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民本思想演进及其向现代 民主思想转换路径
王安权1, 李先杨 2
(1.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兴义 552400)
摘 要: 《尚书》民本思想是中国民本思想的总源头,经过不断的超越发展,与民主思想有着可转换的路径,“民本”主要体现在重民贵民、敬天保民、爱民仁民、安民惠民等;民主思想包括自由、平等、包容、法治等。民本思想历经“重天敬神”到“敬德保民”、“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从“臣民”到“公民”、“民本”到“民主”的发展转换。通过对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异同的分析,发现了民本思想对民主思想的有用成分,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精神理念,将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成分融入新时代的民主思想,去粗取精,结合实际,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也是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从而在当代中国民主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尚书》; 民本思想; 民主思想
《尚书》民本思想追究根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总源头,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思想政治资源和古代政治统治之术,拥有深厚的管理艺术和法律文化积淀。勿忘本方开辟未来,善继承方更好创新,立足中国文化实际,结合当下民主实情,对于先贤流传下来的民本理念和价值判断,我们要坚持理论创新,继承和吸收《尚书》民本思想的营养成分,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有益精神财富来为今人所用。
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原有的直线管理的模式已经不再受欢迎,而逐步的变为多样化的状态,财务管理的权限、团队之间的合作等方面都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也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更加多样化,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这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尚书》民本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方法为指导。我国古代以《尚书》为代表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揭示的深刻的执政规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仍然发挥着一定的客观历史作用。
(一)《尚书》“民本”思想
最初记载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关于中国民本思想的最早记录,今文《尚书·皋陶谟》中“在知人,在安民。”亦是民本思想存在的依据,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时期,[注] 虽然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的史料可靠性在学界仍存在争议,有文章很明确指出民本思想产生于西周,也有文章指出是在殷商,此问题有待商榷。笔者认为民本思想记载于《尚书》成书之际。 但事实上,统治者对民本的思考是伴随着政权的动荡和更迭而存在的。中国“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重民贵民、敬天保民、爱民仁民、安民惠民等。自国家形成之时起,民本思想历经“重天敬神”到“敬德保民”、“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从“臣民”到“公民”的发展转换,民本思想一直在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尚书》民本思想的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看到了民众的根本性作用和对国家政权稳固的基础性作用,“民心的向背也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重要因素”[2]。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在当时有所呈现,如“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尚书·皋陶谟》)“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尚书·尧典》)人民不误农时,吃上粮食,国邦方能安宁,《尚书·五子之歌》载:“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意识到把百姓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结合在一起,是当时民本思想的一个明显进步,这体现了国家、君主、臣民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是从当时的政治实践中认识到的君臣唇齿相依之关系,源渊于夏商周“三代”更替的民本思想,使得当时的统治者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君臣虽处于上层阶级,但是人民对上层国家建筑的存亡有着不可忽略的制约作用。
《尚书》民本思想对君民关系的论述充分体现“民意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民意即天意”( 《泰誓》)“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这些思想表达了对民意的重视。由此可见,民意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较而言,民本思想之民本内容虽不及民主思想那么完善和丰富,但是《尚书》民本思想“民意基础论”和民主思想“民意决定论”是相通的。中国的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如马克思认为,民主是国家制度的内在本质,这与国家在政治哲学上是自由的产物有密切关系。[22]所以,中国的现代民主不可能抛弃传统,而是根植于民本土壤的自我孕育。
其次,天意即民意。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寄托于“天、神”的超验信仰,不仅仅是君借助天威的政治信仰,也是天民合一的精神信仰所在,同时体现在天下君民关系中的君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民为神主则间接强化了民为君本的意识”[2],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史料的《尚书》中,“王”必然是当时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而思想信仰中的最高权威是具有人格和道德本体相统一的“天、神”。“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尚书·皋陶谟》)人民的道德意志上升为天神所具有的道德意志,这种天民合一的观念对民本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统治者意识到天民之道德本体,方能促进统治阶层“敬德”而“畏民”,天子因为畏惧“天之罚”而“敬厥德”,从而在施政的过程中“保民”、“裕民”,而如果在施政过程中不畏惧“天”而施暴于民的君王终将被取代。因此,“带有氏族领袖特点的能够像父亲般地爱护和保护人民的‘圣王’形象在当时是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的。”[3]这在《尚书》史料中的证据,如《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西伯戡黎》“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等,这些证据来源于对天的信奉和敬畏,如无此,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就不会被理解为天之所愿,并且在天与民之间搭起了一座影响统治阶层政治决策的桥梁,不知民情何论天命,“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尚书·大诰》)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本思想的理论既保存了天命论和天神论,又提出了在天神保护下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民本思想,满足了神与人两方面的时代诉求。
