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石油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石油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618.1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2)03-0021-05
俄罗斯是世界石油大国。石油工业是俄罗斯经济转轨时期稳定经济、缓解社会矛盾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石油工业产值占俄工业总产值的25%~30%,上缴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5%~40%,占国家外汇收入的30%~40%。
一、石油资源
俄石油资源丰富,含石油地质面积为1060万平方公里。截至2000年底,探明原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310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位。累计石油产量156.6亿吨,预计尚未探明远景资源储量454亿吨。俄共有8个大产油区:高加索油气区、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蒂曼—伯朝拉油气区(包括欧洲西部北极海陆架)、西西伯利亚油气区、东西伯利亚油气区、叶尼塞—安那巴尔油气区、远东油气区、滨里海油气区[1],这些油气区按勘探开发程度可分为老油气区、主要开采区、新增产量接替区。
(一)老油气区
该区包括高加索、伏尔加—乌拉尔和蒂曼—伯朝拉(陆上)、叶尼塞—安那巴尔等油气区。该区由于多年来破坏性的开采,油气的开发已处于中后期。自80年代后上述油气产区部分油田产量已经进入持续递减阶段,一批早期投产、高速开发的主力油田甚至进入衰竭阶段,剩余可采储量品质下降,大部分投采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集中在低层油层,难采低效石油储量升至55%~60%以上,平均采空率达60%~85%,使采油成本大幅度上升,产量下降。进入90年代,由于国家出台的石油使用法规和税制缺乏激励石油企业和投资者的机制。用于更换地质勘探、采掘、原油精炼设备的年投资额锐减,1988年投资额为160亿美元,石油新增勘探储量的增长超过当年产量1.5倍,而90年代减少至20亿~25亿美元,已低于维持正常生产的最低投资额。为了改变局面,俄政府根据老油区油层的枯竭程度实行特种税率,鼓励运用科技手段开发难采油田的石油,同时加强勘探开发,积极寻找资源战略接替区、战略后备区。
(二)主要开采区
西西伯利亚是俄21世纪前期油气主要开采区,该区石油剩余储量占全俄总储量76.8%,石油年产量占全俄总产65.6%;该油气区含油气远景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原始探明和控制原油可采储量246亿吨,原油累计产量为76.5亿吨,原油高峰产量为4.1亿吨(1988年),目前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0亿吨,原油储量转化率为50.62%。该区中南部(尤甘克和托木斯克地区)是俄重要产油基地和原油出口基地,根据中俄两国政府协议,准备在该区铺设中俄石油管线,2005—2010年向中国供应石油2000万~3000万吨。
(三)新增产量接替区
俄21世纪石油新增产量接替区为欧洲西部北极海陆架、里海、东西伯利亚、远东等地区。
1.欧洲西部北极海陆架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俄拥有海岸线最长和面积最大的大陆架(将近450万平方公里)。约200万平方公里有油气远景的大陆架属于俄西北部的极地海区(巴伦支海—克拉海区),这里炔类预测储量超过1000亿吨。目前季曼诺—伯朝拉海的油田已进入开发阶段,巴伦支诲施托克曼诺夫大型凝析油气田的开发方案已经制订,不久前在这里又发现了克拉海特大型油气田。目前该区年石油开采量为1300万吨,预测到2010年将达到2500万~3000万吨。随着巴伦支海和伯朝拉海油气田的开发,俄西北地区大陆架在世界炔类资源平衡表中的意义将不断增大,西西伯利亚沿岸及大陆架丰富的炔类资源也会纳入开采的日程表[2]。
2.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
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俄21世纪油气产量增长远景地区及向东北亚地区出口油气的资源基地。东西伯利亚南部现已发现3个大型油田,面积510万平方公里,初步预测石油资源总储量600亿吨以上,集中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南部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地区。如全面投入开发,预计2010年可年产石油1000万~2000万吨,2020—2030年,预计年产原油3000万~4000万吨。远东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萨哈和萨哈林两地,萨哈油田的勘探工作已初步完成,但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开采。萨哈林州的石油储量据1993年俄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认定为50亿~60亿吨,其中30亿吨蕴藏在水深约100米的大陆架海区。该区的石油储量近年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增长。近年来俄积极引进外资,与美国、日本合作开发,并制定了总投资高达400亿美元的“萨哈林1—5号”开发方案。俄已将远东陆架油气田定为向中、日、韩三国出口油气资源的基地。该区的油气资源对俄打入亚太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3.里海地区
