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图书馆标准的历史变迁_图书馆论文

美国公共图书馆标准的历史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标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前言

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33年首次面向公共图书馆发布了相关的全国标准。此后分别在1943年、1956年以及1966年,以大致每隔10年一次的频率进行了修订。这些标准作为本馆评价以及同其他馆进行比较的基础,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66年中止了着重数据信息的全国标准的制订,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探求新的方向。于是,在1979年,基于从各社区的状况出发提供服务的观点,将其标准制定方向转换到了为帮助制定服务计划而制作相应的手册方面。这一行动表明了从重视投入到重视产出、从统一的标准到根据各社区的情况分别提供最佳服务方向的转变。本文旨在阐明这一公共图书馆标准的历史变迁过程。

1 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国标准:1933-1966

1.1 《公共图书馆标准》(1933)

在经济危机之下,1933年10月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了一份只有2页的《公共图书馆标准》[1]。该标准首先宣称:“为了维持民主的社会,必须令全部男性、女性以及儿童都能够拥有读书的手段,从而能够享受到独自学习的乐趣。”接下来,在确认了公共图书馆在教育、信息以及娱乐方面的作用之后,该标准列举了“职员”、“藏书”、“财政”以及“图书馆利用的评估”这4节重要事项。随后,在承认“图书馆大多数最重要的服务是无法通过统计方法评估”这一点的同时,指出外借服务等项目还是可以通过统计来进行评估的。表1展示的是《公共图书馆标准》在注册、外借和藏书方面的相关标准。

1)服务人口相对于图书证拥有者的比率。注册年限为3年。

2)每一名居民每年平均外借册数。

3)每一名居民的藏书册数。

比较重要的是关于图书馆预算的标准,对此该标准规定:为了使图书馆能够提供充分的服务,“必要的平均拨款额应为每一名居民1美元”。但是对于小市镇来说,每人1美元的拨款是无法维持图书馆充分服务的。为此,《公共图书馆标准》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首先是取消每名居民1美元的拨款额,而是规定更高额度的经费负担。其次,为了减轻居民的负担而扩大图书馆的行政框架,在1933年的标准中,每名居民的财政负担、外借册数以及藏书册数等均根据服务人口的情况而稍稍予以改变,这一点在1943年的《战后公共图书馆标准》中得到了延续。

1.2 《战后公共图书馆标准》(1943)

作为公共图书馆行政方面非常有名的研究者,Carlton Joeckel在1935年发表了一本具有影响力的著作《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行政》[2],书中强调:为了支撑图书馆的服务,必须扩大图书馆行政的框架。另外,1938年在美国教育局(U.S.Office of Education)内设立了图书馆服务部,刺激了公共图书馆全国标准和全国计划的制订。此后,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置了战后图书馆计划委员会并任命Joeckel为委员长,着手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图书馆目标的设定和标准的制订工作。该委员会于1943年发表了《战后公共图书馆标准》[3]。在该标准的序文中提出了在美国有3500万人没有获得图书馆服务这一问题[4]。在第二章《公共图书馆的目标》中,提出了(1)教育、(2)信息、(3)美的鉴赏、(4)研究以及(5)娱乐这5个目标[5]。在接下来的第3章到第10章中,就以下8个方面分别从质和量上进行了规定。这8个方面是:(1)服务、(2)经营管理、(3)规模和区域(size and area)、(4)财政、(5)建筑、(6)藏书、(7)职员以及(8)整理技术。

例如,该标准在成人和儿童的图书外借方面,提供了两个最低量的标准。成人,亦即15岁以上的居民,每人每年外借的册数规定为3到10册。而对于儿童,亦即4岁到14岁的居民,每人每年的外借册数规定为10到30册。在居民每人外借册数方面,存在着服务人口或少或多的情况。因此,这里所说的成人外借册数10册以及儿童外借册数30册的标准所针对的是服务人口最少的市镇所必须达到的数字;成人外借册数3册以及儿童外借册数10册则适用于最大的城市。