再次,明德慎罚,保民教化。《尚书》保民思想的内容包括不滥用刑、明德慎罚、施行教化、勤政爱民等。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保民政策,是历代古典刑法都重视的问题,一方面要明确官与民的主从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官员依法用刑,廉政爱民,明德慎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本思想的地位,但是由于处于当时社会制度本身的制约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尚书·吕刑》关于用刑的根据如“墨罚之属千,一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有邦有土,告尔详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等等,提出了中国上古时代自成体系的刑罚纲领和“详刑”,是研究西周时期法律制度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当时依法用刑的保民爱民思想,别学界看作是法治的萌芽,虽然这种法治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人治”,但它对促进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进步、推动古代文明发展,促进促进民本思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尚书》的其他篇章,关于慎罚的记载还有许多,如《皋陶谟》《盘庚》《康诰》篇中就有赏罚不避亲疏,法令则行的用法理念,在此不一一列举。
《尚书》其实有教化民众的思想,“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尚书·尧典》)以德配天,德厚流光被四表,德包括了敬天、敬祖和保民的内容,还有尧教化舜谨慎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典之法,“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尚书·尧典》)君王必须以德配天,教化臣民,行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尚书·皋陶谟》)方能保有事功,宽柔相敬,辅之于礼乐,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和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教化于礼乐,二者结合,更加体现了爱民保民的民本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重农裕民,惠民用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之根本,万事之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夏商周时期,中国开始了冶金制造青铜器,青铜器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国家也开始了重视农业,《尧典》中记载了舜专设官员主管农政,“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任命伯夷治理林牧渔等副政,周公也特别重视农政,“小子!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这里出现了重农不抑商的开明思想。观天象,记时令,安排农事,切合农耕社会的民生实际,体现关怀民生,“分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致敬。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尚书·尧典》)敬授民时,关乎民生关切,其本质是在虔诚的敬天保民的思想信仰中对农时的把握,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先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时令的追求之情,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早且非常准确的节气测量记录。《尚书》中不仅有君为民之策,而且有驭民之策,这也是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 《尚书·洪范》这是《尚书》中记载的关于驭民思想的源头,用民是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用民之道,确实是君王或者是现在执政者解决就业问题的难题,对人力资源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1.体现“民惟邦本”的思想
(二)《尚书》民本思想的演进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民本思想不断继承和发展了《尚书》民本中的精华,不断的超越和创新,因此,“传统民本思想是具有全民认同的影响中国统治方略达几千年的政治思想。”[2]《尚书》的政治哲学思想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民本思想,发展到后来,成就了整个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系统性和完整性,下面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就民本思想的演变发展做一个比较大致的理论爬梳:
1.新民主革命之前的民本思想演进
3.把民生作为治国的落脚点
唐太宗、魏征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深刻认识到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迟早将被民众遗弃。唐玄宗继承了前人以及前朝的思想,“人惟邦本,本固邦宁。必在安人,方能固本。”[10]因而,他们在政治上主张从民之欲,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宽缓刑政,以仁义治国。唐太宗、唐玄宗、魏征的民本思想,对于唐初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宋代朱熹对民本思想做了理论性的发展和阐述,他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4).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 《孟子集注·卷一》)朱熹是重民思想的实践者,其思想对宋元明清的启蒙思想家有深远的影响。王安石曰“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 《再上龚舍人书》)他的变法革新的思想,尤其是继承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也主张以民文本的思想,“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 《策别十六》)张载继承并对“天”“帝”加以改造阐述,“天视听以民,民威以民,故《诗》、《书》所谓帝、天之命,主于民心而已焉”( 《天道》)他认为民心就是天命和帝的根据,民情就是天命。从重民的思想实质出发,张载在继承柳宗元、刘禹锡的思想基础上分析了信天、鬼、神的原因。新儒家的奠基人程颐、程颢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思想,反荀子“上者下之本”的言论,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本思想,指出“下者,上之本,未有其本固而能剥者也,故上之剥必自下,下剥则上危矣。危人上者,知理之如是,则安养人民,以原其本,乃所以安其居也”( 《周易程氏传》卷二《剥》)程颐把本固于邦宁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晰,“民惟邦本,本根如是,邦固奈何?……天下安危,实系于此。”( 《二程文集》卷五《为家君应治上英宗皇帝书》)要正确处理固本和邦宁的关系,否则民必困极虑生,绝地反击。
