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个性观探析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个性观探析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个性观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个性论文,观论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人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个性观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一定历史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环境实践关系的辩证考察,全面探讨了人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实现问题,深刻阐明了人的个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一定个人的独特的自主活动的表现和结果,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三大形态。

关键词 个性 自主性 偶然性 自由个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人的社会性相对应的范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无疑起着决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排斥由于人的独特的生理特征以及人的独特的活动所造成的个性差异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活动提高到生产力的高度,将人的活动的社会性提高到生产关系的高度,对人的个性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①]“个人相互交往的条件,在这些条件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产生以前,是与他们的个性(着重号为引者加)相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这样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的一定的个人独立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它们是个人的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产生出来的。”[②]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论述我们可知:人的个性一方面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人的行动或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其中自主性是人的活动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代表了个人对于影响和制约他存在和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独立的认识、把握和控制能力,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常将“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称为“个人的自主活动”,而每个个人的活动的独特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构成人的个性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人的个性又与“个人相互交往的条件”特别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个人的自主活动产生了个人相互交往的条件,又受这些条件的制约,而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性质、内容和方式是确定人的个性结构的基本依据。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知: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个性,指的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一定个人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作为人的个性的构成要素,对于表征人的个性发展程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中,以个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主性为标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其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③]马克思的这段论述,高屋建瓴,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为人的个性发展与个性实现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它表明:人的个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一定个人的独特的自主活动的表现和结果,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初形态。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其经济形式是视土地及农业劳动的产物为财富的根本内容的“自然的”经济,“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具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④]在原始社会,最初出现的是自然生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共同体,氏族内部成员间关系虽然是平等的,但各成员只是作为共同体的肢体而存在,相互合作以获取必要的生存资料,无任何独立性可言。原始社会解体后,随着分工的发展,阶级的出现,人类进入了阶级对抗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原始的平等的依赖关系为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代替。这两个社会都以少数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广大奴隶和农民的残酷压榨为特征。在个性发展上,统治阶级由于获得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垄断权,其个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被压迫阶级由于遭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压迫,个性发展极其缓慢,这时期人的个性受极确定的阶级性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⑤]在奴隶社会,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处于奴隶主的绝对控制之下。而封建社会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无论是在东方或西方,封建专制都表现为抹煞人的七情六欲的存在,泯灭人的本能欲望与独立意志,牺牲无数个体的生存权力来维护其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因此,无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都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都谈不上人的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些社会内部,“人都是相互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⑥]。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人的个性的这种发展归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出现。人类经济发展史已经揭示,市场经济作为“市场化了的商品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科技进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突飞猛进。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进步性给予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个性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人的个性表现由人身依附型转向独立自主型,这是因为: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产生的时候起,就创造着使人的个性独立发展的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使客观生产条件和劳动者相分离,而且破坏了自然形成的、或等级依附的关系对个人的先定束缚,使之成为自由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⑧]结果是,脱离了血统和等级强制性的个人只有依靠自己,以独立的、自由的商品生产者的身份投身于广阔的自由竞争的环境之中,去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自由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人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个性从封建神学桎梏中的解放。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再到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封建社会蔑视人、轻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罪恶本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对于人的个性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毕竟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少数资本家对广大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社会,它不可能为大多数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这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个性的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些揭露和批判,在当时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一百年来,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表现出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人的个性继续发展的巨大能力,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统治个人的社会,它不可能使人的个性得到正常的表现。

在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分工细密,每个人都只从事一种固定劳动,片面发展。个人间的联系只能以商品交换为媒介,在满足他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封建社会中人对人的依附关系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这里几乎具有万能的力量。谁拥有货币,货币的属性就成了他自己的属性和本质力量,而人的真实的个性对货币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我是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这决不是由我的个性来决定的。我是丑的,但是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⑨]“在货币中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⑩]。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一定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生产方式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大多数人得不到个性充分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个性,只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无产者来说,“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存在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因此,他们也就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11)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推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因为虽然工人阶级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拥有汽车、房子等等高档生活品,但这些都只是生活资料,而对于发展个性来说,生产资料才是最重要的,而恰恰在这一方面,突出地显现出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性质。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制度的确立,物的力量对人的奴役、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将消失,人的个性发展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一阶段人的个性的发展呈现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消灭分工,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这里所谓的“消灭分工”,是指消灭“旧式的分工”。概括说来,“旧式分工”的特点在于:一是分工的强制性。主体劳动者的分工是以客体劳动部门、劳动过程的分化为前提的,而后者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劳动者的分工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二是“旧式分工”导致人的利益的冲突和社会活动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2)三是“旧式分工”使人的个性得到片面畸形的发展。随着这种“旧式分工”的消灭,每个人都将能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源于:一是物质手段的获得,个性发展的条件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过去的一切占有制下,许多个人始终屈从于某种唯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属于全体个人。”(13)二是在新的占有制下,每个个人能够实现自己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而这种自主活动不外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人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人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4)由旧式的强制分工到共产主义的自愿分工的转化结果,是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展。

第二,“真正共同体”的建立,所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己。”(15)而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种种共同体,如国家等等,都只是冒充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它们只对于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而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们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个性发展的新的桎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阶级的消灭,共产主义的建立,为“真正共同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6)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人和社会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为个人个性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而个人个性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是“自由个性”的实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业已形成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出发,对人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实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相当清晰地勾划出了人的个性发展的总体轮廓,其中始终贯彻着个人和社会、偶然和必然、主动和受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 ② ④ ⑦ ⑧ (11) (12) (13) (14) (1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23、123、81、277、274、121、85、129、85、119、119页

③ ⑤ ⑨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104页;第3卷,第507页;第42卷,第152页;第42卷,第29页

⑥《资本论》第1卷,第94页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个性观探析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