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经典)邮编 650000)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一、正视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自信的心灵
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外人夸赞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般都是以否定的、腼腆的形式作出回应,即所谓的“做人要谦虚一点”,而且作为家长私底下也很少夸奖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心目中不论自己做什么事,做到别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然而仍然得不到家长的口头认可,孩子心中就有不可避免的自卑。其实孩子是很在乎家长对自己的语言评价,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的评价,显出家长是多么的关注自己的点滴,是幸福的。在相对自信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性格不会显得那么胆小、懦弱和自卑。
二、不做“完美孩子”的家长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有一部分孩子,在家长眼中永远是那么完美、懂事、大方,不会犯错。当别人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家长表现出一副不可思议的面容和以及相信孩子肯定不会做这样的事,甚至觉得你诬陷他孩子的态度。他的孩子是最好的,他的孩子永远都不可能犯错,因为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相当有自信。
孩子到底是“虎”还是“猫”?家长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某方面太过于苛刻,这样不允许,那样不可以,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变成“两面派”,在家长面前孩子表现出的是“猫”------乖巧、懂事不会主动招惹人,即便别的小朋友先动手动嘴了,他的孩子也不会还击反而去包容的别人的善良性格。脱离家长视线范围外,孩子在校的表现却是“虎”-------撒谎不脸红、主动招惹是非、闲言杂语、出口成脏、易爆易怒的性格,因为他把平常所憋屈的情绪都释放出来。实例1:他捡着别人的文具用品不还,被同学发现后,他总是哭得非常伤心很委屈地说“我妈妈给我买的”“XX同学送给我的”“我在我家门口捡的,正想来学校问问是谁的?好心的我准备还给他”“XX同学想要我的笔,就故意说这笔是他的,他诬赖我,我没有拿过他的东西,这真的确实是我自己的”……恼羞成怒后的他就动手反击,跟家长联系后,家长相信孩子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他的孩子是好孩子,不会撒谎,不会骗人,肯定是别人误会他的孩子,老师说的这些情况也都是骗家长的,都是假话。其他科任老师反应这孩子作业未交,孩子回答要么在家,要么在晚托班,要么在某个亲戚家,反正就是不在书包,又或课堂纪律太糟糕,大部分都是因为他的孩子,科任老师不得不停下课来处理,课后与家长反应情况,家长的反馈也是大同小异,说孩子每天回家反应每个老师他都喜欢,每个小朋友都来和他做朋友,他很受欢迎,经常助人为乐,他的孩子那么喜欢学习怎么可能捣乱课堂纪律呢?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从来没有不认真的情况。
孩子在校的情况一个巴掌拍不响,而且又是男孩子,调皮捣蛋小打小闹也属正常,这是男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阶段,但是他跟其他孩子发生矛盾,大打出手伤了别的孩子,他见了自己家长立马“蔫儿”了,躲在家长背后做出一副大家同学都在伤害他,泪如雨下很无辜很可怜的样子,孩子在与家长描述事件过程时,省去了自己“虎”别人的行为,全都是别人“虎”他的行为,他自己在事件中什么都没做错。老师和这个孩子无冤无仇,难道会坑害孩子吗?故意反应不真实的情况给家长,从而获得家长的不信任?教书育人这碗饭,是良心饭!老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因你的孩子表现好而高兴,孩子表现不好而忧愁、苦恼,想办法帮助孩子的一个外人!可在案例中的家长完全不相信老师口中的孩子在校的表现是出自于他的孩子,并且父母双方均不相信,一度认为是老师骗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老师没有放弃他的孩子,仍然悉心教诲,甚至更加用心的对待他的孩子,希望用爱扭转孩子的性格。
世界上确实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不仅要欣赏孩子的闪光点,更要重视孩子的缺点。改正一个缺点,其实也就等于多了一个优点,正因为他父母自主的塑造了一个完美孩子形象,孩子在学校犯错误后只能选择用谎言或者恼羞成怒动手反击来弥盖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能够继续在父母面前维持一副好孩子的面孔,实际上这个孩子需要“示弱”,他是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一个会犯错误的人,孩子是一个矛盾之人,他既渴望父母接受他的缺点,又担心在父母面前破坏了自己的完美形象而导致父母不喜欢他。在这样的严肃、紧张氛围外,他需要发泄心中的不满,需要放松自己,像其他孩子一样做真实的自己,可是又不懂得如何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就会产生矛盾,甚至从口头冲突上升至行为冲突,所以在学校的他,没有受父母管教的他,摆脱束缚的他,就是真实的他,没有戴面具的他。他的家庭第一需要改变的是他的家长!只有家长的观念改变,孩子的成长才会有希望,其他这样的家长早日醒来,毕竟孩子的延续教育还得靠家长!这是一辈子的教育!
三、家人爱子,爱之有道,不做温室里的护苗工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对孩子的爱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私的、伟大的,含着怕化了,拿出来怕掉了……但是过度的宠爱会变得自私自利,让孩子失去成长的能力。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固然是好事,过于注重物质的陪伴,忽视心灵和精神的陪伴,也是事倍功半。
实例2:在学校不论这个孩子学习、行为或者品德方面哪里有问题,只要找到家长,开篇话就是:老师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我前几天出差了,老师我忘记了XX事,都是因为我,以后我会注意……家长一味的包揽全局,承担全部责任,甚至有时还为孩子未完成某件事而找理由包庇孩子。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的道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孩子认知世界里他的母亲永远为他的行为买单,他自己无忧无虑,反正一切都是他母亲的错,跟他没有一丁点的关系。为人父母,肯定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但仅仅只需要“钱”是远远不够的,穿得好,用得好,这都是虚空的,是次要的,因为孩子每天都“空空的”来学校学知识,但并没有“饱饱的”回去,宠爱孩子要有度,要正确引导孩子,向父母学习,在工作中不论碰到什么困难,都是自己解决,在从解决不了到解决了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还有更多实践经验,是别人无法取走的,就好比从不会做题,经过思考,不断尝试,终于解惑,这种开心喜悦是他人无法理解的,也是他人无法给予的,这就是成长。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这是家长一生都在学习探索的一门学科!家庭环境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地方,家人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今后影响孩子性格成长的不可避免因素,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不完全成熟,孩子的思想飘忽不定,作为家长应要正向、积极地引导孩子,帮助他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行为品德。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盲目的惩罚,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家长自身引导有误,如若是就要及时纠正,用率先垂范的榜样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从而形成良好的引导倾向。
教育这条路上,家长和老师是一条路上的人,有着共同的目标:教育孩子,所以同路人一定要同心!家庭教育是基础、基础夯实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春天,同时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学习“四君子”的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优秀的人。(4383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论文作者:束亚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都是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人论文; 父母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