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论文,论述论文,信念论文,精神支柱论文,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冲击,我们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也不例外。因此,认真学习、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对于从思想认识上澄清各种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是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人类最崇高、最美好、最远大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浓墨重彩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始终将其作为激发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力量的源泉,作为形成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信念的思想基础。正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所指出的:“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历史事实证明,有了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才能有胜利前进的正确方向、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战胜任何困难的勇气。

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共产主义,就其含义而言,具有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即共产主义运动;二是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共产主义运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分阶段、有步骤地去完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在同一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发展阶段。现在我国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它却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远大目标,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就是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分步走的宏伟蓝图,即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实际上也就是用共产主义理想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并使之成为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正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因此,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重点是抓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人们牢固地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它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全党同志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理想与信念,它为人类提供了其它任何信仰均无法比拟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对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比生命还重要。有了它,人们就能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面对强大凶恶的敌人还是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刑场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坚韧不拔、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李大钊同志之所以能在敌人的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就是由于他胸怀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过去,我们凭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与信念夺取了革命的胜利,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需要我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为我们振兴中华民族规定了正确的方向。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那么,如何战胜困难去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4页)。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作为一个穷国之所以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独占一角时指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新情况,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动摇了我们的理想。他指出:“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同志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不要因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干扰而放弃了我们的理想,“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123页)总之,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决定了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局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离开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就不可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将化为泡影。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是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故而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仍特别强调理想信念问题。他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137页)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再一次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是我们团结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凝聚力。信念就是坚定的理想。无论是对于组织坚强的群体,还是动员群众去完成群体的事业,要是没有共同的信念,都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邓小平同志在回顾三年解放战争时就指出:在我的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样一往无前的胜利行进,主要靠的是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和动员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战争时期如此,现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也是如此。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必须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去说服人、教育人、团结人,这样,“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而对于我们这个拥有57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难以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难以坚持党的纲领,就难以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和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因而也就无法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我们认为,除了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打牢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思想理论基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人们提高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真正懂得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在当今则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以外,还必须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密切结合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和人们思想认识中的一些敏感问题,抓住与理想信念有关的若干重大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为此,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1.理想与现实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会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恰恰是在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时首先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而现实则是指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和境遇。现实总是不完善的,正因为它还不完善所以才需要理想。如果现实像理想一样美好,就不再需要有理想;如果理想没有高于现实的地方,理想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而不成其为理想。但理想又源于现实,要实现理想就必须从现实出发,脱离现实,不从实际出发,再好的“理想”也只是水中花,雾中月,是不可能实现的。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职责,都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以理想为目标和尺度,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一般关系。在共产主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一方面,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另一方面,按需分配是需要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作为前提的,而现实中存在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还没有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从现实出发,逐渐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决定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最为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也就是说,要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首先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就是为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

问题恰恰也发生在这里。有的同志对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推行的某些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原则不尽相符的政策产生了困惑:或者认为既然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那么就不能采取与共产主义原则不相符合的政策,否则,就是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或者认为既然现在采取的各项政策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是现实所必需的,那么就说明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故而应当重新确立我们的理想。很显然,一些同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困惑”,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把理想与现实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当前我国采取的各项政策,正是在既充分考虑到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又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这一客观现实,即是在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唯一正确的选择。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他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但是,改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一种试验”;既然是试验,就难免有风险。因此,邓小平也曾不无忧虑地指出:“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那么,如何保证我们现行的改革政策不偏离我们的理想目标呢?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111页)可见,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看待我们的现行政策,不仅不会动摇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恰恰相反,它只能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理想与利益

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们都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理想与利益的关系。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曾空谈理想,禁谈利益,好像只要是革命者,就都应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都不能谈实惠、讲利益。实际上,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没有否认过利益的价值,而是坦率地承认“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说明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当然,利益又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因主体不同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利益,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与小团体的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包含追求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崇高理想,它要求人们对于任何行为的选择,都要以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符合人民长远和根本的利益要求为标准。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共产党人就不承认有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即使到了共产主义,同样也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352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把利益与理想绝对对立起来的不正常现象已经得到纠正,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片面认识,近些年来一些人在理想与利益的关系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把讲利益片面地理解为讲个人利益,并在追求个人幸福或利益的过程中,日益抬高金钱的身价,甚至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还说什么理想信念”;他们把理想看作是天上的“星”,利益是地下的“灯”,天上的“星”虽然美好,但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地下的“灯”才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提出宁要地下的“灯”,而不要天上的“星”,于是乎,拜金主义应运而生。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仍然有它存在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生活,正视金钱的作用,恰当地发挥它的特殊功能,才可能使之造福社会而不是贻害社会。正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绝不允许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如果我们无视拜金主义思潮的危害并纵容其在全社会泛滥,那么,它不仅会使我国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发生偏斜,而且发展下去还会毁掉我们的党和国家,毁掉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那种以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借口,主张“一切向钱看”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就是没有理想的表现”。这实际上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正确处理利益与理想的关系,把理想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讲包含利益的理想,求符合理想的利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尚的价值信念,挣脱物欲的羁绊。

3.理想与挫折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要想使之成为现实,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如同任何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某种暂时的曲折甚至复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实现共产主义,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彻底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因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会有更多的曲折和反复。但是,前进中的曲折和反复,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正因为共产主义运动会有挫折,故而更需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运动到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曾使一些人过于乐观,以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了;然而,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又使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了怀疑。这两种认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不同的观点,而究其思想认识根源,实际上是共同的:它们都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事业缺乏真正科学的认识。作为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几次高潮和低潮,出现几度辉煌与坎坷,都是正常的;特别是当其处于低潮、遇到挫折的时候更要认识到,这并不说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错误的,也并不能说明美好的共产主义制度是空想。只有具备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共产党人才能百折不挠地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前进。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理想与挫折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妥善地把握策略与原则的关系。既然出现高潮与低潮对于共产主义运动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那么,我们就要正确地对待高潮与低潮:在高潮时做到头脑不发热,不要动不动就把共产主义的所有原则在条件不具备时付诸实践,那样,只会损害我们的事业;在低潮时做到不气馁,但在处理国际国内问题时又必须从现实出发,以利于加快国内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比如,面对目前遇到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我们就采取了某些实事求是的做法和一些必要的政策和策略,但我们心里必须明白,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正在或将要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致放弃社会主义的道路;相反,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坚定理想与信念,越要加倍努力地工作,千方百计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以便用事实教育人民,用事实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失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总之,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相信,只要全体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就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标签:;  ;  ;  ;  ;  ;  ;  

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