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的兴起_心理学论文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_心理学论文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2)01-0008-04

文化心理学作为通过文化来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必须求助于民族心理学,通过对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产物的分析,可以从中推演出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冯特的民族心理学由于其浓厚的文化色彩,以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华生认为,冯特的Volker Psychologie不应该译成Folk Psychology即民族心理学,而应译成Culture psychology即文化心理学[1]。冯特心理学的这种文化学传统在时代的实证科学的洪流中并未得到光大。随着西方主流的科学心理学的滥觞,一方面心理学中文化的声音日渐衰微,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西方)种族中心主义,这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不满,文化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1982年,卡克(Kakar)首先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一词,他对其下的定义言简意赅: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2]。1986年和1987年,在芝加哥分别召开了文化与人的发展专题研讨会和文化情境下的儿童专题研讨会,斯汀格勒(Stigler)等根据这两次研讨会的成果编辑出版了《文化心理学:比较人类发展论文集》(1990),“文化心理学”开始以它自己公开的名字作为一个现代新学科而出现。在这本书中,斯汀格勒等人指出,文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中暗含着这样一点,即“全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是不能被预先假设的[3]。因而新的“文化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模式在对待文化问题上的方法是不同的。本文试图分析文化心理学兴起的背景,并初步阐明文化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1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背景

1.1 主流心理学的困境及其在文化问题上的退让

作为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以精确、客观来确立自己的科学形象,这给主流心理学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超越和遗弃文化的倾向。在科学心理学看来,心理学应象自然科学一样,在一个超越时间、地点、历史与文化的框架内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机制和普遍规律。这样,人的文化历史存在和人的心理的文化历史属性在心理学中被有意遗弃了。“心理学正是靠排斥或跨越文化历史来保证自己研究的合理性和普遍的运用性。”[4]

二是导致(西方)文化沙文主义和(西方)种族中心主义。主流的科学心理学根源于西方的文化,其理论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出的结论亦要受西方文化的制约。因此,其结论也只能在西方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有效。当这些理论和结论被披上“科学”的外衣而被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时,必然会导致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和以西方种族(主要是白种人)为中心来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从而把对西方文化圈中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当作一般规律来推广,用以解释其它文化圈中的心理现象,其结果必然是不可靠的。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主流心理学家日益意识到心理学中的“文化沙漠”和种族中心主义造成的研究上的困境,而在文化问题上出现了退让,其明显表现就是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和科学心理学一样,跨文化心理学也预先假设了一个全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它通过研究和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中的被试,以检验现有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普遍性,其根本目的是验证全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的存在,从而建立普遍适用的心理学。然而,目前大部分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都是以西方心理学为基调,用西方人的标准和方法来衡量其它文化中人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特性,那么,通过此类研究所得出的普遍适用的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就只能是西方文化所支配的心理学。显然,跨文化心理学虽然引入了文化变量,但并未真正消除(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可见,主流心理学在文化问题上的退让是有限度的,它仍然坚守“共有的心理机制”的假设,并且将其研究局限在科学心理学的范围内,其研究方法、术语和理论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为文化心理学的产生留下了空间。文化心理学正是在吸收跨文化心理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摆脱西方科学心理学理论、方法框架的束缚,建立起多元文化的心理学体系。

1.2 非主流心理学的文化学传统

与主流心理学排斥文化不同,属于非主流心理学的心理人类学和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等,以接纳、考察文化为特征,表现出较浓厚的文化学倾向。

心理人类学是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心理人类学的主题。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前期研究中,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个体的人格根源于生物本能,文化不过是生物本能寻求满足的副产品。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波亚士(F.Boas)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对比研究,认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5]。他由此明确提出了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作用。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以及由文化人类学提供的人和文化关系的第一手材料,动摇了正统的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共同推动下,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应运而生。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重视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并且在心理治疗中引入了文化变量,但这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正统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而过分重视童年早期的经验,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大多囿于家庭环境或单纯的人际关系而非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0世纪60年代在文化人类学内部兴起的符号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均从个体内部来考察文化,强调个体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人类学的这种向文化主体倾斜的研究倾向也体现在了心理人类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重心开始从探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转向文化与自我的关系,并将触角延伸到心理学研究的广大领域,开始对文化与心理过程(知觉、学习、智力发展等)的关系、维护或改变文化对社会过程中人格的作用、心理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变迁与心理活动、行为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6]。心理人类学的研究,为文化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心理人类学的许多成果和结论以及与心理人类学密切相关的符号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的研究进展,在文化心理学中都得到了体现和发展。

