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管理活动的完成,落到实处则必须依靠其所构建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去操作,方能有实际结果。在理论发展、社会变迁与高等教育多元化、大众化与国际化进程加快的环境驱使下,西方高校的组织结构变革已然正在进行,但是要想适应潮流而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任务,则详细了解其自身组织结构的过往与现今之功课不可避免。
关键词:西方大学 行政 学术
一、西方大学的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欧美地区的大学在纵向上大多是采用三级结构,即学校层面、中间组织(“学院”、“学部”)和基层组织(“系”、“讲座”、“研究所”)。
1.权力在上层。美国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就是典型的三层制,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学校层次,其组织机构由三部分组成:董事会(校外人士组成)、以校长为首的学术行政体系和教授会。学院层次管理机构分为两个部分:以院长为首的学术行政体系与院教授会,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事务管理,主要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学系。在学系层次,其组织机制也可分成两个部分:系主任及其行政班子、系教授委员会,学系是教授发表意见的首要场所。宜勇总结出美国大学的组织体系有以下特点:第一,大学董事会具有法人地位,掌握着大学内部管理的最终权力;第二,每一层次都存在着一个分工管理机制,即学术行政管理(以校、院、系长为首的行政班子)和学术民主管理(各级教授会)相结合;第三,从基层越往上,教授会的权力逐步削弱,学术行政体系的的权力不断增强。
2.权力在中层。法国的大学组织层级是典型的“中间实,两头轻”,其构成同样为三级:第一层是讲座,同样由教授主持工作,主要任务是教学与考试。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法国的大学教授所能取得的研究资源有限,经费都是由学部层次严格掌控着,这使得他们的学术行为极为被动。第二层是学部,它由理事会和评议会组成,前者的成员一致为教授,后者则还包括高级讲师在内。理事会权力更大,负责分配教学研究经费,有权推荐讲座的补缺人选,实质上把控着大学的财政权与人事权。第三层是大学,这一层级并不掌握实权,仅仅存在着大学理事会这一机构,是一个由部分教授和一些校外人士组成的象征性首脑团体,作用相当微弱。
3.权力在下层。与美国和法国不同的是,德国大学的权力更多地集中在教授层面,教授享有法定的教学与科研自由。教授是自身研究领域的唯一讲座持有者,也是研究所的唯一负责人,工资与研究经费也是直接从政府获得,在财政上并不依赖于学校管理层,因此无论是学校或者是学院层面都很难对教授的行为进行限制与干涉。其次,德国大学的院系和研究所之间关系都很松散,各单位之间不相关地并列着而分别独立工作,我们习惯称之为“并行式组织”。其决策机构是部务委员会,负责课程安排、考试和学位授予等事务,由全部教授与部分非教授教师、助教组成。再次,学校层面的主要决策机构是学术评议会,由学部负责人和教授代表组成,其权力仅限于学术事务。校长是评议会的主席,也是学校的学术领导人。除此以外,大学一般还会有一个大评议会,成员包括全体正教授和其他教学人员代表,它是担负着选举校长的重要职能而存在的。
4.权力结构复杂。日本大学的权力分配模式相对而言是较为复杂的,其设置也是常见的三层分级制,从学校到学部再到讲座均实行垂直领导,同样也是采取内行领导即教授治校的模式,学校的校、院、系三级均设有教授会,其工作侧重于全校范围内的教学、科研、人事与财务等事项,同时还掌握着重要的选举权。但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学校内的行政管理核心是事务局,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均由它来完成,类似于我国高校的校长办公室。事务局下再分设各部、科、室,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室有事务部、教务部、学生部、人事部、财务部等。这些部室也是从上到下遵循严格的直线制,并实行垂直领导的首长负责制。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多头领导、权责不明的局面发生,从而保证学校管理的高效。
二、西方大学的组织结构困境分析
随着高校的规模日益扩大,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组织理论不断发展,高校管理的内外环境无疑更加复杂多变了。然而当前西方高校组织的结构现状却滞后于环境的发展变化,这样就导致了组织系统内部的不稳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冲突。
1.权力过于分散。西方大部分高校是作为一种松散组织在运行的,系、学部甚至是学校层面的各部门之间是基本独立的,它们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课程目标和资金来源,呈现着自主繁衍和自治管理的趋向。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为学术繁荣和研究深度的扩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中的一些副作用也逐渐显现:首先,权力的分散带来了组织的松散,形成多头领导的局面,这会使整个学校在决策或协调的环节上陷入困境;其次,权力的分散必然会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各自擅作主张,从而导致组织目标难以统一,学校层面将会因为权力的分散而陷入一种管理的泥潭。
2.运作成本大,资源利用效率低。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集体内的个体越是独立,汇聚信息的难度也就越大,因而聚合力量的成本也就越高,进而推高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与外界交易的成本。西方的学者们一直坚持大学应该是围绕学科或研究所的矩阵型组织,提倡一种“无政府的松散结合状态”,给予教授们充分的自由。这样的负面后果就是,学校的整体效率呈现此消彼长的下降,共性淹没在强势的个性分立之下,学校要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整体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目标的成本和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3.解决问题难度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松散联合的另一项固有弊病就是学校在解决问题的方面作用微弱。由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不合作,人们难以对出现的难题形成有效的应对意见,学校难以完善存在问题的子系统,个体之间不易摒弃有害意见,反而会由于立场的不同而产生新的冲突,或者很有可能推出对自己有益而损害整体利益的计划;另一方面,学校也难以在全校推广有益的经验,因为这很有可能被否决或者实施缓慢。