里海地区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000亿桶,可与英国的北海油田相媲美,约占世界储量的16%。里海位于欧亚大陆交汇处,其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地位,已将这里的石油涂抹上浓重的政治色彩。1991年苏联解体前里海属苏联和伊朗两国共有水域,苏联解体后变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五个沿岸国家的共有水域。由于里海石油大部分都蕴藏在靠近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里海大陆架,而靠俄和伊朗水域石油储量只占很小一部分,因而围绕里海水域的具体归属及其油气资源的分配开发至今仍是中亚地区的一个纷争热点。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则趁里海法律地位未定,大规模引资、开发里海油气。里海沿岸五国资源之争,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与俄之争,更是场地缘政治的较量。
十多年来美国与俄罗斯争夺的焦点是如何铺设石油管道把里海石油运到国际市场。苏联解体后,美就把外交目标投向里海地区,美关注的不仅是对里海石油的开发,而且包括对里海石油的控制权,除加大开发投资外,还尽量使外运油气管道避开俄领土。苏联解体前,环里海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各国的石油都通过俄管道进入苏联的战略储备库或流向国际市场。苏联解体后,随着这些国家石油产量的增加,俄管道已无法满足其石油出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亚和外高加索诸国开始选择铺设符合本国利益的油气管道。从俄境铺设石油管道把里海的石油运往欧洲是最经济的,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竭力推崇“西线方案”及“南线方案”。目的是不让俄控制“油气阀门”,使俄丧失控制里海石油的出口权。俄不能轻易放弃每年数亿美元的石油过境费及对输油线路的控制,执意将铺设新管道和维修旧管道相结合,即扩展巴库—新罗西斯克的老管线。为此俄不惜运用外交和强硬手段阻止中亚纳入美国等西方势力范围,利用其在地区安全的主导地位和地缘政治的优势来向哈萨克斯坦、土库曼和阿塞拜疆施压,确保三国油气经俄外运,同时主张联合开发来保证俄的参与控制。目前在石油管道的争斗中俄完全占据了主动,在今后里海能源之战中,竞争与合作将并存,美国等西方大国将努力谋求与俄的互利合作[3]。
二、石油工业
自俄罗斯第一口油井喷油至今已经有130年了,但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却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多年来俄石油工业从国家垄断到开放市场,从国家调控到无序竞争,从无序竞争又到国家调控、规范市场,经受了国际、国内石油市场剧烈的震荡,现已初步纳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一)十月革命后的发展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的石油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1920年苏联石油产量仅350万吨。1922年苏联完成国有化,随即开始恢复发展石油工业。1930年石油产量达到1764万吨,1941年德国入侵之年为3320万吨,1950年上升为3800万吨。石油均产自高加索地区,当时东部地区的石油工业尚处于勘探阶段。由于二战后开发了伏尔加—乌拉尔大油田及20世纪60年代发现并开发了西西伯利亚大油田。于是,20世纪50—80年代成为苏联石油工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原油产量1958年突破1亿吨,1963年超过2亿吨,1968年超过3亿吨,1972年突破4亿吨,1975年产量超过美国,使俄石油产量跃居世界首位,1976年达到5亿吨,几乎是每隔四五年产量就增加1亿吨。1987年和1988年其石油产量达到最高峰6.24亿吨。
(二)90年代的发展
1990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石油工业陷入严重的衰退阶段,产量逐年下降。1991年其石油产量比上年下降11%,1992年更比上年减产6600万吨,下降14.3%,原苏联时期石油出口量每年一二亿吨,但1991年俄罗斯石油出口仅为5700万吨,比上年减少52%。1992年石油出口4700万吨,又减少了17%。俄90年代末石油产量及出口情况如下:
年份年采油量(亿吨)年出口量(亿吨)
19963.013 1.044
19973.055 1.097
19983.034 1.365
19993.048 1.329
从统计中不难看出,90年代俄石油产量降低,但出口比例却不断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能源矿产资源自然递减规律的作用,也伴随着经济改革而出现的宏观经济问题(恶性竞争导致石油市场价格混乱、资金短缺、债务严重等)。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当时的油价跌至每桶8.5美元,加之国内通货膨胀,俄国内石油供应短缺,严重影响到国内经济和国家安全,俄石油工业曾遭到史无前例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俄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一是组建石油勘探、开采、加工一条龙的大型石油公司,经过调整形成了以12家一体化石油公司为主,150家中小公司为辅的石油市场格局。这12家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与政界关系密切,拥有可观的油气资源,如:鲁克公司、尤克斯公司、西丹公司、苏尔古特公司、西西伯利亚公司、秋明公司等,他们掌握着俄石油市场90%以上的石油产量,控制着俄石油工业的命脉。