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姚灵生 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影像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作者简介:姚灵生,职务:科主任,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综合诊断(主功CT及M RI综合诊断能力的提高).(CT型号:飞利浦Brillance128层CT,磁共振型号:飞利浦双梯度Achieia.5T M Rl).【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自2015年1月-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DSA检查,其中25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32例患者同时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以DSA 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差异.结果 DSA组的检查率为98.25%,CT组的检出率为88.00%,核磁共振组的检出率为87.50%;DSA术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 核磁共振; 比较ComparisonofthevalueofCTand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n(NMR)thediagnosisofintracranialaneurysms【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95-01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是由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存在先天性缺陷以及腔内压力升高等原因所诱发的血管炎症、高血压以及脑血管动脉硬化等因素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周围神经压迫症以及癫痫等[1].颅内动脉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约有7%左右的患者会因此导致死亡;同一天内再次发生出血的几率为4%,由此导致的死亡率约为50%[2].因此,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临床公认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的特点而受到限制[3].本文将对CT 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_______究资料 选择自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28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50.1±5.8)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1例,有脑梗死病史者27 例,有心脏病病史者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DSA检查,除此之外,有25例患者同时行CT(飞利蒲Brilliance128层)血管成像检查,32例患者同时行核磁共振(飞利蒲双梯度Achieia1.5TMRI)血管成像检查,CT 组患者和核磁共振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对比较结果产生影响.1.2 研究方法
1.2.1 DSA检查:采用美国GEInnova3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剂使用法国Guerber碘比醇300注射液.患者经麻醉后行常规经皮股动脉穿刺,然后在视频监视下进行选择性插管,以及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造影,并对患者的动脉瘤大小、形态、部位以及是否存在解剖变异进行评估,最后对DSA图像进行保存.1.2.2 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CT型号为飞利蒲Brilliance128层CT进行检查,准直参数为64×0.625mm,矩阵参数为512×512,管电压为140kV,管电流为400Ma,球管旋转一圈0.46s,床移动48.42cm.患者取仰卧位,上肢略微弯曲,置于前胸或上腹部位置.先行套管针患者健肢肘前静脉穿刺备用,再用双管高压注射器注入碘海醇作为对比剂,剂量1.5~2.0mL/kg,注射速度3-4mL/s,之后行全脑CT 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采用MPR(多平面重组)、CPR(曲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及VR(容积再现).1.2.3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采用Philipsachive1.5T高场双梯度MRI扫描仪,采用头部线圈,取矢状位以及横轴位双定位,常规进行T1以及T2WI扫描,层间距为0.1-1.2mm,层厚为5-6mm.血管成像技术采用CE-MRA(对比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比剂为GD-DTPA(钆喷酸葡胺),对比剂剂量0.2mmol/kg,注射速度1.5-2.0ml/s,序列采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3DFFE)序列,行3DDCEMRA(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1.3 评价指标 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患者血管造影结果的金标准,比较CT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DSA、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的检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DSA 组的检查率为98.25%,CT组的检出率为88.00%,核磁共振组的检出率为87.50%;DSA术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种方法检出率的比较(%)
组别 例数检出例数检出率(%)
CT组 25 22 88.00
核磁共振组 32 28 87.50
DSA组57 56 98.25
3 讨论
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预防颅内动脉瘤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脑梗以及心脏病等病史,早期介入治疗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造影成为了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在患者血管中注入一定的造影剂,根据X 线拍摄的显像结果来判断患者病灶部位的具体情况.DSA由于其对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性和诊断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成为了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同时因为其有创性的特点,又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CT和NMR均属于无创检查,前者是经静脉注射造影剂,从而在检测仪下观察血管中造影剂的运行情况并显示血管成像;后者主要是利用电磁波进行显像.CT和MRI技术的应用,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有效减轻了患者痛苦.本研究通过比较CT和NMR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其结果显示DSA组的检查率为98.25%,CT 组的检出率为88.00%,核磁共振组的检出率为87.50%.尽管CT和核磁共振组的检出率低于DSA,但均在85%以上,检出率较高,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4].同时,还有资料证明[5],在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方面,三者的检出结果并无明显差异,这提示我们CT和NMR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综上所述,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还具有无创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参考文献[1] 鲁春鹤,赵江,唐海涛,等.64排螺旋CT 血管造影VR成像与DSA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6):65-68[2] 鲍继峰,鲍星,吴哲高.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2):217-219[3] 李晶晶.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 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31-133[4] ChoYD,Kim KM,LeeWJ,etal.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forfollow-upofcoilembolizationwithenterprisestentforinGtracranialaneurysm:usefulnessofsourceimages[J].KoreanJRadiol,2014,15(1):161-166[5] 刘善平.64层CTA-MIP、CTA-VR与3D-DS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21-24
论文作者:姚灵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动脉瘤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血管论文; 造影论文; 检出论文; 颅内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