4.子系统发展差距大。学校的各子系统对于自身人员或者事务的管理有着独立的管理权和发展计划,它们的学科规划、人员配置、经费来源、资源分配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发展路径和现状也是千差万别。这样就造成了两种明显的差别:一方面趋向于实用性或应用型的学科专业更容易获得各种便利性的研究条件和资源,自身的发展壮大较为容易,成果的产出也比较可观;另一方面基础性或者理论概念研究对于学科的发展和理论的进化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是由于其耗时多、消耗资源大,得出的成果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很容易受到现实或管理者的忽视,并且因为学校独立的组织环境,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它们还不能得到官方层面持续的支持,发展前景更加艰难。
5.人际联系缺失。松散的组织环境没有为各子系统的人员相互联络提供充分的土壤,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散和校园文化的缺失,这与高校自古以来人文情怀浓厚的传统是相冲突的。
三、西方大学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路与途径
结构是要素与系统进行联系的中介,系统相对于外界环境的功能也是依靠结构整合要素的力量来提供的,因此当系统出现紊乱或者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格格不入的时候,应该着重从结构方面进行调整。
1.合理配置权力,优化职能。学术组织讲求自由和创新,需要一种宽松、不受拘束的氛围,因此未来的发展依旧是以学术权力为主导。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行政权力的份量,保证大学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允许一定程度的严肃、非人格化的行政氛围,确保政令通畅、效率提高,保证大学的整体目标和办学思想得以落实;学术权力要开放眼界,跳出自身利益的狭隘思维,主动承担起与其受益和所拥有权力相等的责任,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
2.确立组织目标。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是进行学术研究,是开展社会服务,甚至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大学还应该有着符合自身特质的办学目标,有自己认同的办学宗旨,而不是简单地为各个学科提供一个集中的场所,让各单位在里面自我百花齐放,却始终不曾为一个整体而远大的目标形成合力。因此西方的大学必须确立一个能够凝聚人的整体目标,在不破坏各子系统的发展愿景的前提下,把整个校园集体的力量汇聚起来,向内外展示自身想要努力的方向和期望达到的地步。
3.拓宽信息交流渠道。西方的大学里面“各自为政”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风气,反而是未来大学主流结构模式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在“自治”的同时,它们却没能保持与学部、学校或者是自己平级之间的有效联系。这就导致了几个不良后果:学校对于自身认识不足,无法有效利用资源;学校管理搜集信息成本高,协调难度大;各部门之间了解接触少,合作存在大量盲区。
因此西方的大学在保证各子系统拥有独立性的同时,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交流系统,把整个大学从学校层面到系一级串联起来,创造一种信息与知识共享的氛围,提高大学运行的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提供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4.重视营建组织文化。西方的大学要想有效摆脱松散组织形成的困境,就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能够揉合校园内包括教师、学生和行政等人员在内的组织文化氛围,在保持自我个性的同时,不失去彼此联系的动力,继续发扬高校注重人格塑造、品行陶冶、友善相亲、团结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这些精神与传统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西方大学的组织结构模式使得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地区的大学也多以它们为蓝本进行改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革命进入更深阶段,大学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人还是物之间都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结在一起了。而在中世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西方大学组织结构却与今天的环境背道而驰,让它们陷入了困境。时代的发展是会不断地对现有事物进行判断和筛选的,西方大学于是就在这样变化了的外界环境的倒逼下进行着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一方面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威支撑的独立特性仍然会是西方大学内的主流,另一方面它们通过对学术与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组织目标的确立、信息沟通的加强和组织文化的强化等有力措施,来保证它们在未来仍然存在优于世界其他地区大学的可能性,延续他们在世界上强大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薛天祥 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过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石广盛 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32-33。
[4]宜勇 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23-24。
[5]吴志功 国外大学组织结构设计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6]赵鹏 刘莉莉 大学职能演变与西方大学组织结构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4期。
[7]沈佳乐 中央集权与大学自治——论法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J].高教探索,2004,第3期。
[8]孙进 德国大学改革问题的组织理论解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第2期。
[9]郑礼 日本大学的管理及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1997,第3期。
[10]胡成功 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简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第1期。
论文作者:黎 运 汤贵玲 顾 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大学论文; 组织论文; 学校论文; 教授论文; 权力论文; 学术论文; 组织结构论文; 《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