在图书馆财政方面,1933年的标准要求每名居民1美元,这1美元的数字在1943年的标准中也作为最低标准而得到了采用。但是,在1943年的标准中,考虑到图书馆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如表2所示的负担额标准[6]。

顺便说一句,表2所针对的是服务人口超过25000人的市镇。因此可以作出以下结论,根据《战后公共图书馆标准》,提供基础性的图书馆服务至少需要25000美元的经费。如此一来,对于人口不到25000人的市镇来说,就意味着其每名居民的负担将会增大。因此,对于无法提供25000美元经费的小市镇来说,只能采取以下的方法:(1)限制目标和服务;(2)扩大图书馆行政框架;或者(3)从其他资源调集资金。《战后公共图书馆标准》明确主张扩大图书馆的行政框架。

1943年的《战后公共图书馆标准》实际上是最早的全国标准。该《标准》总共92页,涉及图书馆服务的全部方面。该标准还为图书馆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多样化的标准。1948年,Joeckel发表了《公共图书馆全国计划》[7],该计划强调了图书馆行政框架的扩大以及联邦和州对公共图书馆提供支持的必要性。后者通过1956年有关公共图书馆的最初联邦法律《图书馆服务法》(Library Services Act)而得以实现。该法律主要旨在解决如何在人口不到1万人的人口稀少地区开展图书馆服务。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1956)、《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最低标准》(1966)

与1933年和1943年的标准一样,1956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8]也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及提供优良服务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对之前的标准进行比较瞩目的革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共74页,是由(1)“背景”以及(2)“原则和标准”两部分所构成的。“背景”部分分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以及“图书馆系统的概念”两部分。“原则和标准”部分则分为了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是:“结构和行政”、“服务”、“图书与非图书资料”、“职员”、“资料的组织”以及“设施和设备”。

虽然1943年标准的名称为《战后公共图书馆标准》,但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副标题中却没有出现“标准”(Standards)的提法。另外,在1943年的标准中,从第三章《服务的标准》开始直到第十章《整理技术的标准》,所有分章的标题中都有“标准”的字眼出现。而在1956年的标准中,除了列举了191条标准之外,还提供了每条标准赖以制定的大约70项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与其说是标准,还不如说是制定标准所依据的基础。1956年的标准并不强调量化的标准,而是对基于优质服务的原则和思想给予了重视。

前已述及,1933年和1943年的标准均是根据服务人口数量的不同而分别设定注册率、每名居民的外借册数和藏书册数以及税负金额的。由于这样的数值标准结果使得财政基础薄弱的小市镇增大了负担,所以招来了很多批评。而在1956年的标准中,随着废除因服务人口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数值标准,大量的量化标准也消失了。例如,在资料的外借方面制定了两条标准,这两条标准是有关外借的方针以及手续的。亦即:“系统中的各馆在资料外借方面必须制定统一的方针和手续”(No.14)[9]以及“无论在系统中的各馆还是在合作馆中,均须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No.75)[10]。这里所有的“系统”一语都是建立于在1956年标准中进行了革新之后所产生的图书馆系统的概念之上的。

图书馆应通过合作而共同保有资料,并以此来充分满足图书馆使用者的需求。这一合作手段是本文件唯一的最为重要的劝告。如果不能将力量联合起来,则大多数的美国图书馆将无法达到满足国民需求的必要标准[11]。

由于这一图书馆系统概念的引入,那些小型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开始产生了丧失本馆独立性和自律性的担心。《公共图书馆服务》针对这一担心,对于在图书馆系统之下小型社区图书馆不会变弱、各馆不会丧失其独立性以及对于使用者提供更多资源及服务予以了保证。1956年的标准将重点从单个图书馆的标准转移到了图书馆系统的标准,因此便没有了对于小规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计划进行评价的标准。例如,在藏书标准方面规定:“图书馆系统中必须拥有至少10万册目前仍有用的印刷资料”(No.96)[12],“包括面向儿童的图书400到500种以及面向青少年的图书250种,图书馆系统每年应增加4000到5000种图书。”(No.97)但是在其中没有详细提示每一个图书馆所须拥有的图书册数。

