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valuation of corrosion damage of aluminum alloy using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论文文献综述)
房芳,郑辉,汪玉,邱雷[1](2021)在《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速列车、核电风电及舰船深潜等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机械结构的高效快速运维对保障机械装备的高性能、高可靠性运转至关重要。机械结构健康监测能够在结构试验和服役全过程中对结构状态进行监控,实现精细化视情维护,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并降低运维费用,故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备受重视。围绕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梳理其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风力发电、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对实现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涉及的先进传感技术、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对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彬文,陈先民,苏运来,孙汉斌,杨宇,樊俊铃[2](2021)在《中国航空工业疲劳与结构完整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疲劳与结构完整性成为影响飞机结构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飞机结构从最初的静强度、安全寿命设计理念逐渐发展成以疲劳与结构完整性为指导的研制理念和方法,并在型号中取得了成功应用,使得新一代飞机结构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经济性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号的研制需求,这一领域又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从航空工业角度梳理了自2000年以来中国航空结构疲劳研究的进展和主要成果,重点介绍了在航空材料/结构/工艺、分析评估理论研究、疲劳试验技术以及飞机寿命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从型号研制及工程发展角度提出了对中国航空疲劳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的建议,以期为中国航空结构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吉尧[3](2020)在《飞机蒙皮损伤红外图像分割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飞机蒙皮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皮损伤存在与否直接决定飞机能否安全飞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不接触、不破坏飞机蒙皮的前提下,不仅能检测出飞机蒙皮表面所产生损伤,而且也能检测出复合材料蒙皮内部所产生损伤。为了进一步识别和判定蒙皮表面损伤及内部缺陷,为后续的故障诊断提供依据,对飞机蒙皮损伤图像进行分割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搭建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采集飞机蒙皮损伤试件红外图像,针对红外图像对比度低,使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对红外图像进行增强;针对红外图像噪声大,信噪比低,采用小波去噪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其次,研究易经占卜进化算法(IDEA),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改进的轮盘赌选择和锦标赛选择,对易经选择算子进行改进。根据实验确定使用轮盘赌选择改进IDEA对Otsu进行优化,使用锦标赛选择改进IDEA对最大熵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Otsu和轮盘赌选择改进IDEA的红外图像分割方法,基于最大熵和锦标赛选择改进IDEA的红外图像分割方法。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分别对同一时刻的红外图像和不同时刻的红外图像进行分割,选出分割效果较好的红外图像研究种群大小对收敛速度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合于该图像的种群大小,将本文方法和其他优化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不论在收敛速度还是在时间消耗上,都优于其他算法,说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阈值求解的速度,更好地分割损伤图像。然后,针对帝企鹅优化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帝企鹅优化算法(IEPO)。在IEPO中,首先采用立方映射混沌初始化帝企鹅种群,有利于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再将高斯变异引入帝企鹅位置更新公式中以增加帝企鹅种群的多样性,接着对帝企鹅群执行Levy飞行提高随机性以避免帝企鹅个体陷入局部最优。由于灰度级-局部熵(GLLE)直方图的二维Tsallis熵存在计算量较大,运行速度慢的问题,采用改进的帝企鹅优化方法对其进行优化,以提升阈值选取的速度。实验表明,所提方法与其它三种方法相比,对红外图像的分割效果更好,且运行时间更短。