国家在这些石油公司中或是控股,或是实行“金股制”,强制性地规定国家拥有一票否决权,并控制输油干线管道;二是通过税收、关税、价格、出口配额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将石油公司的出口配额与其向国内的销售量挂钩,防止石油公司追逐利润大量出口而造成国内市场石油短缺;三是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基础上,俄政府努力为石油公司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制定了反垄断法,成立了反垄断部,经常对石油市场参与者进行检查,查处市场垄断行为。例如,俄150家中小石油公司只占9%的市场份额,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俄政府提高了他们使用国家输油管道出口石油的配额,降低了大公司石油出口的比重。要求军工企业对石油企业进行扶持,利用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石油工业制造和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材料和工艺,取代部分进口设备,提高油气工业的自给水平;四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燃料动力的方针政策、规则和措施。例如,1992年6月俄政府颁布了《关于1992年和1995年以前稳定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燃料动力综合体形势的措施》决议,1995年先后颁布了《俄罗斯联邦2010年前能源政策基本方针》、《俄罗斯能源战略》决议、《产品分配协定》法、《1996年至2000年燃料动力联邦专项纲要》、《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要点》等。
(三)现状
2000年对俄石油工业来说是“扬眉吐气”的一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俄石油工业彻底走出了1998—1999年的低谷。俄联邦能源部向新闻界通报的2000年俄罗斯燃料能源综合体工作成果显示:2000年俄联邦能源部及其下属的燃料能源综合企业顺利完成了“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所规定的各项工作。石油产量增加到3.231亿吨,比计划增加了1830万吨,比1999年增加了1790万吨;石油加工量比上年增加了570万吨,达到1.745亿吨;石油企业向国内市场供应的石油总量为1.793亿吨,比上年增加了880万吨;供应石油产品8500万吨,比上一年增加了近5%;俄罗斯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并保持了价格的稳定。2000年俄出口石油总量达1.45亿吨(其中原油出口1.245亿吨,过境石油1410万吨),比苏联时期出口量还增加了10%(265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整个石油工业的销售额增长70%以上,达到529亿美元,使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2000年俄石油勘探量同1999年相比增加了87%,新投产井达到3300口,估计石油开发投资约42亿美元,依靠新技术和新工艺开采石油4300万吨[4]。
2001年对俄石油企业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据俄能源部称,2001年前十个月俄石油产量达到2.879亿吨,而2000年同期为2.677亿吨;出口已达到1.259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里海问题经过十多年的争斗,结局是地缘政治强有力地影响了里海石油的最终流向,俄现已在里海石油管道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继2000年里海国际管道财团的输油管道部分工程竣工,2001年哈萨克斯坦西部的田吉兹油田至俄新罗西斯克的输油管道竣工投产,大量的里海石油通过新罗西斯克管道流入早已存在的俄罗斯管网。波罗的海输油管道工程进展顺利,有关保持维修“友谊”和“亚得里亚”输油管道计划已向政府提出。俄鲁克公司以7130万美元成功收购了美国的加蒂石油公司,这是首次俄企业收购美国上市公司,这起收购金额虽然不大,但是将在美俄公司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并很可能引发今后更多的美俄并购案。以鲁克公司为首的俄石油公司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对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上,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投资7亿美元开发俄西北部沿海地区石油。俄国家石油公司近日发行了价值1.5亿美元的欧洲债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正在筹备发行2.5亿美元的欧洲债券,秋明石油公司2002年也打算进入欧洲债券市场。俄与壳牌公司联合竞标我国西气东输项目,并已获得中国的批准,还获得了哥伦比亚国家能源集团公司的石油开采权;与伊拉克、苏丹、阿尔及利亚、越南等国签订了开采石油的协议。俄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加强与OPEC国家的联系。解决了俄罗斯—欧盟有关欧洲国家能源合作问题。在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合作项目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与俄国第二大石油公司尤克斯联合在西伯利亚钻探天然气和石油,建立俄中石油管道工程已经启动。该工程起点为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经我国满洲里市至黑龙江大庆市,管道全长2488公里,国内管线总长800余公里,工程总投资55亿,计划2003年开始铺设管道,2005年7月可以进行输油,当年预计年输油量可达2000万吨,2010年后达3000万吨。俄中石油管道的开通将会极大缓解目前我国石油匮乏的现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问题及展望