“黄宗羲不仅继承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甚至还对君主专制进行挑战,可谓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11]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中国政治思想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在君民关系中,黄宗羲把“民”的地位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统治者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那他就不具有合法性,来源于孟子并超越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这被看做是现代民主的畸形,具有历史革命性。郑观应继承和发展了“民水君舟”的思想,他认为“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明夷待访录·原君》)康有为也有民为国本的论断“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孙中山把重民和富国联系起来,比之前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更加进步,“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213页)。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不断升华发展的过程,他把古代的民本思想的精华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中的优秀成果同中国现实民主革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三民主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群众观中的民本观,不但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而且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2]1096
(2)专业性和权威性强。为了满足广大考研学子的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几年前出版了一本考研数学辅导教程,该教材梳理了考研数学的所有考点并且针对历年的真题给予了详尽的分析。由于专业性强,这本教程受到了广大考研学子的热捧。清华大学出版社经常组织各大高校的骨干教师编写适合专业教学的专业课教材。这些教师往往是相关院系的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课教学经验,编写的教材自然具有权威性。
毛泽东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鲜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1031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依附于君的关系,明确地指出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中统治者主导地位、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思想认识的超越。[13]传统民本思想虽有其历史局限,但其中的大量合理因素是可以吸收的,这也是邓小平重民思想和民本思想的相通之处。[14]毛泽东、邓小平在各自的历史时期最大程度的解决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矛盾,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关于爱民、重民、利民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超越。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在继承中国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本思想,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的词汇出现了203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人民”二字,把“人民”永远记录在新时代的篇章中,不断传承民本思想,在挖掘,运用民本思想的同时,将民本思想转换为能动的精神,在不同时期诠释民本的不同面向,“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和创造性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民主思想
中文“民主”一词最初出现于《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在这里,“民主”理解最为准确的应该为“为民之主”,作为夏商周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信仰,“民主”说实际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是服务于王权统治,是为其合法性提供理论根据的。但三代的“民主”说,从一开始就包含有重民、保民的因素,并呈现出从强调作民之主到重视为民做主的变化。[16]可见,“民主”概念在中国的起点就是民本思想,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考证阐述而逐渐清晰,就是以天下为公,为民作主的为政之道。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欧美十八周进化纪略》中论述了向中国介绍了当时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在其“民主”的汉化概念中,清楚地展现了“民主”含义中的民本特质,表现为不中不西,或者也可以说是又中又西。随着西学的东渐,“民主”一词演化为“为民作主”的含义,日益凸显了“为民作主”的取向,实际上,为民做主就是要在行政和决策中“听于民”,在此,“民主”一词在政治术语中开始普遍使用,表明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现代政治都推崇“天下为公”“为民服务”“问政于民”,“民主”概念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也渐渐拓展内涵,延伸核心涵义。在内涵转变的过程中,一次次地被传统民本思想过滤求证,这种过滤正是现代思想家、政治家立足于特定的“民主”内核,对西方政治现象的一种借鉴和提炼,在中国实际的国情下,每一次对西方“民主”和民本思想的求同和过滤中并不完全相同。[17]
新时代民主思想内涵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提出了关于民主发展的一些新的思想论断,习总书记结合世界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8]292,习总书记关于民主的理解是实现“多数人的意愿”与多数人的利益的统一。但是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形成利益的最大化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从不同领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层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经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其次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19]从民主的标准来看,是从西方民主还是中国民本基础上的现代民主,新时代的民主思想给出了答案,中国的民主的标准,毫无疑问,就是从本国的情况来确定的,中国的标准就是“八个能否”,即“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 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 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18]287“四个是否”即“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18]292这些标准是对西方民主的超越,是新时期的执政党从人民和执政的角度开出的有效的民主评价,具有基继承性、方向性、现实性和可持续性,反映了中国民主新时代的特征。[20]
二、《尚书》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异同