2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2.1 文化心理学的三个系统

兰西·马奇(Nancy Much)认为,文化心理学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分析系统[7]:第一个系统是人,有着独特的生物学上的组织和特殊的历史经历的人;第二个系统是社会,更精确地说,是一定社会和文化中的局部的社会结构(如家庭或其它组织);第三个系统是符号意义上的文化。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组织化的和动态的复合体。

人、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三个系统互相渗透,彼此相互生成。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符号系统;个人身份部分地由他在一个或多个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所构成;个人的意义和目标从可获得的文化符号的指令表中形成,同时,文化符号系统则依靠人和社会结构来体现。比如,家庭有一系列固定的角色和位置,有一个文化价值体系来明确不同地位的家庭成员的想法和适当的关系、角色、义务和期待,并使之具体化。而社会结构的规定范围则反映了一个文化或亚文化的符号化了的价值。例如,男性和女性、年轻人与老年人、血缘的和姻缘的关系等的不同点(或相似点)都是文化价值的体现,这种文化价值被隐藏在了家庭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文化心理学正是通过这三个系统来分析、研究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及其心理的特点,探讨文化对人的心理生成和意义生成以及心理与文化、社会的交互作用,而不以寻找所谓共有的心理机制或普遍规律为目标。

2.2 文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2.1 解释学方法

在文化心理学看来,人建构了社会文化的世界,人也正是在社会文化的世界中建构了自己特定的心理行为的方式。而且,文化本身是一种符号的体系,那么,人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意义解读的关系。也正是文化的这种符号化特点,使人与文化传统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使人对文化传统的意义解读成为可能;同时,人又可以反过来通过理解文化传统来解读人及其心理。因此,文化心理学更多地从解释学的观点切入,通过解释学来建立文化心理学的知识[8]。

2.2.2 民族志方法

这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的、情境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9]。它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民族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整体民族志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将一个文化群体(如部落、城镇、社会机构、种族)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中那些对于理解该文化十分重要的部分(如社会结构、经济、家庭等)进行重点的考察;二是交流民族志方法,这种方法着重研究一个文化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模式,考察微观层面的互动方式与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定文化场景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方式,来了解特定文化群体中重要的社会交往规则、文化解释模式及其对人与他的心理的影响。

此外,认知人类学(又称新民族志)方法,参与型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人物传记法、收集实物法也被运用到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

2.3 文化心理学与本土的心理学传统的关系

文化心理学十分重视本土文化中独特的心理学传统。自从有了人类和有了人类意识,人就有了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直观理解和解释,它作为心理文化而积淀下来和传承下去,不同的种族和文化都会有其对心理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即拥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学传统。社会个体可以通过日常的交往活动和特定的精神修养来掌握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个体自我可以依此来理解、解释和构筑自己的心理生活。

可见,文化心理学可以通过探讨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来了解和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心理生活,包括他们怎样获取内心的快乐与幸福,怎样处理人际恩怨和形成满意的人际关系,怎样把握自己的未来和命运等。文化心理学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达于对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的尊重,从而避免用西方文化的单一价值尺度来评判其它文化中的人及其心理。显然,这有利于文化心理学克服以往心理学包括跨文化心理学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

3 简评

文化心理学正处于兴起和蓬勃发展阶段,对它作全面评价尚为时过早。但作为对主流的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反正,文化心理学弥补了主流心理学对人的文化存在的忽视的缺陷。它放弃了(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共有的心理机制”的假设,以一套有别于主流心理学的方法打通了一条从文化角度探索人及其心理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探索更接近人的真实心理,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正方兴未艾,其研究也从沿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法框架发展到力图摆脱西方心理学的束缚,尝试建立符合本土文化特点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这种趋势是否会与文化心理学发展呈合流之势?我们将拭目以待。

标签:;  ;  ;  ;  ;  ;  ;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