石媛媛[4](2020)在《不锈钢应力腐蚀微裂纹损伤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奥氏体不锈钢性能优良且应用广泛,但应力腐蚀损伤作为其主要损伤形式之一,危害极大。应力腐蚀微裂纹一旦发生扩展,构件很快会发生脆性断裂,甚至造成灾难性事故,因此对应力腐蚀微裂纹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微细裂纹的线性超声特征不显着,而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微细裂纹。基于此,本文针对应力腐蚀微裂纹损伤的非线性超声波检测,开展了以数值模拟手段为主、实验手段为辅的研究与探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概述了非线性超声检测的基础理论,为本文选用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还介绍了应力腐蚀损伤的机理以及有限元模拟的基础理论,并明确了本文是借助有限元仿真与实验手段在理论基础上开展研究的。2.详细介绍了ANSYS和ABAQUS软件。并阐述了本文进行模拟的建模思路:应用ANSYS和ABAQUS软件,基于弹塑性变形本构关系,采用重构的方法实现应力场与超声场的耦合。确定了数值模型中参数的最优组合,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3.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并探讨了恒应力状态下微裂纹的宽度与深度、受力方向(拉/压)与大小对非线性表面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恒载荷作用下,非线性系数随微裂纹宽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随微裂纹深度的增加单调递增。相对于自由状态,随着微裂纹深度逐步增加,恒应力对非线性效应的响应愈加显着。(2)压应力使得拍击和滑移效应增强,因而导致非线性效应增强,而拉应力使得非线性效应减弱。(3)非线性参数及归一化Fourier透射系数均随拉应力的增加而递减,随压应力的增加而单调递增。(4)微裂纹极限宽度与受力状态相关,拉应力越大,极限宽度越小,压应力的作用效果则与之相反。(5)激励声波的激发方式直接影响对缺陷的检测能力,线源激发的声波能量明显高于点源激发的声波,因而其能检测微裂纹的极限宽度也大于点源激发。4.搭建应力腐蚀实验平台,采用非线性表面波检测技术对不同腐蚀时间下的304不锈钢应力腐蚀损伤进行检测,并提取出能够表征损伤特性的非线性参数。对损伤尺寸进行测量并将其带入到数值模型中,得到的非线性参数与实验结果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非线性系数均随腐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为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张震[5](2019)在《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核级304不锈钢腐蚀损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电设备材料长期服役于高温高压且具有放射性的水溶液中,可能发生严重威胁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多种腐蚀损伤,包括点蚀、应力腐蚀开裂、缝隙腐蚀和腐蚀疲劳等。因此,发展针对这些腐蚀损伤的在线监测技术对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此外,在线、原位研究可以获取腐蚀发展过程的直接证据,有助于理解腐蚀机理。本文采用适用于核电站的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两种监测技术首先从数据获取和信号解析角度分别研究了监测腐蚀损伤的可能性,特别是监测应力腐蚀开裂和点蚀的能力,然后将二者耦合监测了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过程。论文重点关注信号处理技术和原位测量信号与腐蚀损伤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主要进展如下:研究了核级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的声发射信号特征,监测到爆发型和连续型两种波形;结合声发射信号与应力腐蚀开裂过程的观察,发现爆发型信号来源于裂纹扩展残余韧带撕裂,而连续型信号来源于裂纹尖端塑性变形;提出一个应力腐蚀开裂类型的判别因子(λ),定义为爆发型信号和连续型信号的比率,发现穿晶型应力腐蚀开裂的λ值接近于1,随着沿晶开裂比例增加,λ值逐渐接近于0;基于传统的声发射特征参数,提出可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区分不同声发射波形,分类准确率达98.6%;结合λ和随机森林模型可以实现高温高压水中应力腐蚀开裂的定性自动监测。研究了声发射技术定量评价敏化态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的可能性;提出可以利用定量递归方法处理声发射信号以区分信号波形。发现与传统的声发射特征参数相比定量递归参量可以更好地反映爆发型和连续型波形之间的差别:爆发型信号具有高的递归率、平均对角线长度和香农熵,连续型信号则相对较低;发现声发射累积撞击速率和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一发现为定量评价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研究了 304不锈钢均匀腐蚀、点蚀和钝化态对应的电化学噪声信号特征。发现电化学噪声信号的统计参数、散粒噪声参数、小波参数和定量递归参数可一定程度区分这三种腐蚀形式,但判别准确率不理想;创新性提出耦合统计、散粒、小波和定量递归参量建立模式识别系统,判别准确率达99.7%,并且在不同材料和环境体系中此判别模型均可获得满意的判别效果。研究了 304不锈钢点蚀不同阶段电化学噪声信号定量递归参数的物理意义。发现304不锈钢亚稳态点蚀具有高的递归率和决定率,而稳态点蚀具有低的递归率和决定率。研究了 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的电化学噪声信号特征,结合声发射技术考察了应力腐蚀开裂过程中电化学噪声信号的演变规律。发现高温高压水和应力协同作用下固溶态304不锈钢发生穿晶应力腐蚀开裂,通过电化学噪声信号的Weibull分析可以将开裂事件从均匀腐蚀中区分出来。发现随着应力腐蚀开裂发展,电化学噪声信号的希尔伯特时频谱逐渐由高频向低频迁移,对应着均匀腐蚀、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联合采用声发射技术和电化学噪声技术可以原位监测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过程,前者更适用于监测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阶段,而后者更适于监测应力腐蚀裂纹萌生的早期阶段。
