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课教学误区
1.单纯地列举知识点。复习是一个回顾总结的过程,它必须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再现与强化,而忽视了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影响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复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3.给学生空间不多。在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4.知识迁移不够。教师往往重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举一反三,实际上丧失了复习课“温故知新”的功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认为,复习要在美好的情境中、和谐的氛围里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更易激发,创新的品质才能得到锻炼,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复习课教学策略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交流回顾”是指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开始交流课前自我复习的情况,说说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调整起点”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调整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起点,使复习更具实效、更具针对性。
复习是对前一时段所学知识的梳理,需要将前一时段若干课时所学的众多知识点在一、二节课时间内进行整理。如果都是上课后让学生逐一回忆所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课堂教学的顺畅程度就可能受阻于部分学生概念的回生,复习课就可能上成新授课,预定的复习任务也就可能难以完成。因此,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上复习课前就对要复习的知识点有较清晰的认识,对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让学生课前先进行复习,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自我整理的能力。操作这一环节通常有下列两步:(1)将自主复习内容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提前一天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复习内容,要求学生利用时间整理与复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回忆相关概念的意义,防止概念回生;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或相关材料中的习题,记下自己复习中的困惑之处,以便课上交流。这一环节无疑使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作了延伸。(2)交流课前复习情况,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课前自我复习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调整复习起点的过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复习时只要带一带;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得还不到位,复习时应该成为重点。这样就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学生在交流复习心得的同时,教师可相机板书相关概念(贴书更好),为下一环节学生的梳理建构作好准备。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如果学习者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零散知识以其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学习者就能更为系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复习课应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复习交流时涉及的相关知识,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这一环节一般也分两步:(1)梳理建构。这一步是本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在学生充分回忆复习内容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归纳编织,合理构建,形成结构编码。在学生梳理建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参与,注意观察,并适时、适当地指点。为了使多数学生都能有所建树,平时教学中应该有机渗透编织知识结构的基本方法。(2)交流评价。评价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绝大多数学习小组梳理建构结束后,教师应让部分学习小组交流自己梳理建构的成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使大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获得最为理想的结构编码,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编织结构的方法,为以后的复习梳理打下基础。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复习课的目标之一。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旧知的复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复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应该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1)针对性练习: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为主,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这是复习课中最基本的练习,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所练习题课前应有所准备,练习时可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取舍。(2)综合性练习: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3)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的形式较多,如练习题的条件、问题或缺少或不确定,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等等。开放性练习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训练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解决问题的品质。(4)实践性练习:要求练习题的情节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当然,这些练习的形式不是每节复习课都要有所体现,客观上时间也不允许,但不同内容的复习课练习的形式应有所侧重。另外,练习中也应相机渗透一些解题思想、解题策略,以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张龙友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知识点论文; 课前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过程论文; 所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