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_教师专业化论文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_教师专业化论文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过程中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师专业化概念的确定要有中国特色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通行的教师专业化概念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的基本含义是指: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还包括教师专业性,国家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师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国家要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种状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以上这些,无疑是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的主要内涵,但纵观我国教育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对教师这一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更切实际的要求。要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化队伍,就必须赋予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以中国特色的新的含义。否则就不是我国教师的专业化。

目前,中国教师最缺少的是什么?作为受人尊敬的教师——专业技术人才最需要强化的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尤其是过去一段时期,教师不被社会重视,缺乏社会地位,教师心灵被伤害和扭曲,那么当前必须呼唤回归的教师的职业要求有哪些?这些必须体现在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之中,是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概念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性质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其中专业精神、专业性质和地位是必须细化和强调的重点内容。所谓专业精神,是指体现专业成熟程度的社会心理和伦理标准,是制度要求的心理内化。它应包括育人所需要的崇高的心理品质和性格品位,有健全人格和传统伦理礼仪常识(富有爱心、宽容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益求精的精神,终身发展的意识。这四个方面,是目前我们教师队伍中最薄弱、最不受重视、引发教育失败最多的一块。要造就名师、大师,首先就要铸就高品位的专业精神。专业地位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社会认可标准,它决定着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明显地,当今的教师专业化推进,单凭《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作支撑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地位应包括教师的经济地位(收入不低于公务员)、社会地位(最受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专业声望(学高为师、行高为范,国家兴亡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特种社会性优待等。这几个方面目前社会公众和政府关注重视还不够。只有通过立法立规等硬性措施,教师的专业地位才有保障。如果教师职业缺乏社会吸引力,那么,我们所做的教师专业化推进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也就是教师专业化概念必须要重点突出“有中国特色”的理由。

二、教师专业化推进的关键是外围条件的创设

推进教师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从制度层面上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奋争过程。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提出到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世纪。之所以要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是因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绝非是教育内部的事,而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宏大工程。我国要在起步晚、基础差、队伍大的前提下推进教师专业化,而且要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教育发达国家的距离,最关键的一点是克服教师专业推进的社会干扰因素,逐步创设相应的新体制新机制,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步伐。

近年来,我们许多学者在教师专业化这一课题的研究上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和看法,这些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这些观点和建议大多是关注教育、教师本身,对涉及制约阻碍教师专业化的社会深层次因素研究甚少。所以,当前的教师专业化推进突破不大,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培养国民素质的教育竞争中,所以,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标志。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只有通过教育内化到每一个国民的行为中,国家才能真正强盛起来。所以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往往是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以实现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无疑也是这样。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不去更多地研究阻碍教师专业化推进的社会深层次因素并去改革它,我们的步子就快不起来。

从实践层面上看,阻碍教师专业化推进的因素有:(一)“官本位”的传统陈腐观念的影响。这一观念导致了社会行业优劣差距,它不仅使优秀人才特别是男性优秀人才流向强势行业,而且不断吸引教师队伍内部的优秀人才,我们不能在一支本来不够专业化基准的队伍上去搞“专业化”。(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干部人事制度。目前,教育仍是计划经济“铁饭碗”的最后“堡垒”之一,对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人事管理是多头多层管理。这种体制下的管理使教师队伍又成为了新时期的“围城”,内部不合格的出不去,外面较为优秀的进不来,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以及文化课教师教职中的局面。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智能结构严重失调。试想,这样的人事制度下的教师队伍怎么搞专业化?(三)政府对教育经费的低投入和教师的简陋的工作条件。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缺乏法律保障,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缺乏,政府也无暇集中精力研究生源急剧减少后学校的布局、调整、定型等问题,致使极有限的经费又不同程度地被低效花掉,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几乎没有。农村中小学中仍是粉笔加课本的简陋的教学条件。没有计算机,上不了英语课、体艺课。教师的教学物质资源十分匮乏,知识技能非但不能更新,而且落后老化。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没有经费支撑、没有基本物质条件保障的教师群体上搞教师专业化。(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众多机构瓜分中小学教育的人、财、物管理权。目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队伍庞大、职责不明。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减少、学生减少、教师减少,但相应职能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没有减少,而且有的地方还在增加。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不是归口到教育行政部门,而是由许多部门插手“共管”,对教师的人事、职称评定、学校建设、经费管理等相关部门管得更死。社会的其他机构(包括教育部门自己的机构)乱办班、乱办刊办报、乱发信息、乱印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等等。如果政府不理顺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职能,教师专业化将难于推进。(五)校长仍为党政任命,这么多年来中小学校长仍以行政级别归属相应的党政部门管理,享受行政级别,许多中小学校长成了既是行政官员又不被上级官员重视的群体,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校长不是独立行使职权的法人,并且有些被任命的校长根本无法履职,缺乏基本治校素质。没有校长的职业化,不可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六)教育、教师的地位和权益的法制保障不健全,现在有关教育的法律体系虽基本构建但仍存空白,已有的法规中由于大都是产生于上世纪的初始法律,从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看,已存在明显不适应,必须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要增加扩大办学自主权、确保教育投入、确保教育归口管理、确保教师教书育人地位等方面的内容,要重点修改《教师法》等法律,强化政府办好教育的职责。要制订教师教育制度、教师准入制度、校长任职资格及聘任等系统的行政规章,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教育的尊严、教师的权益和地位。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法制条件,才能推进教师专业化。

三、教师专业化标准和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

教师专业化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题和核心,这项改革如果成为了政府的大事,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关注,那么就会获得成功。由此可见,科学制订教师专业化标准,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教育制订分阶段实施的教师专业化目标意义十分重大。如果使之与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相配套,那么就能扩大推进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影响度,从而获得教育改革的成功。