郑宇倩[6](2019)在《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缆索钢丝的损伤劣化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桥梁缆索长期承受交变载荷并暴露于污染严重的自然环境中,腐蚀疲劳破坏是缆索用高强钢丝典型的失效模式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腐蚀疲劳破坏及钢丝性能劣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从钢丝腐蚀疲劳损伤演化的理论出发,基于对腐蚀缺陷本质特征的合理分析,利用元胞自动机技术建立含初始缺陷的高强钢丝模型,编写用户材料子程序对钢丝腐蚀疲劳损伤累积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评估钢丝腐蚀疲劳损伤并预测其寿命,揭示钢丝腐蚀疲劳失效的机理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的腐蚀缺陷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效应。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果有:1)利用元胞自动机技术模拟腐蚀过程,生成初始点蚀坑模型。从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本质出发,将高强钢丝腐蚀过程的金属、钝化膜、腐蚀介质系统离散成三维圆柱状元胞自动机空间中的有序元胞,定义元胞的转换规则,从介观尺度对金属点蚀形成过程进行模拟,获得钢丝表面的初始随机不规则点蚀缺陷的形态和位置数据。利用MATLAB、AutoCAD、RHINO和ABAQUS软件间的接口程序,将MATLAB中生成的点蚀数据依次导入上述各软件中,分别生成三维网格模型、曲面模型和几何模型,实现含初始点蚀缺陷的高强钢丝的可视化。该几何模型不对初始点蚀缺陷做出预先假定,能够充分考虑金属腐蚀过程的随机性,并较好地展现钢丝表面点蚀形貌的分布。2)为了模拟与循环载荷以及环境相关的腐蚀疲劳损伤累积过程,首先,基于线弹性有限元方法,针对腐蚀疲劳损伤分析的特点,设置基于循环块的求解过程。接着,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出发,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材料子程序UMAT,参考生死单元法的思想实现腐蚀疲劳损伤累积的模拟,同时利用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准确性。最后,通过PYTHON语言编写的脚本程序实现循环载荷的施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建模分析的效率。3)对高强钢丝在预腐蚀疲劳作用下的损伤累积过程进行模拟,并预测含初始点蚀缺陷的高强钢丝的疲劳寿命。计算结果表明:在预腐蚀疲劳作用下,点蚀坑底的高应力区最早出现损伤单元,损伤区域的分布情况会受到点蚀坑形貌的影响。随着循环载荷的施加,疲劳损伤不断累积并深入到距离点蚀坑较远的钢丝内部,损伤累积的速率逐渐增大,并且钢丝模型中的应力分布也会随损伤的累积而发生改变。随着初始腐蚀程度的增加,钢丝的疲劳性能逐渐下降,应力集中是造成预腐蚀钢丝疲劳寿命衰减的主要原因。由于随机点蚀坑中尖角的存在,含随机点蚀坑的锈蚀钢丝的疲劳寿命远小于含规则半椭球点蚀坑的锈蚀钢丝的疲劳寿命。在预腐蚀质量损失率相同的条件下,锈蚀钢丝的疲劳寿命与点蚀坑的个数正相关,与点蚀坑间角度正相关,与点蚀坑间距无关。4)对高强钢丝在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的损伤累积过程进行模拟,并预测含初始点蚀缺陷的高强钢丝的腐蚀疲劳寿命。计算结果表明:在腐蚀疲劳的耦合作用下,腐蚀介质和疲劳载荷之间相互促进,导致材料抗疲劳性能的衰退。但在不同的应力水平下,腐蚀作用对钢丝疲劳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在损伤累积的过程中,腐蚀疲劳相互耦合的效应不断增强,对钢丝性能的不利影响逐步增大。相较于含规则点蚀坑的钢丝模型,随机点蚀坑模型更易于出现损伤单元,损伤累积过程相对复杂且寿命更短。在初始点蚀坑深度相同的条件下,高强钢丝的腐蚀疲劳寿命与点蚀坑的个数无关,与点蚀坑间角度正相关,与点蚀坑间距正相关。本文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对腐蚀缺陷本质特征的合理分析,弥补了现有模拟方法仅针对规则二维面状缺陷或规则三维体积缺陷的不足,充分考虑了随机不规则点蚀形貌和尺度对钢丝力学性能的影响,能很好地预测含随机初始点蚀缺陷的高强钢丝的剩余寿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部分替代腐蚀疲劳试验,大大节省了试验时间和试验费用,对于合理确定桥梁典型构件的疲劳强度与服役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涛文[7](2019)在《大型储罐底板全域声发射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型常压储罐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底板由于受罐内介质、下层土壤等因素而产生腐蚀现象甚至穿孔导致泄漏发生,这些现象在发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声波的产生,声发射检测技术是动态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不开罐的情况下实时监测罐底的缺陷,能够通过罐底定位反映声源的位置,以及真实缺陷源位置的符合状况。然而对罐底声源强度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后发现,罐底腐蚀与泄漏产生的声发射波的强度都为中、低幅值,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现象,将传感器贴于储罐外壁的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接收到大型储罐中心区域损伤产生的声信号,无法对储罐进行完整性安全评价。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将若干传感器投入储罐内部,与在罐壁上接近罐底的外壁传感器形成阵列,来增加对罐底定位的区域范围,并设计内置传感器投放装置携带若干水下传感器从罐顶投入储罐内部,装置可在储罐内部进行机械展开,使内置传感器组成阵列对储罐中心区域缺陷定位,且可以与外部传感器联合工作对储罐边缘区域进行定位,同时在此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模拟立式储罐底板损伤声源特性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内置传感器投放装置携带的传感器能够接收到罐底腐蚀与泄漏的声发射信号,接收到的信号幅值、撞击等参量强度高于外部传感器,且能够采集到外部传感器难以接收的低幅值信号,为大型储罐的声发射全域监测评价提供合理的依据。本文在声发射全域监测的基础上,提出了Geiger定位算法与三维超定定位算法两种新型声发射空间定位方法,并引入多次互相关与全相位相位差两种方法求取信号到达各传感器的时间差,同时设计了模拟储罐底板损伤过程的声发射定位对比试验,模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全相位相位差的三维超定定位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小,适用于该储罐底板声发射全域监测方法的缺陷定位。