10年后的1966年,作为美国图书馆协会分会的公共图书馆协会的标准委员会发表了《公共图书馆的最低标准》[13]。该新标准基于1956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强调了图书馆系统的总馆以及各州图书馆振兴机构(state library agency)的作用,另外作为附录增加了《统计的标准》。该《统计的标准》规定了开馆时间、资料的数量以及薪金等量化的标准。与1956年的标准不同,《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最低标准》并未展示出进行革新的迹象。

2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社区标准:1979-

2.1 社会的变化与公共图书馆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处于动乱的时代之中。民权运动、古巴危机以及越南战争对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迈克尔·哈灵顿(Michael Harrington)在1963年发表了《另一个美国:合众国的贫困》一书[14],暴露了美国的实际情况。另外,肯尼迪(John F.Kennedy)、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 X)以及金牧师(Martin L.King,Jr.)分别在1963年、1965年和1968年遭到了暗杀。而夏天在大城市里又发生了黑人的暴动。1964年5月约翰逊(Lyndon Johnson)发布了“伟大的社会”(Great Society)计划,1964年5月通过了公民权法(1964 Civil Rights Act),7月通过了经济机会法(Economic Opportunity Act)。

在图书馆领域,1963年的《公共图书馆准入法》[15]将对黑人的直接差别待遇限制在了南部,而对于北部主要城市中对于黑人所广泛存在的待遇上的间接差别也予以了确认。这一差别指的是:黑人地区与白人地区相比,分馆的设置率较低,而且藏书也更加的少。基于这种社会状况以及图书馆状况,图书馆面向弱势人群展开了所谓的“延伸服务”(Outreach Service)。但是,在1966年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最低标准》中却没有反映这一社会状况和图书馆状况。

2.2 《基于公共图书馆变化的战略》(1972)、《公共图书馆业绩的评估》(1973)

尽管1966年的标准对于社会变化的反映是失败的,但还是出现了更加充满社会意识的主张。公共图书馆协会在1972年印发了阿里·马丁(Allie B.Martin)的《基于公共图书馆变化的战略》一书[16]。在该书第四章《紧急的问题》中,107名图书馆员对于有关服务的调查进行了回答,其中对必须检讨的问题按重要性排列如下。即:(1)图书馆财政(资金不足);(2)广告(图书馆形象提升不够及交流不足);(3)职员(缺乏服务意识);(4)对于社会问题的对策;(5)对于僵硬的管理运营的变革;(6)目标设定的失败;(7)面向全体居民服务的失败(对于少数民族及弱势人群服务);(8)绩效评估的不充分[17]。

为了解决这一课题,就必须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图书馆计划向以社区为中心的图书馆计划转变,将以向图书馆投入为重点所进行的业绩评估向以从图书馆产出为重点的业绩评估转变。某位回答者曾这样断言:“除去最广泛意义上的定义不论,必须认识到:对于图书馆目标的设定是不可能做到普遍适用的。对于单个图书馆来说,必须基于各馆所在社区的需求来设定本馆的目标。”[18]在接受这些意见的基础上,《基于公共图书馆变化的战略》提出了以下六点对于图书馆来说最为紧要的事项[19]。

1.必须确定各社区对于图书馆和信息的需求。

2.不能只是为了使用者,而应同使用者共同制订计划和设定目标。

3.必须令整个社区都知道图书馆的服务。

4.必须令图书馆展开富有成效的服务,同时获得必要的财政支持。

5.必须展开积极的图书馆服务。

6.图书馆本身必须不断变化,同时还必须协助其他组织的变化。

也是在1973年,发布了Ernest DeProspo所著的《公共图书馆业绩的评估》[20]一书。该书获得了美国教育局的资金援助,重点放在了公共图书馆业绩的评估方法以及将公共图书馆从投入型向产出型的转变方面。例如,在“图书馆业绩的研究”一章中,对于到那时为止的已有文献进行了评价,其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些文献中基本没有适用于公共图书馆或者可供图书馆员实际使用的文献[21]。《公共图书馆业绩的评估》强调了对于图书馆服务的业绩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同时主张制定易于现场图书馆员使用的评估法。

