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以每3.7 天一座的速度增加。〔1〕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社会上出现了求知识的热潮, 所有这些都需求大量的图书馆专业人才。社会的需求激发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图书情报学系。至1985年,全国已有50多所高校成立了图书情报学系。〔2〕目前, 全国已有图书情报学系专业教育点(包括成人教育点)70余处,〔3 〕大部分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点,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由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第二学位、学士学位以及专科教育、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实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等等,无一不影响着图书情报学教育。目前,从全国总的形势来看,图书情报学教育处于低潮,呈下降趋势。图书情报学教育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 社会图书情报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毕业生就业现状
图书、情报、档案、博物等文化事业单位一直是图书情报学系毕业生专业最对口的工作单位。1985年以前,图书情报学系的毕业生大部分在这些单位中供职。但近年来的情况又如何呢?下面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原图书情报学系)的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和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二年制大专毕业生近年来在上述文化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作一比较分析,见表1和表2。
表1.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生近年来在图书、情报等文化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
毕业年份 1986 1987 1988 1990 1991 1992 1994
毕业总人数 64685861767036
图书馆 人数
273123 8 4 9 3
比例
42%
46%
40%
13%5%
13%8%
情报所 人数611 7 910 5 3
研究所 比例9%
16%
12%
15%
13%7%8%
博物、档人数1 2 2 1 3 1 1
案、出版比例2%3%3%2%4%1%3%
合计人数
344432181715 7
比例
53%
65%
62%
29%
22%
21%
19%
表2.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专科毕业生历年来在图书、情报等文化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
毕业年代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毕业总人数 30503737404734
公共人数7 4 8 3 3 3 2
图书馆 比例
23%8%
22%8%8%6%6%
学校人数413 812 8 9 7
图书馆 比例
13%
26%
22%
32%
20%
19%
21%
博物、档人数1 4 4 1 1 5 0
案、出版比例3%8%
11%3%3%
11%/
情报所 人数0 2 1 1 0 1 0
研究所 比例/ 4%3%3%/ 2%/
合计人数
122321171218 9
比例
39%
46%
58%
46%
31%
38%
27%
根据表1和表2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图书情报学系毕业生在图书、情报等文化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2 )贵州大学毕业生在上述单位中就业的变化总趋势基本上与北京大学的相似,但要滞后大约四年的时间;(3)北京大学毕业生在情报所、 研究单位中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贵州大学;(4)从表2可以看出,贵州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图书馆(包括大、中、小学图书馆,其中以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主)中就业比例较高且较稳定。
1.2 原因分析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是久负盛名的图书情报教学单位,面向全国招生和分配。贵州是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贫穷的内陆省份,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是1987年成立的两年制大专,在全省范围招生和分配的较不出名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单位。
上述这些区域社会环境造成这两个图书情报教学单位毕业生就业状况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以下对近年来两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1.2.1 在图书情报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80年代培养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大,且就业以图书情报等单位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不少图书情报单位已不再接纳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二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靠“吃皇粮”的图书情报单位缺乏活力和竞争机制,难以吸引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三是近年来各图书情报学系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情报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1.2.2 贵州属于边远内陆省份,改革的步伐相对北京要慢一步, 这就造成了贵州大学在时间上的滞后现象。
1.2.3 贵州省从1978年到1984年间,在各地区、市共兴建了9个师范专科学校,吸收了相当一部分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毕业生。因此,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毕业生在图书情报等单位中就业的人数比较高,而从表2可以分析出, 高出的这一部分正是在师范专科学校就业的那一部分。
1.2.4 一般而言,情报所、 研究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对图书馆要高一些,因此,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要比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毕业的专科生更容易在这些单位内找到工作,这一点从表1 和表2可以明显地看出。
1.3 社会对图书情报人才需求的变化
图书情报学教育,历来把培养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和信息人才当作己任。从理论上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社会信息需求量急剧增大,应出现图书情报学教育蓬勃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不少图书情报学系面临招生难、毕业生求职难的困境。估计在全国高校并轨招生后,这种情况还会加剧。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几年来我国纷纷建立信息机构和信息市场,目前已有4万多家信息咨询机构、2万多家信息服务机构和5 万多个企业信息系统及各种类型的信息市场,〔4〕显然需要大量的信息人才。 但是,只要对目前已在上述信息机构中工作的人群作一调查,就不难发现,其中很少有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究其原因,这些信息机构,都有极强的专业性(指非图书情报专业的其他专业),他们并不需要泛泛地搜集、整理、存贮、传递信息,而需要的是能搜集、整理、存贮、传递、利用针对性强、专指性高、基本上能立即解决问题的专业化信息。
这就对信息人才提出了目前图书情报学教育还不能满足的要求:首先要有某一专业的广博知识,然后还要具有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利用能力。
2 近年来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简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图书情报模式,愈来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为了适应这一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改换系名