本文在全相位相位差的三维超定定位算法的基础上,编译了新型声发射定位系统3DNTBPT,并进行3DNTBPT定位系统与仪器内置SAMOS定位系统的模拟储罐底板缺陷定位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DNTBPT定位系统定位的误差低于SAMOS定位系统,且定位点相对集中,能更好的反映罐底损伤的位置,为大型储罐的声发射全域监测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赵延秀[8](2019)在《基于非线性超声信号分析与处理的304不锈钢应力腐蚀损伤评价》文中提出304不锈钢因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但在腐蚀介质与恒载荷耦合作用下极易发生应力腐蚀。应力腐蚀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裂纹形成慢、断裂快的特点,开展应力腐蚀早期损伤检测对工业生产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对早期损伤十分敏感,但在应力腐蚀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较少,而且难以实现腐蚀损伤有效表征,鉴于此,本文将开展基于非线性超声信号分析与处理的304不锈钢应力腐蚀损伤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如下:Ⅰ.介绍非线性超声表面波表征损伤原理,并将希尔伯特-黄和信息熵引入非线性超声信号处理,探讨了它们的基础原理、具体实现算法以及特点,并针对希尔伯特-黄信号处理方法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Ⅱ.搭建应力腐蚀实验平台,选用应力环装置施加恒载荷,自制腐蚀槽粘在样品表面中间位置进行腐蚀实验;采用三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同应力腐蚀损伤态的样品进行形貌观察、三维尺寸测量,探讨非线性超声表面波表征304不锈钢应力腐蚀损伤的可行性;并对比分析腐蚀浓度、应力、腐蚀时间对应力腐蚀损伤的影响作用;最后,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希尔伯特-黄变换HHT以及信息熵应用于非线性超声表面波信号处理,分析这三种信号处理方法对应力腐蚀损伤的灵敏度,研究结果如下:1.HHT在点蚀损伤非线性超声表面波模拟信号中的应用表明:利用HHT提取的非线性系数随点蚀早期损伤的增加而增加,可以实现点蚀损伤定量表征,验证了HHT程序的准确性和在腐蚀损伤非线性超声表面波方面应用的可行性。2.腐蚀液浓度、腐蚀时间以及应力均加速应力腐蚀进程,使试样表面腐蚀坑数量增多、尺寸增大;腐蚀至15小时,蚀坑边缘萌生微裂纹,试样表面损伤程度显着增强。基于HHT提取的归一化非线性系数随样品损伤程度增加而增大,验证了非线性超声表面波在应力腐蚀损伤方面的可行性。3.利用腐蚀坑形貌尺寸和归一化非线性系数变化率评价腐蚀浓度、应力、腐蚀时间对应力腐蚀损伤的影响作用,腐蚀液浓度从6%FeCl3增至14%FeCl3,非线性系数变化率最大,浓度对应力腐蚀损伤的影响作用最大,腐蚀时间5h至15h的影响作用次之,当应力从0MPa增至248MPa,非线性系数变化率最小,这与表面形貌变化情况一致。4.信息熵、傅里叶变换以及HHT提取的应力腐蚀损伤特征参数对比结果表明:HHT提取的非线性系数随损伤变化最为敏感,信息熵曲线最为平缓,灵敏度最低,傅里叶变换提取的归一化非线性系数居中。
王仁亮[9](2019)在《基于光纤光栅的智能补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智能复合材料补片修理技术是一种具有嵌入式感受机构的修理技术,即通过将应变、压电或光纤等传感器嵌在复合材料补片内部的方式实现智能复合材料补片。该技术方法能够实现金属损伤结构补强修理的同时,可通过补片内置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修理部位的健康状态。光纤光栅传感器以其重量轻、体积小、抗电磁干扰、绝缘、耐腐蚀、耐高温、传输距离远等优异的性能,在各行业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探索一种适用于飞机结构裂纹修补的智能补片为目标,在研究腐蚀损伤结构复合材料胶修理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原理的智能复合材料补片修理技术方法,即通过将光纤传感器嵌在复合材料补片内部的方式实现智能复合材料补片,并将所制备的补片应用于直升机旋翼载荷的测试中。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比分析了现有复合材料修复金属损伤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飞机损伤结构智能修补和测量的方法。(2)结合飞机补片测量的需求以及光纤光栅的特点,对智能补片测量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从铝合金测试试件的基本尺寸、裂纹尺寸以及光纤光栅的布置方式和嵌入方案等方面设计了光纤光栅智能补片,以及从材料的选择和修补工艺两个方面的角度对智能补片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3)对所制备的光纤光栅智能补片进行了性能测试,证明了复合材料修补对结构的强度增强作用以及用FBG传感器监测裂纹扩展的方法是可行的。(4)将研究的智能补片应用于直升机旋翼载荷的测试应用中,并与电阻应变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多数工况下数据相关性达到90%以上,测试效果较好。
吴昱劼[10](2019)在《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的桥梁索结构腐蚀损伤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索结构桥梁作为大跨径桥梁首选的桥型,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以斜拉桥为代表的断索事故以及频繁地换索工程表明,人类在斜拉桥拉索腐蚀损伤状态评估和机理研究还不够充分。由于腐蚀环境的复杂性、桥梁服役期间受力的多样性等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斜拉桥的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同时由于拉索内部腐蚀的隐蔽性而导致对拉索的无损检测方法仍然是一个难题。如何排除上述的隐患成为当今各国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变荷载与侵蚀环境耦合作用下斜拉索腐蚀损伤机理与寿命预测模型研究”(No.51478071)和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服役环境条件下拉索腐蚀损伤机理及破损安全可靠度评估方法研究”(cstc2015jcyjB0014)为项目依托。