《基于公共图书馆变化的战略》和《公共图书馆业绩的评估》两书均强调基于社区需求制定图书馆计划以及对图书馆服务的业绩进行评估。但是,这些主张为美国图书馆界所采用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

2.3 《公共图书馆使命宣言》(1979)、《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1980)

1979年,公共图书馆协会的“目标、指南和标准委员会”发表了《公共图书馆使命宣言》[22],其序文如下所示。

以前的标准对于计划的次序、各社区的状况和需求以及由于巨大的社会变化所产生的现今社会的需求缺乏认识。尤其是1943年、1956年以及1966年的公共图书馆标准,相比于使用者,它们更加重视图书馆,相比与产出,它们更加重视投入[23]。

如此开门见山的陈述使得《公共图书馆使命宣言》与此前的全部标准都已完全不同。它将美国社会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即:“急剧的社会变化”、“记录载体的急剧增加”、“完全的平等主义”以及“天然资源的枯竭”——纳入了视野,强调应根据各社区的需求来制订计划和设定目标。该文件同时还提出了以下十项适应社会需求的图书馆服务项目[24]。

1.利用藏书和网络提供利用人类记录的途径。

2.将人类的记录进行组织,并使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

3.无论是否印刷资料,对所有有关知识的人类记录均予以收集、翻译和组织。

4.积极提供能够有效利用人类记录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

5.与其他部门合作,制定与记录保存有关的方针。

6.在新的保护知识自由的伦理声明的制定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7.在其他部门资料收集方针的调整中发挥指导作用。

8.持续构筑无论收藏场所在哪里均能够获取记录的网络系统。

9.在进行信息提供时,以友好的方式面对使用者。

10.无论学历、语言、民族、文化背景、年龄以及身体或者精神是否有障碍,均得以便利地获取人类的记录。

《公共图书馆使命宣言》对于各社区图书馆计划的制订原则进行了明确的转换。1980年所印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25]提供了基于各图书馆所在当地社区的需求制订计划目标并实现发展的方法。其中,关于计划的制订提出了以下七个阶段的步骤[26]。

1.评价社区的需求

2.评价图书馆目前的资源

3.确定图书馆在社区中的任务

4.设定目标和优先次序

5.制定和评价针对变化的对策

6.政策的实施

7.对目标进展情况进行监视和评价

各图书馆应设置包括社区成员在内的计划委员会,然后根据上述阶段对计划的制订予以实施和调整。此时必须重视数据的收集、目标和优先次序的设定、业绩的评估以及寻求变化的积极性等方面。《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与其说是一份标准,还不如说是向各社区提供的用于展示制定图书馆计划具体次序和方法的手册。

《公共图书馆使命宣言》和《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标准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标准以及实现标准的手册角度来看,这两者在目前是最基本的文献。198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印行了《公共图书馆产出评估》一书[27]。在该手册中,除了对数据的收集以及量化的评估进行了说明之外,还为现场图书馆员制定和评价其图书馆服务计划提供了帮助。

2.4 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PLDP)

在印行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和《公共图书馆产出评估》之后,公共图书馆协会开始着手制定“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Program),其成果是从1986年到1988年间所印行的4本图书。其最初的一本《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及任务设定》[28]一书对于计划制定的各个阶段以及公共图书馆的任务进行了说明。在该手册中记载了对于目前所面对各类状况的检讨、图书馆使命的设定、图书馆目标的制定、适当战略的选择以及对于上述过程的评价等内容。关于公共图书馆的任务提出了以下八点。