《尚书》中的民本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是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含义,但是他们都把“民”当作国家的根本,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因此,人们曾经把“民本”当“民主”,混淆二者的本质区别,模糊了的视线,阻碍了我国的民主进程。正确认识民本和民主的区别和联系,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尚书》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相同点
民本与民主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和统治而形成的思想观念,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政治思想,是执政者把他们在治国实践中长期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智慧结晶,并逐渐把对“民”的思想转化成为理论意识形态的产物。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对“民众”伟大力量的思想认识,人民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两种思想都强调要妥善处理“国家与人民”“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关系,重视国家和统治阶层取得与人民的合作和支持,所以,《尚书》民本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在政治体系上存在着必然的相同点:
岩鹰终于放弃了胸前的竹叶镖,它见二人都进了洞,情绪更加激动起来,咆哮着朝洞口飞冲而来。洞中空间狭小,它驾轻就熟地收束双翅落入洞中,然后双爪一蹬岩石,猛地探头朝着青辰的脑袋啄了下来。那铁挠一般的喙,若是被啄中,怕是要戳破颅骨,扎进脑髓。
根据上述三种级配组成,采用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成型试验所用试件。最佳油石比和对应空隙率如表2所示。
考查《尚书》民本思想的内容,表达了许多关于民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的论述,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皋陶谟》)“尔惟自鞠自若!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沉不属,惟胥以沉”(《尚书·盘庚》)“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这些民本思想的论述体现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统治阶级只有重视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基业永固。中国现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中国本土实际发展起来的,主张“人民本体论”,人民是国家的基本和主体,国家政权的稳固是由人民的安居乐业和民心所向决定的,人民的意志体现在国家的政策方针里。“以政党来凝聚人民,是孙中山先生在经历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挫折之后,从俄国革命的经验中学来的,后来被中国共产党所发扬光大。”[21]中国民主思想内生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当中,在迈向民主过程中选择人民民主,是中国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
2.表达了民意是国家政权之基
《吉猫出租》小夜子从小和婆婆生活,受婆婆的影响,也一直喜欢猫,她几乎每天都向婆婆报告猫的情况,好像婆婆一直活在身边。婆婆让小夜子在小时候即使没有朋友也不寂寞。所以奶奶去世了以后,奶奶最爱的猫成了小夜子的小写的他者客体,猫能填补她的心灵空缺,与猫为伴就永远不寂寞。对于《人生密密缝》的里的女儿友子来说,她睡觉必须抱着的毛巾,睡觉做噩梦醒来也会抱着毛巾哭,毛巾已经破烂不堪了,但是毛巾上面有妈妈的气味,于是这块毛巾就变成了她情感的寄托,她对无能妈妈很失望,但是她依然对母爱充满渴望,虽然获得不了她想要的完美的妈妈,这个破毛巾确实她实实在在能抓得住的。
从小酒馆出来,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期间,颖春打了几个电话,我都没有理会。我相信,在这种时候,她一定会坐在家里等我的。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开启了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时期,周朝失民心导致衰败,周天子失去诸侯王共护的地位,社会的现实导致了人们对一直以来奉行的“神圣天道”的崇拜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统治阶层对“民”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从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民者,君之本也”(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突出了民本思想,到孔子“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使其民也义”( 《论语》)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等仁政思想,表达了统治者“爱民”“利民”“与民同乐”,这些思想标志着民本思想真正形成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趋于成熟,在民的主体地位上继承春秋民本思想,如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大略》)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墨子“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5]这些思想体系了民本思想的趋于成熟,秦汉到宋明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发展过渡期,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吕氏春秋·贵公》)贾谊的思想中“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大政》)“他从秦亡教训中引出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治乱、兴衰成败的根本。”[6]贾谊从理论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他的论述在中国民本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董仲舒指出“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春秋繁露·灭国上》)董仲舒关于人的思想,既有先见,又有糟粕,他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构建的未来理想国,强调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有主张用民限制君主权力。“他的民本思想虽然没有能达到近代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的高度,但在中世纪黑暗社会里,不能不认为是一种有识之见。”[7]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能够平定北方,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其民本思想也应当受到重视,如他“济天下,为百姓请命”[8]“意在‘克成洪业’平一宇内以为生民计”[9]。