按这一思路,教师专业化标准和目标的制订要作如下考虑。一是推进教师专业化法制条件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教育的自身应具备的条件。二是相应的体制条件,特别是政府对教师教育机构的管理及其认定制度以及对教育的人事和校长聘任、教育经费的使用归口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对教师专业成熟程度及专业的社会吸引力作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四是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分期目标,特别是注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目标的推进的监督措施的明确。只有考虑以上因素,教师专业化标准和目标才能发挥激励性、指导性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看,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在社会的法制条件、体制条件的创设,核心在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如果教师专业化标准和目标对这两者发挥了拉动作用,那么,新一轮继续教育改革就会成为教育改革史上的里程碑。作为教师专业化标准,对教师自身要作出更全面科学的要求。它应该对教师的专业成熟程度、教育的专业制度的成熟程度和教师的专业精神成熟度作出系统的规定。其中教师的专业成熟程度又要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成熟度、专业技能成熟度,对教师的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发展意识作出明显规定,要把理想中的教师形象通过专业化标准描绘出来,使教师职业成为真正受人尊重、具有社会吸引力的神圣职业。

四、教师教育理念、制度的确立要有利于推进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是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核心工作。正是基于这点,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是从改革教师教育制度、确定教师教育理念起步的,这也符合世界发达国家推行教师专业化的规律。现在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理念、教师教育制度改革,确实出现了“超现实”的偏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一)教师教育的理念尚未定型。主要表现在如何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什么叫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有两种认识模式。一种是“技能熟练模式”,它主张教师职业与其他专业职业一样,把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的成熟度,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受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完成是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由学科知识、原理和技术来保障的。这样教师进修教育就是组织有关教师职业的理论、原理、技术的基础培训。这是“现代主义”的教师教育观,它影响着直到现在的教师教育进修培养的内容和方式的确定。第二种认识模式是“实践反思模式”。它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涵盖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中的教师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含五方面的内容:①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虽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但却是鲜活的、功能灵活的知识。②案例性知识,是通过不断积累而传授的知识。③以实践性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④隐性知识。⑤拥有个性的“个体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和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与其他专业相比,教师专业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情境性,要求根据情境而做出灵活应变的决策。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模式认为教师教育就是教师的自我实践和积累。这两种观点,明显带有理论家在象牙塔中想象的痕迹,回到教育实践中看,这两种意识模式都失之偏颇。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心理和个性品质、专业制度和专业精神等方面。它的实现既要靠组织系统培训,又要靠教师的自我总结、自我提升。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看,确定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上世纪末,关于教师教育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包括《园丁工程》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于是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拆并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学院,各省市教育学院有的与师大或学院(师专)合并,有的与教研机构或其他高职院校合并;二是师范大学向非师范专业方向拓展,办综合性大学。绝大部分师大或学院合并教育学院之后,只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或系,负责面向社会招收各种(含教师)的短期培训班,教师培训仅占他们工作的极少部分。这种改革,令人十分担忧。

理论上说,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本身无多大问题。问题出在对教育机构改革“一刀切”和对教育的规律、教师的成长规律缺乏科学把握上。现在来分析一下这种改革现象,我们认为出现了如下结果:①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发展,虽有政策限制,但它的重点已不在师范而是在抓非师范学科建设,抓硕士、博士点的申报。绝大部分师大把师范与非师范办在同一个院系,完全成为了非驴非马的“综合体”。②由于中小学教师人多量大,各地师范大学、学院在人力、物力方面难于承担面对面的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出现了某些地方教师面对面培训基本停止、仅有一个空泛的教师网络学习平台的现象。③由于这轮改革出现了小学教师无处培养的断层,小学教师要专门的机构特殊培养。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后已销声匿迹,均已改成了高职院校,目前它所招的生源无论如何难于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④“一体化”应是就师范院校职能而言的,而不是指某个师范毕业生职前职后必须回同一所大学培养。现在某些学校却不这样理解,向毕业生发职后培训(继续教育)证。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参加教育工作,绝大多数是不可能“荣归母校”参加职后培训的。

(三)教师资格认定的“开放化”。2001年4月起,教育部发文启动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这一制度的启动,标志着教师专业化进入实质性操作。教师资格的认定面向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呈“开放”状态,这在近年来中师、师专停止招生,师范大学特别是省级师范大学大规模扩招,生源质量不十分理想的背景下无疑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中却是事与愿违,由于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和方式比较简单,一批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受到师范教育严格培养的毕业生拿到了教师资格证。而“211”大学毕业生特别是男生却并没有被吸引过来,这种准入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消极作用是很显然的。

(四)在职教师研修的“系列化”。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近年来盛行专业培训与教师教学实践——岗位教研结合的“校本研修”。这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好形式,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符合教育和教师成长规律,从长远看值得进一步提倡。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校本教研”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对外学习交流。②“校本教研”不能成为封闭教师、把教师禁锢在课堂的理由。校内教研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学校,它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师专业成熟的任务。③研修系列化重点不在开发“校本教材”。由于种种误导,加之追逐名利等原因,许多学校,特别是有一定实力的中学,把“校本教研”理解成开发所谓“校本教材”,这可以说是“不务正业”。姑且不说那些“校本教材”有无必要,水准如何,只就中学教师的职责和实际能力,都可以断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推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项社会性且具有全新的意义的改革性工程。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说它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奋进的过程,绝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在保持清醒头脑的前提下,从我国的社会、教育实际出发,科学决策,谨慎推进。我们不在乎推进的速度,而在乎推进的质量。如果这样,我们就能乐观地预测,以教师专业化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给我国教育带来明媚的春天!

标签:;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_教师专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