究中观察数据提示:通过院前急救的方式能够尽快稳定患者发病后生命体征,在此基础之上降低心血管不良时间发生率。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期间实施院前急救干预能够快速稳定患者基础体征,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敬磊,孟琰,吴文滔.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4):219-221.

[2]陈素芳.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名医,2018(10):171.

[3]木尼热·阿不力孜,苏红,再努然·沙力.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措施分析[J].智慧健康,2018,4(27):86-87.

[4]吴思,朱聚.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04):402-403.

论文作者:胡清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胡清清论文_胡清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