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梅仙(江苏省丹阳市妇幼保健院注射室 212300)
【摘要】通过对注射黄体酮的门诊病人的临床观察,积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从而降低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支持病人坚持治疗疗程,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黄体酮 肌肉注射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232-02黄体酮注射液是支持生育技术的一种常用药物,因其是油剂,注射困难,长期肌内注射后局部常引起红、肿、疼痛、药物外渗等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不仅与注射用药的剂量、性质、注射的速度、进针的深度、注射部位情况、全身情况等因素有关,还与肌内注射方法密切相关[1]。为解决以上问题,我科通过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2012 年9 至2013 年9 月门诊接受黄体酮肌肉注射的720 例病人进行临床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丹阳市妇幼保健院2012 年9 月至2013 年9 月的720 例门诊注射黄体酮的病人, 年龄分布在18 岁45 岁,平均年龄33 岁。观察对象意识清醒,双下肢活动正常,治疗方法每天注射1 次或者隔天注射1 次,注射天数为30—70 天,平均56 天,注射剂量为20m g -60mg;病人无糖尿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2、方法2.1 临床观察2.1.1 疼痛观察 采用国际常用的疼痛评法“马克盖尔法”作为疼痛程度评价标准。“马克盖尔法”把疼痛分为 6 个等级不痛、有疼痛感、轻微疼痛、疼痛、疼痛较剧、剧痛[2]。让病人以自己的疼痛经验,按以上6 个等级作出反应,记录每例病人每次注射后的疼痛级别。
2.1.2 硬结反应观察 每例病人从第二次注射开始测量并记录注射部位情况,包括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硬结等。局部红肿范围以直径2cm 为分界线进行评判,分别以直径>2cm 和直径<2cm 两种结果进行记录分析[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3 药液外渗观察 注射毕常规按压针眼1 分钟,移去棉签观察针眼处有无渗液、渗血以及渗液持续的时间,记录观察结果。
2.2 护理措施2.2.1 改良注射方法 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2-3c m,可以由下往上或由内向外。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又称Z 型注射法[4]。
2.2.2 掌握好肌注的原则:为保证药物注入肌层,根据患者的体型及注射量来选择针头,把握进针的深度;避免连续在同一处反复、多次注射;熟悉肌注操作技术,推药时速度缓慢而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增强无菌观念,防止肌肉注射时微粒污染。
2.2.3 改善注射部位血运:注射前轻轻拍打注射部位数下,使用局部肌肉放松的同时,促进局部血流加速。注射后2—3 h(因为注射后针眼需2—3 h 才能完全关闭)告知病人热敷注射部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药液消散吸收,防止硬结发生的可能[5]。
2.2.4 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主动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
3、结果720 例病人全部按疗程完成治疗,发生硬结直径>2cm 者18 例,注射后发生顽固性药物外渗者无,外渗时间>3 分钟者12 例,病人注射后疼痛评估达4 级以上者32 例,未发生注射后感染及其他相关并发症。
4、讨论4.1 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危害不仅在于给病人带来痛苦,还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用药疗程的长短以及用药的效果。因此,在临床上采取早期的护理干预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治疗顺利进行,达到真正需要的疗程是非常重要的。
4.2 改良注射方法的护理干预对降低药液外渗以及注射部位发生硬结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而娴熟的注射技术,良好的沟通技巧则对减轻病人的疼痛反应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1] 李小寒. 等主编. 基础护理学. 第4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56-260.[2] 李燕. 评估疼痛的最佳方法[ J ] . 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1998,1(3):126.[3] 罗丽娟、周晓燕、张颖等,黄体酮不同注射方法在 IVF—ET 黄体支持期局部不良反应比较.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年第 8 卷第 4 期( 下半月版).[4] 宋艳丽、王明丽等,初探肌内注射方法的改良,临床与医疗.2010.第19 期(822).[5] 罗丽娟 王春燕 穆艳丽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肌注黄体酮硬结预防效果的临床观察. 理塞践与班充2008 年第 5 卷第3 期上半月版.
论文作者:魏梅仙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8
标签:黄体酮论文; 病人论文; 疼痛论文; 硬结论文; 部位论文; 局部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