通过室内盐雾腐蚀加速和电化学腐蚀试验,模拟斜拉索的拉索在服役期间由于腐蚀因子导致腐蚀损伤情况和对腐蚀前后的拉索构件-平行钢丝进行拉伸试验以及磁场梯度张量的测量,来研究钢绞线的腐蚀失重量、抗拉强度与磁场强度三者随着腐蚀加深的变化关系最终得出了基于磁场强度的索结构腐蚀损伤评价表。并以实际运营桥梁换索工程更换下来的拉索为工程依托,对实验得出的拉索腐蚀损伤评价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盐雾腐蚀以及电化学腐蚀两种腐蚀试验方法,模拟了桥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PE护套开裂导致腐蚀的情况,并发现随着腐蚀过程的进行,其腐蚀速率因为镀锌钢丝表面化合物的作用其失重速率并不是线性关系。(2)通过对腐蚀前后的试件进行拉伸试验,通过MATLAB软件对失重量、抗拉强度与磁场强度三组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插值拟合,总结归纳了随着腐蚀程度的不同,其抗拉强度的变化趋势。(3)利用三轴磁通门磁力仪对不同锈蚀状态的平行钢丝绳进行测试,对试件的失重率-抗拉强度-磁场强度三个性能指标建立起函数关系,绘制(C-S-M)三维曲面函数图像,并建立了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的拉索腐蚀损伤评价表并对平行钢丝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模型布置蚀坑的方法研究随着腐蚀的进行,其拉索构件受力分布的关系。
二、Evaluation of corrosion damage of aluminum alloy using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valuation of corrosion damage of aluminum alloy using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国内外总体研究现状 |
1.1 航空航天领域 |
1.2 能源化工领域 |
1.3 风力发电领域 |
1.4 交通运输领域 |
2 先进传感技术 |
2.1 应变监测传感技术 |
2.2 压电超声传感技术 |
2.3 其他监测传感技术 |
3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
3.1 应变监测系统集成 |
3.2 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
3.2.1 主动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
3.2.2 被动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
3.3 其他监测系统集成 |
4 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
4.1 压电导波监测方法 |
4.1.1 压电导波损伤定位成像方法 |
4.1.2 时变服役环境下压电导波监测方法 |
4.2 振动模态监测方法 |
4.3 机电阻抗监测方法 |
4.4 声发射监测方法 |
4.5 腐蚀监测方法 |
4.6 变形监测方法 |
5 工程应用案例 |
5.1 航空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5.2 能源化工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5.3 风力发电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5.4 交通运输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6 总结与展望 |
(2)中国航空工业疲劳与结构完整性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航空疲劳研究历程 |
1.1 中国航空结构设计思想发展 |
1.2 中国航空疲劳研究主要成果 |
2 中国航空工业结构疲劳研究现状和进展 |
2.1 材料/结构/工艺疲劳研究现状和进展 |
2.1.1 先进材料疲劳研究现状 |
2.1.2 先进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2.1.3 先进工艺疲劳研究现状 |
2.2 疲劳分析评估研究现状 |
2.2.1 耐久性分析评估方法 |
2.2.2 损伤容限分析评估方法 |
2.2.3 腐蚀疲劳分析方法 |
2.2.4 多尺度疲劳分析方法 |
2.3 疲劳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
2.3.1 积木式验证思想及发展 |
2.3.2 壁板类疲劳损伤容限试验 |
2.3.3 结构机构疲劳可靠性试验 |
2.3.4 水陆两栖飞机试验 |
2.3.5 全机疲劳试验及加速技术 |
2.3.6 损伤识别及测量技术 |
2.4 飞机服役寿命管理研究现状 |
2.4.1 单机监控 |
2.4.2 飞机定/延寿 |
3 展望 |
(3)飞机蒙皮损伤红外图像分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飞机蒙皮损伤类型及检测方法 |
1.3 红外图像分割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蒙皮损伤红外图像采集及预处理 |
2.1 红外热成像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
2.2 红外图像的特点 |
2.3 飞机蒙皮损伤红外图像的采集 |
2.3.1 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 |
2.3.2 实验数据采集 |
2.4 红外图像预处理 |
2.4.1 红外图像增强 |
2.4.2 红外图像去噪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易经占卜进化算法的红外图像分割 |
3.1 易经占卜进化算法 |
3.1.1 易经变换 |
3.1.2 搜索空间 |
3.1.3 易经算子 |
3.1.4 易经映射 |
3.1.5 改进的易经选择算子 |
3.1.6 仿真实验 |
3.2 基于Otsu与轮盘赌选择改进IDEA的红外图像分割 |
3.2.1 Otsu |
3.2.2 基于Otsu与轮盘赌选择改进IDEA的红外图像分割 |
3.2.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 基于最大熵和锦标赛选择改进IDEA的红外图像分割 |
3.3.1 最大熵法 |
3.3.3 基于最大熵与锦标赛选择改进IDEA的红外图像分割 |
3.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帝企鹅优化和GLLE-Tsallis熵的红外图像分割 |
4.1 帝企鹅优化算法 |
4.1.1 聚集区周围的温度曲线 |
4.1.2 帝企鹅之间的距离 |