《尚书》民本思想的积极倡导者提出了一些列包含富民、惠民、养民的经济政策,他们要求施行轻徭薄赋、惠民足民,确保民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满足,才能固民安邦。自古以来,人民的暴动和反抗并非空穴来风,事实证明,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的朝代不会有暴动事件的发生,可见,民生的好坏决定着国家社会的安定与否。如果实行暴政,对广大人民过度压迫,民不聊生,他们就会绝地反击,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近现代的中国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逐步发展,小农经济的日益衰落,西方民主思想的融入,出现了一批批开明人士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他们积极倡导国家要代表人民来行使权利,权为民所用,人民公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否则国家将得不到长治久安。“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民主思想仍然强调社会主体是人民,国家和政府都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立足于人民就是立足于根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
(二)《尚书》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虽然《尚书》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但是它们必然存在着质的区别,因为它们毕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必然产物,它们具有不同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所以从创造主体、民主指向、服务主体的角度来看,《尚书》民本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都有着质的区别。
1.关于历史创造者主体不同
场上,克里斯蒂娜一脚踢中莫莉的侧身,我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了回来。莫莉大口喘着气,牙咬得咯咯响,简直就要咆哮了。一缕黏黏的黑头发粘在脸上,但她视而不见。
《尚书》民本思想虽然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但由于阶级立场和历史局限性,统治阶层总是将“天”“神”和“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敬天保民”认为这样既有天恩,也有民意,它首要强调了“敬天”,因此,“天”才是统治者最敬畏的。《尚书》民本思想的超验性证明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的主流思想是“天意不可违”,敬天命,顺天时,君主闻德于天,《尚书》民本思想即是“君以民为本”,君民关系得以维系的桥梁是“天”,亦即是“天”给予“君”“民”的信仰体系。在这种理念下,传统民本思想认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替天行命的明君贤相,不是人民。由此可见,民本思想认为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他们必然会将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命运归咎于那些统治阶层,认为他们能否顺天命是历史发展快慢的主要原因。
民主思想肯定“人民群众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路线,反对英雄史观,这是现代民主思想的出发和落脚点。现代民主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扭转了少数人物创造历史的错误看法,民主思想承认个人的历史促进作用,但它强调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因而肯定世界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3]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惟一标准,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实践主体论的民主,民主思想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应将其融入现代化民主的具体实践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
2.民主价值指向各异
2.新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
《尚书》民本思想的“民主”成分,国家的政权主体并非是人民,而是由君王和统治阶级为人民做主,民本思想指向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人民只是统治阶级认识和治理的对象,这样就使得民与君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这种民本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本主义”还有相对较大的差距。它的理论终点指价值向专制主义的范畴,君主被称为“帝、龙”,君权意味着“专制”“独断”,价值主体在于统治阶级,这与现代民本思想真正追求维护人民权益有着根本的不同。
现代民主思想真正的价值指向是人民,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也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和力量,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得出的结论,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核心原则。确立和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坚持尊重历史规律与尊重人民社会主义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依靠人民去群众,是现代民主的价值体现。[24]
以上关键绩效指标代表了Milk-run的性能测量系统,描述了基于精益管理的最优物料供应——精益物料供应。
3.服务主体不同
《尚书》民本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要民服务”,现代民主思想最终指向“为人民服务”。民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统治阶层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主体,统治阶层是人民群众的主人,在一切的利益指向下,人民群众最终是是要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民众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几乎没有表达自己利益主张的权利,只有无条件的服从劳役的义务。因此,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民是附属于统治阶层的关系,体现了人民与统治阶层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不对等的,是单一指向的。统治阶层对人民的关注和让利,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对人民伟大力量的考虑,其目仍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基业稳固,长治久安,让人民更好地让人民为他们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本思想是“要民服务”的理论工具。
可能我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了,可能没有。那夜稍晚,我溜出医务室,溜回宿舍。被皮特揍到住医院已经够惨了,如果让他知道我还在那儿过夜,就更糟了。
民主思想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是国家和社稷的主人,任何政党、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而享有特权,统治阶层都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利益,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评判国家和党的工作的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民主思想的价值追求,完全彻底尊重人民的意志和选择。所以,在现代民主思想中,人民是居于政治权利体系的高级地位,其目标是要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真正实现“为民服务”。