进入21世纪,俄石油企业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国际石油市场,重现昔日石油强国风采,与90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一些报界惊呼:俄罗斯石油工业的春天来到了!然而俄石油工业距建成一个公平竞争、规范化的石油市场还有一段距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
当前国际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石油领域转移,国际超级石油垄断集团的形成,导致加紧抢占最重要的石油产地。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斗争中石油因素越来越明显,未来世界石油供应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俄资金短缺,必然在竞争中受到限制;为了维持目前的石油增长水平,在今后五年内每年将在地质勘探、采掘、原油精炼设备方面的投资额不得少于已达到的投资水平;石油工业设备老化,油气管道腐蚀严重,事故不断上升,急需资金更换设备[5]。
2.引进外资不足
俄由于缺少保护投资者的法律机制,至今没有形成足够的投资规模。据专家预算,如果在俄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在未来七年内为俄油气工业吸引850亿美元。俄目前对外经贸法规尚不健全,严重影响外商的投资积极性。另外外资企业税赋沉重,使投资者难以承受。例如,2001年9月德国Wintershall石油公司由于与俄的对等产量分成协议没能达成一致意见,停止了总投资额为10亿美元的开发普里拉兹洛姆诺耶油田项目。
3.市场管理混乱,困扰企业的三角债问题严重,直接影响俄石油工业的发展。只有借鉴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以立法及监管体系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从石油的生产到销售建立健全的法律规定,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确保企业发展[6]。
4.应用新工艺的速度缓慢,技术相对落后,石油开采费用过高。俄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石油的开采费用每桶为3~4美元,而阿拉伯国家只有1.5美元,应寻求或开发更多的先进技术,降低石油开采费用。
5.石油加工业滞后,石化设备老化严重,难以对原油进行深加工。近年来俄石油产品的出口增加很快,但出口的大部分是重油、煤油、石油焦炭和低质的发动机油,即出口的石油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都是资源出口。从俄海关2001年上半年石化产品进出口统计中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俄一方面大量出口原油,通过石油换取大量外汇,而国内却出现石化产品紧缺现象,还要进口数量不小的石化产品。这种现象是俄石油加工业落后的具体表现。另据来自俄圣彼得堡举行的“2001年化学展”研讨会的信息,俄一些专家预测,由于生产资料老化,2002年俄70%的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将减退。俄与西方国家相比,一套相应装置的平均电耗和物耗要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出1.5~2倍,增加了俄石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展望
未来2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大体平衡,供略大于求,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会略高于产量增长。从资源角度看,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会大致保持平衡,但此后会趋于紧张。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OPEC国家正在考虑适当减产。俄为防止油价大幅下跌,维护本国石油生产者的利益,保持其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采取临时措施减少本国石油开采量,2001年第四季度和2002年初,俄石油开采量每天减少3万桶[7]。
据俄能源部透露,到2010年俄石油开采量将达到3.6亿吨以上。今后原油产量将以4.5%的速度增长,而国内的石油需求量增长速度不可能超过2%。2005—2015年局部调整燃料能源出口和使用结构,相应减少原油出口,增加石油加工产品的出口,到2015年原油加工量将达到2.2亿~2.5亿吨。实行节能政策,全面采用节能技术新工艺。俄虽然在石油资源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和潜力(东部的油气资源只利用了9%~11%),但俄仍然制定了严格的能源消费政策,提出到2020年俄能源消费增长的3/4必须依靠节能来完成,节能包括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8]。作为能源储量和生产大国,俄采取的能源消费安全政策值得中国借鉴。在新世纪里,根据俄推出的新世纪国际能源发展战略,俄仍将以能源为杠杆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地位。
标签:石油论文; 俄罗斯石油公司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西方石油公司论文; 原油投资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能源论文; 原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