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山东省栖霞市实验中学 265300
一、加强诵读教学,在读中真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读。诵读首先要读音正确。由于文言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这就要求进行认读的训练。注释中对生僻字一般有标注,对通假字一般有提示,对于这一类字的读音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读准确。遇到多音字要鼓励学生勤查字典、词典,一读、二查、三质疑。一读指:读顺课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三质疑指:学生在自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上质疑。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课上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一改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沉闷。
2.重视教师范读。文言文朗读要注意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为此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3.反复吟诵,培养良好的语感。读,即默读、朗读、诵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声情并茂地琅琅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能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来,从吟中体会韵味,从读中产生兴趣,从吟中积累语感,从读中培养素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我觉得我们教师应把课堂还于学生,把时间还于学生。
二、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首先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规律。其次是要选择体现文言文学习特点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问题,文言文尤其如此,需要展开重点探究的问题必须切合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紧扣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还要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追求时尚的探究方式。文言文学习的探究主要是认识文言文的表达规律,立足文本探究解读文义的基本方法。
要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切入。如在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时就可以理解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在理解“是马者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时,就可以认识到韩愈“借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的高明的地方;宋濂的思想也完全可以在对“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等句子的理解中得到认识,无须大加发挥、专门集中讨论。
文言文中许多东西颇具生命力,它们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时适时点拔,学生必然感兴趣,印象深刻。如成语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举例“富国安民”的“富”和“安”,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日常生活中还常提到的“自责”、“见谅”等;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河”古代专指“黄河”,“江”古代专指“长江”,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这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即使碰到不理解的词,也能把知识迁移到练习中,就可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了。
三、运用文言进行课外拓展,提高学生兴趣
文言文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为了对文章内容作更深入的挖掘,为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思想内涵的认识,要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文言文的愉悦。
常言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人说的“古语”,我们大可今人今看,也让学生自由说说他们学完文章后的感想。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还能以文中人、事为基点,去寻找课外自己喜欢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带着兴趣去做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中,我们同学对晏子的人格、为人处事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去更多地了解晏子?我用了下面的方法: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故事的一半内容,让学生去思考学习。
晏婴时为河清县令,一乡民跛而告曰:“正牧羊,为钱二之犬伤。” 晏子闻之,立传钱二。至堂上,晏子怒拍惊堂木:“尔安敢纵狗伤人,汝知罪否?”钱二不屑,诘曰:“羊食草罪否?”晏子对曰:“食草,羊之本性也,何罪之有?”钱二笑曰:“狗咬人亦本性也,狗何罪之有?伤人者,狗也,非我也,我何坐?”
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这个故事没有结束,便会利用课后查资料,看答案和自己想的答案是否一样。其实这是老师留的作业,这个故事里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关,学生在拓展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而且还巩固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想这才是我们教学文言文的目的吧。
论文作者:张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文言论文; 过程中论文; 虚词论文; 语气论文; 晏子论文; 《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