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研究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9例,常规组对患者加以常规治疗,实验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点,对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GCS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其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也得以改善,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纳洛酮;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就是颅内脑损伤,其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等显著特点,如果不能对患者及时加以治疗,则可能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往往采用药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为分析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本院展开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39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为(48.13±8.25)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为(47.25±3.43)岁。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颅脑CT检查,均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符合诊断标准[2],并且在治疗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具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给予排除;具有合并其他系统严重损伤患者给予排除;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给予排除。
1.3 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具体内容包括鼻导管吸氧、卧床休息以及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等,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纳洛酮(生产企业:重新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84149)进行治疗,将其与5%、50ml的葡萄糖液加以混合,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一次4mg即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均为半个月[3]。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评分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神经功能评分,GC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评分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一般;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治疗总有效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好[4]。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3.0统计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临床治疗效果以n(%)表示,卡方检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用(x±s)表示,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以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GCS评分:实验组(39例)患者治疗前为12.68±1.27,常规组(39例)患者治疗前为12.35±1.09,t=1.2313,p=0.2220;治疗后实验组为15.74±1.46,治疗后为13.86±1.47,t=5.6667,p=0.0000。治疗前GCS评分无差异(P>O.05),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GC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神经功能评分:实验组(39例)患者治疗前为17.25±4.29,常规组(39例)患者治疗前为18.04±4.13,t=0.8284,p=0.4100;治疗后实验组为13.42±4.28,治疗后为8.05±1.14,t=7.5714,p=0.0000。治疗前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P>O.05),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39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中,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所占比例为20:13:4:2,总有效率为94.87%;常规组(39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中,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所占比例为11:14:5:9,总有效率为76.92%,2=5.1859,p=0.0227。
3 结论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就是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如果不能对患者及时加以治疗,则可能对其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临床上治疗该疾病往往采用药物治疗,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药物为纳洛酮,其能有效的对患者脑部氧气加以供应,使得神经元细胞膜相应的酶活性得以提高,减少内源性阿片肽对继发性脑损伤程度,抑制敏感性钙离子通道,使得苷腺酸环化酶得以缓解,恢复细胞离子泵功能,使得脑细胞损伤程度得以降低[5]。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GCS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证: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其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也得以改善,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步青,王金华,叱珑,等.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103-106.
[2]邓素翰,何斌.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4):749-750.
[3]高嵘,单春雷.亚低温环境下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11):963-965.
[4]纪伦伦.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7,14(11):74-75.
[5]张玉风.研究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7,30(7):97-98.
论文作者:梅松柳,于春艳,候爱民,王慧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缺血性论文; 评分论文; 常规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