4.1.3 更新帝企鹅位置 |
4.2 基于改进帝企鹅优化算法和GLLE-Tsallis熵的图像分割 |
4.2.1 相关改进策略 |
4.2.2 改进的帝企鹅优化算法 |
4.2.3 本文所提优改进化算法性能对比 |
4.2.4 基于灰度级-局部熵(GLLE)二维直方图的Tsallis熵 |
4.2.5 基于改进帝企鹅优化算法和GLLE-Tsallis熵的图像分割 |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本文两章方法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不锈钢应力腐蚀微裂纹损伤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应力腐蚀简介 |
1.3 应力腐蚀损伤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声发射检测技术 |
1.3.2 表面探测技术 |
1.3.3 电化学检测技术 |
1.4 非线性超声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振动声调制法 |
1.4.2 有限幅度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2 基础理论 |
2.1 非线性超声检测的基础理论 |
2.1.1 有限幅度法检测原理 |
2.1.2 微裂纹超声非线性响应分析 |
2.1.3 非线性系数推导 |
2.2 有限元模拟的基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非线性表面波检测应力腐蚀微裂纹的有限元数值模型 |
3.1 数值模拟软件 |
3.1.1 ANSYS软件概述 |
3.1.2 ABAQUS软件概述 |
3.2 有限元模型建模思路 |
3.3 数值模型相关参数 |
3.3.1 模型几何参数与材料力学参数 |
3.3.2 网格划分 |
3.3.3 积分时间步长 |
3.3.4 激励信号 |
3.3.5 吸收边界 |
3.4 模型有效性验证 |
3.4.1 表面波验证 |
3.4.2 非线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应力腐蚀微裂纹损伤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恒应力状态下微裂纹宽度对非线性表面波传播行为的影响 |
4.2 恒应力状态下微裂纹深度对非线性表面波传播行为的影响 |
4.3 受力方向(拉/压)对非线性表面波传播行为的影响 |
4.4 恒应力大小对非线性表面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4.5 恒应力作用下,微裂纹极限宽度的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5应力腐蚀实验 |
5.1 实验方案 |
5.1.1 非线性表面波超声检测系统 |
5.1.2 应力腐蚀实验平台设计 |
5.1.3 试样及腐蚀液制备 |
5.1.4 实验条件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有限元模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核级304不锈钢腐蚀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核电环境下材料腐蚀损伤形式 |
1.2.1 均匀腐蚀 |
1.2.2 点蚀 |
1.2.3 缝隙腐蚀 |
1.2.4 腐蚀疲劳 |
1.2.5 应力腐蚀开裂 |
1.3 AE技术原位监测SCC |
1.3.1 AE信号处理技术 |
1.3.2 AE监测SCC |
1.3.3 AE监测高温高压水SCC |
1.4 EN技术原位监测SCC |
1.4.1 EN信号处理技术 |
1.4.2 EN监测SCC |
1.4.3 EN监测高温高压水SCC |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声发射原位监测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试样 |
2.2.2 SCC和AE装置 |
2.2.3 SCC裂纹和断口观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CC裂纹和断口形貌 |
2.3.2 AE行为和波形 |
2.3.3 关联AE波形与SCC过程 |
2.3.4 应用AE监测SCC |
2.4 结论 |
第三章 声发射定量评价不锈钢高温水应力腐蚀裂纹扩展 |
3.1 前言 |
3.2 理论背景 |
3.3 实验部分 |
3.3.1 样品和实验装置 |
3.3.2 实验过程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电化学噪声的模式识别体系以鉴别腐蚀机制 |
4.1 前言 |
4.2 理论背景 |
4.2.1 EN信号的特征提取 |
4.2.2 线性判别分析(LDA) |
4.2.3 主成分分析(PCA) |
4.3 实验部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EN信号和腐蚀形态 |
4.4.2 模型建立 |
4.4.3 模型的应用 |
4.5 结论 |
第五章 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不锈钢点蚀阶段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EN分析 |
5.3.1 小波分析和噪声阻抗 |
5.3.2 RQA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表面的形态 |
5.4.2 EN信号 |
5.4.3 EN信号的RQA |
5.5 结论 |
第六章 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304不锈钢高温水应力腐蚀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样品,溶液和仪器 |
6.2.2 实验过程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试验后样品的形貌 |
6.3.2 EN信号及其来源 |
6.3.3 基于AE结果的SCC过程的相关EN信号 |
6.3.4 比较AE和EN技术监测SCC的能力 |
6.4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6)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缆索钢丝的损伤劣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金属材料腐蚀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
1.2.2 腐蚀疲劳损伤评估方法 |
1.2.3 桥梁缆索钢丝性能劣化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钢丝点蚀形成过程模拟 |