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率先改换系名为信息管理学系。其后,不少图书情报学系纷纷效仿。截至1995年3月,全国52 所图书情报学系中有26所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或信息资源管理系,或信息产业系)〔1〕
对于系名改变,至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支持改名的观点认为:将图书情报学系改为信息管理系,可扩大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扩展新的教育科研领域,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5 〕不支持改名的观点认为改名反映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和相关职业太缺乏自信。〔6〕
1993年初,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就是否应该改换系名讨论过数次并咨询了省委及相关领导。最后决定系名暂时不改,原因是尚存在下面一些问题:(1)社会已接受了图书情报学系, 改名为信息管理系后能否被社会接受和认识?(2 )信息管理教育和图书情报教育有什么异同?如果改名为信息管理系,相应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手段、毕业生就业方向应如何变动?在这方面是否有可行性研究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由于以上问题,为了保证学科建设的严肃性和对学生负责,决定继续延用贵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系名。
对于改名,笔者同意马费成教授提出的原则:(1 )要与过去的传统衔接,保持学科和专业的特色;(2)有明确的目标, 并能使社会接受和认识;(3)与国际同行和相应的国际组织机构保持一致, 以便交流;(4)不与现存的相近专业名称发生混淆。
2.2 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是最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所以任何专业教育改革都必定涉及到课程设置改革。
追溯到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高潮以前,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图书分类学、中西文编目、中文工具书、读者工作、古籍整理等。这些课程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图书情报人才的要求。因而,近年来,图书情报教育学界对课程做了较大调整和改造。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图书馆学课程,尤其是内容重复课程进行了合并和压缩,新增了反映情报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的课程。
仔细研究这些新的课程设置,与已经定型的其他学科(例如图书馆学)的课程来看,课程显得比较零乱,有明显的拼凑痕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和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确定的学科框架和专业课程基本结构,只是在原来的相关学科(即图书馆学)的课程中进行合并或增减,是不可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不是一个或几个名牌大学就能完成的。希望能由教委牵头,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界专家学者,进行“图书情报学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制定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基本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各地区再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增补,才有可能得出符合社会需求并具地方特色的图书情报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2.3 学制的改革
前面分析过,社会发展对图书情报学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宽泛的信息搜集、整理、传递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某一其他专业的坚实基础。美国在1943年确定硕士学位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并且图书情报学硕士的就读生中绝大部分是具有非图书情报专业的学士学位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由。为此,图书情报学教育界也对学制进行过改革,例如采用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和一本一专制。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系试行过将新生放到其他专业先学习2~3年,再回到图书情报学系学习本专业课程和招收非图书情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班;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实行过指定专业课程组的方式。但由于体制、管理等诸方面的原因,这些探索和改革都没有坚持或推广,也没有看到对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报告和上述学制改革的利弊分析报告。
学制改革的设想和方向都是符合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是对学制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不够。有条件的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其他院校作出典范。
3 当前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后,高校改变了学生免费受教育、按计划包分配的形式。因此入学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就非常重视和挑剔。如果图书情报学教育不能使自己的学生获得现代社会对人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取胜并具有自我发展的后劲,就很少有人会选择图书情报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图书情报学教育不要说发展,连生存都困难。鉴于此,当前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必须首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已经探索和实践了多年, 在未来进行新的大变动以前,应尽快总结以往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基础和参考。
3.2
对图情人才(信息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知识结构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和预测,以此作为制定图书情报教育改革和发展规模的出发点。
3.3 规划全国图书情报教育的宏观计划,决定研究生、本科生、 大专生的比例,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3.4 组织专家小组对各校现行课程进行审查和评估, 并组织力量编写适合图书情报学培养目标的新教材。
3.5 建立图书情报学教育质量的全国性考评机构, 对现存各图书情报学系的师资水平、毕业生状况、教学设备、课程安排等等进行定期考评,以保证图书情报学教育和教学质量。
注释:
1 董小英.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及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1)
2 肖东发.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学刊,1988(1)
3 张安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两个问题.四川图书馆学报,1992(2)
4 樊松林等.国民经济信息化呼唤经济信息专业教育.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2)
5 李建明.论改名信息管理系后的教育改革.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2)
6 孟广均.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几点看法.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