1.社区活动中心

2.社区信息中心

3.正规教育辅助中心

4.自主学习中心

5.通俗(popular)资料图书馆

6.学龄前儿童的门户

7.参考图书馆

8.研究中心

在1987年所印行的《公共图书馆产出评估》[29]的第二版中,阐述了对于图书馆服务进行评价的一系列指标以及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但是还必须同时向各图书馆提供进行评价以及自我检查的判断性材料。因此,从1988年开始每年均连续出版《公共图书馆数据和服务》(从1992年开始变更为《统计报告:公共图书馆数据和服务》),用以提供全国性的图书馆数据统计资料[30]。这其中包括了(1)产出数据(外借册数、外借密度、参考咨询次数以及活动参加者人数等);(2)包括任务设定在内的有关图书馆的描述;(3)有关投入的数据(藏书、职员以及图书馆运营经费等);(4)社区数据(人口以及按照年龄、收入和学历分别统计的人口等)。基于这些各馆层次的详细数据以及将各馆数据进行整理后的宏观数据,就可以对本馆进行评价、检查以及制订计划了。

在“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中,1988年发行了《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面向训练者的手册》一书。该手册是《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及任务设定》和《公共图书馆产出评估》[31]的使用指南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其中提供了研修会的实施方法、工作组的日程和具体内容、评价表的样本以及重要的杂志论文和文献一览等大量的资料。

“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希望计划和评价图书馆服务的图书馆员提供了便于实践的各种手段。

2.5 系列成果(1998-)

为了使《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及任务设定》等文件不断更新并保持最新的状态,公共图书馆协会在1996年设立了修改委员会,并于1998年发表了《成果计划》[32]。该手册由“服务计划制定”和“公共图书馆服务应对”两部分组成。在“服务计划制定”部分将计划制定的阶段由7个减少到了6个。即:(1)“准备”(Prepare);(2)“构想”(Envision);(3)“设计”(Design);(4)“构筑”(Build);(5)“实施”(Implement);(6)“沟通”(Communicate)。采用前已述及的1980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制订计划时需要耗费巨大的劳力,由此便招致了来自图书馆现场的批评,这份文件就是为应对这些批评而编写的。另外,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计划及任务设定》中阐述了八项公共图书馆的任务,而在《成果计划》中则根据社区的需求列举了以下十三项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将1986年的八项任务和1998年的十三项任务相比较,可以看出其对于图书馆任务的基础性因素以及时代和社会变化的重视。

1.基础的素养

2.商业以及求职信息

3.共享空间(Commons)

4.社区交流窗口

5.消费者信息

6.文化意识

7.最近的话题以及新出书刊

8.对于正规学习的支持

9.一般的信息

10.政府信息

11.信息素养

12.终生学习

13.地方史和家谱调查

这类手册此后还印行了很多,这些手册为作为社区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制定和评价其图书馆计划发挥了作用。

3 总结

美国图书馆协会以公共图书馆为对象发布全国标准最早是在1933年。此后,全国标准分别在1943年、1956年和1966年以每隔大约10年一次的频率进行了修改。这些标准作为对本馆进行评价的依据,同时作为与他馆进行比较的基础,对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66年中止了其全国标准的制定,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追求新的方向,并于1979年从根据各社区状况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观点出发,编写用于帮助制定服务计划的手册,同时其工作重点也转换到了令各馆提供数据以客观评价本馆服务的方向上来。

然而,全国一致的标准,尤其是数值标准,并非毫无意义。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有2500万人没有获得图书馆的服务,还有5000万人不能充分获得图书馆的服务。在那个时期,通过公开提供的数据,图书馆标准事实上是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几乎全部社区都建立了图书馆的情况下,基于社会的背景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各图书馆实际服务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的标准是随着图书馆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注:在美国图书馆协会所发行的文献中省略了发行地与发行者的信息。)

标签:;  ;  ;  

美国公共图书馆标准的历史变迁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