2.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与构成 |
2.1.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2.1.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2.2 金属腐蚀过程的三维元胞自动机模拟 |
2.2.1 物理模型 |
2.2.2 元胞空间 |
2.2.3 元胞转换规则 |
2.3 含点蚀坑的高强钢丝三维实体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腐蚀疲劳损伤累积过程模拟方法 |
3.1 基于循环块的结构求解过程 |
3.2 材料模型的程序实现 |
3.2.1 材料子程序的作用 |
3.2.2 材料子程序的算法 |
3.2.3 材料子程序的验证 |
3.3 过渡性网格的划分 |
3.4 循环加载过程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丝的预腐蚀疲劳损伤累积过程模拟 |
4.1 钢丝的预腐蚀疲劳损伤累积的研究过程 |
4.1.1 锈蚀钢丝的初始模型及建模过程 |
4.1.2 锈蚀钢丝的疲劳寿命 |
4.1.3 预腐蚀疲劳损伤累积的过程 |
4.2 不同质量损失率η下初始缺陷形貌影响 |
4.2.1 质量损失率η为0.25% |
4.2.2 质量损失率η为2.5% |
4.3 相同初始质量损失率η下多疲劳源的影响 |
4.3.1 平面型多疲劳源钢丝 |
4.3.2 阶梯型多疲劳源钢丝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丝的腐蚀疲劳耦合损伤累积过程模拟 |
5.1 钢丝的腐蚀疲劳耦合损伤累积的研究过程 |
5.1.1 腐蚀疲劳损伤演化模型 |
5.1.2 钢丝的腐蚀疲劳耦合寿命 |
5.1.3 腐蚀疲劳损伤累积的过程 |
5.1.4 腐蚀作用对高强钢丝疲劳寿命的影响 |
5.2 不同应力水平下初始缺陷形貌的影响 |
5.2.1 应力范围S为500MPa |
5.2.2 应力范围S为800MPa |
5.3 相同初始点蚀坑深度χ_(pit)下多疲劳源的影响 |
5.3.1 平面型多疲劳源钢丝 |
5.3.2 阶梯型多疲劳源钢丝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与发表的论文 |
(7)大型储罐底板全域声发射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储罐罐底板检测技术概述 |
1.3 储罐底板声发射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储罐底板损伤声发射源分析、识别与定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型储罐底板损伤声发射理论研究 |
2.1 储罐底板腐蚀损伤产生机理 |
2.1.1 罐底沉积水影响 |
2.1.2 气体因素影响 |
2.1.3 微生物因素影响 |
2.1.4 其他原因影响 |
2.2 储罐底板析氢腐蚀分析 |
2.2.1 析氢腐蚀发生机理 |
2.2.2 气泡破裂声发射源强度分析 |
2.3 储罐底板吸氧腐蚀分析 |
2.4 大型储罐底板泄漏分析 |
2.4.1 罐底泄漏产生原因 |
2.4.2 罐底泄漏的声源强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储罐底板全域声发射监测方法研究 |
3.1 储罐底板损伤声发射信号强度衰减试验研究 |
3.1.1 衰减系数的理论计算 |
3.1.2 衰减实验方案设计 |
3.1.3 实验系统 |
3.1.4 衰减实验过程 |
3.1.5 衰减实验结果与规律分析 |
3.2 大型储罐底板损伤全域声发射检测方法分析 |
3.3 基于大型储罐浮盘结构的内置传感器投放装置设计 |
3.3.1 大型储罐浮盘结构介绍 |
3.3.2 传感器投放位置研究 |
3.3.3 内置传感器投放装置结构设计 |
3.3.4 内置传感器投放装置收放结构设计 |
3.3.5 内置传感器投放装置的检测方法 |
3.4 储罐底板损伤内外传感器接收声源特性实验研究 |
3.4.1 声源特性分析实验方案 |
3.4.2 实验系统 |
3.4.3 参量对比实验过程 |
3.4.4 储罐底板腐蚀声源信号参量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
3.4.5 储罐底板泄漏声源信号参量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全域声发射监测的声源定位方法研究 |
4.1 最小二乘法空间定位算法 |
4.2 储罐新型三维定位算法分析 |
4.2.1 Geiger空间定位算法 |
4.2.2 三维超定定位方法 |
4.3 三维定位方法的时差计算研究 |
4.3.1 多次互相关时差计算方法介绍 |
4.3.2 全相位相位差法时差计算方法介绍 |
4.4 储罐底板损伤的定位试验研究 |
4.4.1 储罐底板定位试验方案 |
4.4.2 储罐底板析氢腐蚀定位试验与结果分析 |
4.4.3 储罐底板吸氧腐蚀定位试验与结果分析 |
4.4.4 储罐底板泄漏定位试验与结果分析 |
4.5 储罐底板声发射源定位软件设计分析 |
4.5.1 声发射源定位软件(3DNTBPT)的编制 |
4.5.2 声发射源定位软件对比试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8)基于非线性超声信号分析与处理的304不锈钢应力腐蚀损伤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应力腐蚀研究现状 |
1.2.1 应力腐蚀原理 |
1.2.2 应力腐蚀损伤检测方法 |
1.3 非线性超声检测研究现状 |
1.4 非线性超声信号处理应用现状 |
1.4.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1.4.2 小波变换 |
1.4.3 希尔伯特-黄信号处理方法 |
1.4.4 时频信号处理方法综合运用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础原理 |
2.1 非线性超声表面波的基础理论 |
2.2 希尔伯特-黄变换简介 |
2.2.1 HHT简介 |
2.2.2 HHT算法 |
2.2.3 HHT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2.3 信息熵简介 |
2.3.1 信息熵的基础原理 |
2.3.2 信息熵的数学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试验方案 |
3.1 试样制备 |
3.2 应力环加载实验装置设计 |
3.3 应力腐蚀损伤评价方法 |
3.3.1 微观组织与腐蚀形貌 |
3.3.2 非线性超声检测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结果与讨论 |
4.1 点蚀损伤非线性超声模拟信号的HHT处理 |
4.1.1 点蚀损伤模拟信号 |
4.1.2 点蚀损伤模拟信号的Hilbert谱分析 |
4.1.3 点蚀损伤模拟信号的非线性参数表征 |
4.2 应力腐蚀形貌与尺寸统计 |
4.2.1 金相组织观察 |
4.2.2 表面形貌及尺寸统计 |
4.3 应力腐蚀损伤非线性超声信号的HHT处理 |