三、《尚书》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思想转换的路径探索
《尚书》民本思想重视“贵民”“重民”“惠民”“保民”,这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相同之处。但是《尚书》民本思想建立在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与当代社会有极大的差距,所以要使其在当代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实现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转换。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也是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5]通过去粗取精、结合实际的方式来实现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民主思想的转换,从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V及IPSS评分比较 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IPSS评分、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那雄胺组患者治疗后IP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V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那雄胺组患者治疗后IPSS评分及PV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一)从以民为本向人民当家作主的转换
《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是传统思想中的治国安邦的核心政治理念,其目的是要维护君主宗法制的长治久安,可见,统治阶级明显意识到“民众”对国家政权的决定性作用,这必然促使统治阶层重视民意,关注民生,进而实施各种安民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以民为本”本身作为传统的政治体制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从“民”的角度对政治体制进行局部的调整,究其根源,“以民为本”思想中的“民”是指“臣民”“下民”,并不是现代意义中的个人完整人格和人权的尊重,因此,“以民为本”从本质上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26]
然而,现代民本思想理念中的“执政为民”“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是继承了《尚书》民本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而来,同时注入了新时代更加合理而系统的现代民主政治因素,执政党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都依法围绕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在立法中充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作用。
(二)统治者“仁政”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换
“仁政”思想是《尚书》民本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尚书》中的保民、安民、惠民思想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源起,这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探索“仁政”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时,必须要把握这一思想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开始受到西方进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人权”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中国传统“仁政”就开始了历史性的自我演变。[27]
“仁政”在中国传统社会必然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持续完善的法制环境中得到了不断的实践,在法律制度的层面初步实现了对部分基本人权的有效保护,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这也是传统“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种重大的进步,初步实现了从追求现“仁政”到现代“人权”的基本转化和过渡,这样的转化和过渡,是中国民人不断追求人权、尊重个体自由、以人民为中心的强烈愿望,这也促使中国不断从传统的仁政理念中吸取经验和养分,不断巩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因此,对传统民本思想中的“仁政”的继承和创新,将使中国社会不断的发展,根植于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传统“仁政”思想,将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从王道政治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转换
“民本”思想是儒家王道政治的政治核心之一,民本思想本质上当然不能算是民主思想,但是民主却是民本的内在要求,因为民主有助于实现儒家之民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确实是民本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28]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儒家学者,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实践的影响之后,便能接受这样的冲击,由此可见,民主的确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内在要求,这两者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里,笔者推荐一篇非常适合做课本剧剧本的课文《荆轲刺秦王》。这是篇故事情节完整、内容跌宕起伏、人物情节丰富具体的文章,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心理变化,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课本剧课程设置中。因此,非常适合课本剧表演的开展。
所以,《尚书》民本思想只有与民主结合,才能克服其内在的不足和缺陷,民本思想中的“保民”“养民”“富民”“安民”等理念,实质是建立在以王权为道统的政治下的主要抚民手段,只有在民主政治中加以制度化和发展,“保民”“养民”等政策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保障。当然,民主思想本身的缺陷也需要从民本中获得一些资源,比如民主本身如果用于民族自决,往往可能月能诱发多民族国家的分崩离析和内部斗争,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也务必谨慎,而且,近代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制,虽然对国内民众的权利有所保障,但是一旦对外就会表现出霸权主义,就此而言,《尚书》等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资源和一些实践经验,经过不断的挖掘,加以改造创新,或许能够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补救措施,在国际国内民族纷争中提供智慧和方案,为民主思想的完善和优化提供参考,这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对《尚书》等儒家王道思想进行转换的理由之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李军林.民本思想的历史嬗变及现代超越—兼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哲学研究,2007.