4.3.1 EMD分解去噪 |
4.3.2 Hilbert时频谱分析 |
4.3.3 浓度对应力腐蚀损伤的影响作用 |
4.3.4 应力对应力腐蚀损伤的影响作用 |
4.3.5 时间对应力腐蚀损伤的影响作用 |
4.4 不同信号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
4.4.1 傅里叶变换信号处理方法 |
4.4.2 基于HHT的信息熵信号处理方法 |
4.4.3 不同信号处理方法的特征参数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光纤光栅的智能补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水平和趋势 |
1.2.2 国内发展状况、水平和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纤光栅智能补片测量理论 |
2.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及性能测试 |
2.1.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2.1.2 光纤光栅性能测试 |
2.2 智能补片测量理论 |
第3章 光纤光栅智能补片设计与制备 |
3.1 智能补片测试试件结构设计 |
3.1.1 试件尺寸设计 |
3.1.2 光纤传感器嵌入方案 |
3.2 智能补片测试试件制备 |
3.2.1 修补材料选择 |
3.2.2 修补工艺技术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光栅智能补片性能测试 |
4.1 试验方法及设备简介 |
4.2 静强度试验 |
4.2.1 不同试件力学性能对比 |
4.2.2 光纤光栅补片性能测试 |
4.3 疲劳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纤光栅补片在载荷测试中的应用 |
5.1 旋翼载荷测量方法 |
5.1.1 基本弯矩理论 |
5.1.2 光纤光栅传感器布置 |
5.1.3 确定预扭角 |
5.1.4 挥舞/摆振载荷解耦 |
5.2 静载荷标定测试 |
5.3 动载荷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
6.3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的桥梁索结构腐蚀损伤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斜拉桥拉索腐蚀及测试方法 |
1.3 国内外斜拉索腐蚀损伤测试研究 |
1.3.1 斜拉索腐蚀损伤研究现状 |
1.3.2 斜拉索腐蚀模型研究现状 |
1.3.3 斜拉索腐蚀监测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拉索钢丝腐蚀损伤试验研究 |
2.1 腐蚀试验目的及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概况 |
2.3.1 腐蚀表观结果观察 |
2.3.2 试件腐蚀量测定 |
2.4 电化学补充腐蚀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行钢丝的磁场梯度张量与力学性能测定 |
3.1 测试原理和设备 |
3.2 未腐蚀钢丝的磁场强度测量及分析 |
3.2.1 未腐蚀钢丝的磁场强度测量 |
3.2.2 未腐蚀钢丝的磁场强度分析 |
3.3 腐蚀钢丝的磁场强度测量及分析 |
3.3.1 腐蚀钢丝的磁场强度测量 |
3.3.2 腐蚀钢丝的磁场强度分析 |
3.4 腐蚀钢丝拉伸试验 |
3.4.1 试验流程及目的 |
3.4.2 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行钢丝腐蚀及其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的评价分析 |
4.1 腐蚀损伤的有限元模拟 |
4.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1.2 有限元模型分析 |
4.2 腐蚀量-抗拉强度-磁场梯度张量曲面函数模拟 |
4.2.1 函数拟合原理 |
4.2.2 曲面函数建立与图像绘制 |
4.2.3 拟合曲面函数误差分析 |
4.2.4 索结构腐蚀损伤的磁场快速评价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的斜拉索腐蚀检测工程应用 |
5.1 桥梁缆索更换工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依托工程旧拉索更换 |
5.2 旧拉索测量 |
5.2.1 拉索的磁场梯度张量测量 |
5.2.2 拉索的抗拉强度测量与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Evaluation of corrosion damage of aluminum alloy using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J]. 房芳,郑辉,汪玉,邱雷. 机械工程学报, 2021(16)
- [2]中国航空工业疲劳与结构完整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彬文,陈先民,苏运来,孙汉斌,杨宇,樊俊铃. 航空学报, 2021(05)
- [3]飞机蒙皮损伤红外图像分割方法研究[D]. 吉尧.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4]不锈钢应力腐蚀微裂纹损伤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模拟与实验研究[D]. 石媛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核级304不锈钢腐蚀损伤研究[D]. 张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 [6]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缆索钢丝的损伤劣化过程研究[D]. 郑宇倩. 东南大学, 2019(05)
- [7]大型储罐底板全域声发射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 赵涛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基于非线性超声信号分析与处理的304不锈钢应力腐蚀损伤评价[D]. 赵延秀.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9]基于光纤光栅的智能补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仁亮.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的桥梁索结构腐蚀损伤测试方法研究[D]. 吴昱劼.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