[3] 李存山.中国的民本与民主[J].孔子研究,1997(4):4-15.
[4] 刘小龙.老子原解[M].曾立平,审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69.
[5] 蒋玉斌,辛志凤,等.墨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 周桂钿.秦汉哲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65.
[7] 马勇.董仲舒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31.
[9] 王光照.曹魏屯田刍议[J].安徽史学,1999(3):29-33.
[10] 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284.
[11] 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J].齐鲁学刊,2016(3):13-18.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孙斌.论毛泽东群众观中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逻辑超越及当代价值[J].求实,2013(12):13-16.
[14] 黄有璋.试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继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2):13-14+30.
[1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16] 梁涛.清华简《厚父》与中国古代“民主”说[J].哲学研究,2018(11):40-50+127-128.
[17] 张师伟.濡染与改造:现代民主思想中国化过程中的民本观念[J].文史哲,2016(3):5-15+165.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1.
[20] 言浩杰,李婧.习近平新时代民主思想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5):16-19.
[21] 林尚立.建构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
[2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0-281.
[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24] 衣芳.人民群众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5] 李锦全.孔子的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从民本思想向民主理念的现代转化[J].孔子研究,2006(4):4-9.
[26] 姜怀忠.从“以民为本”到“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J].理论月刊,2006(6):67-69.
[27] 薛锋.从“仁政”到“人权”——中国近代“仁政”思想及其在清末修律中的实践[J].天府新论,2012(6):134-138.
[28] 陈乔见.天道与民主:评陆台新儒家之争——兼与刘悦笛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6(3):34-39.
The Evolution of the People Oriented Idea in the Book of History (Shangshu )and Its ′Transformation to Modern Democratic Thought
WANG An-quan1, LI Xian-yang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 China;2.School of Marxism,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 552400,China)
Abstract : The People-Oriented Ideas in Book of History is the general source of Chinese People-Oriented Ideas which has a convertible path with democratic thought after continuous transcendental development. The People-Oriented Idea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valuing the people, respecting the people,protecting the people,loving the people,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Democratic Thought includes freedom, equality, tolerance the rule of law and etc. The People-Oriented Ideas has evolved from "respecting heaven and god" to "respecting morality and protecting the people", from "the 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god" to "the 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uler", from "subjects of a feudal ruler" to "citizens of a country", and from "the people- oriented" to "democrac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ople-Oriented Ideas and the Democratic Thought,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er contains useful component for the latter.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Ideas lies in two aspects, namely abiding by the concept of the People-Oriented Ideas and legislation for the people; and integrating the democratic elements of the People-Oriented Ideas into the Democratic Thought of the new era, but only for the fine part of it an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This is also the choice of the path toward modernization for it continues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modern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Book of History (shangshu );the people-oriented ideas;democratic thought
中图分类号: D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603( 2019) 04- 0096- 11
收稿日期: 2018-05-04
基金项目: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阳明学诠释史研究”(17AZX006)。
作者简介: 王安权,男,布依族,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少数民族哲学;李先杨,男,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王 荻)
标签:《尚书》论文; 民本思想论文; 民主思想论文; 南京大学哲学系论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