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_爱国主义论文

论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_爱国主义论文

论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中华民族论文,地位论文,核心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存关系的情感诉求、道德规范、法律义务和政治原则。在对内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对外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爱国主义处于其它民族精神所不能及的特殊地位,具有其它民族精神所不具备的独特属性,发挥着其它民族精神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命题并非不证自明。只有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重维度予以厘清,才能把握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理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本质上的一致性,消除“爱国主义历史虚无论”“爱国主义超阶级论”“爱国主义过时论”等认识误区,增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精神认同,形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

      一、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必然

      民族精神的历史是一个以传统精神的延续和时代精神的融合为主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变的东西,即爱国主义。有的人认为,爱国主义是19世纪中期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之后才产生的,古代的国家属于君主而非国民,所谓的爱国实质上是忠君。如茅于轼就在新浪微博称“以前的标准是拿皇帝的立场为准。爱国实际上鼓吹的是爱君皇,不是爱百姓”。这是一种否定爱国主义历史的虚无论,是唯物史观缺乏的表现。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模式下,君王是国家主权的人格化象征,忠君与爱国往往融为一体,虽然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他们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容置疑,不能因统治者、政权和疆域的历史性改变而否定国家的存在,进而否定爱国主义的存在。

      1.爱国主义贯穿中华民族精神历史的始终

      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时间长河中逐步演变而成的民族实体。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许多孤立分散的民族单位形成相互融合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创造出唯一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民族文化文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②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前,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形态,包括人们对原乡土地的眷恋感、对氏族部落共同体的归属感、对其他氏族部落成员的依赖感,以及爱护和守卫本氏族、本部落并愿意为其奉献一切的意识和观念。如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饱含忧患意识和济民志向,“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纷纷著书立说、游说诸侯,为自己的国家奔走呼号、献计献策。孔子教导弟子们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意指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生养我们的国家,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形象地刻画出孔子情牵故土家乡、心系祖国安危的朴素爱国主义思想。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爱国主义成为承接千年传统、贯穿历朝历代的价值追求和思想主题。每个历史时期都不乏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家国天下为重的光辉史诗,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涌现诸多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体利益甚至是个人生命的民族英雄。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艰苦奋斗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③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吸纳了许多不同气质的文化元素,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其中留有深刻印记,儒、墨、道、法、佛等各种思想也加速和推动了文化整合的进程。风格各异、价值多元甚至观点相悖的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积淀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离不开爱国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不是某一个或几个较小民族单位的精神,也不是多种民族精神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共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新的精神体系。爱国主义使各个民族成员逐步认识和理解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权国家,将人们对较小民族单位的情感和认同提升到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情感和认同,将各民族对区域土地的自发责任扩展为对国家领土的自觉意识,培养全体中华民族成员高度一致的使命感以及忠于民族国家利益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爱国主义以民族国家的整体发展为价值标准,吸收有益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整体性发展的优秀文化,淘汰阻碍中华民族和中国整体性发展的文化观念,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而持久的选择和生成机制,使中华民族精神从产生开始就具有极大包容性,与异质文化精神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绵延不衰。有了爱国主义的整合,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经历无数动荡和分裂,中华民族文化多次遭受打击和破坏,但最终都能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指引下重整旗鼓继续向前发展。

      3.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强大动力

      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正如毛泽东所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④随着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的变化,爱国主义呈现更加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向前迈进的不竭动力。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爱国主义主要是同改革弊政、治国安邦、反对分裂、反抗民族压迫相联系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革旧布新的勇敢精神,胸怀天下的仁爱精神,维护统一的团结精神,抗击外敌的牺牲精神。近代以来,爱国主义集中展现为反抗帝国主义的蹂躏,保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中华民族精神则相应地升华出救亡图存、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生长出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所展现出来的为家国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准则,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

      二、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是其自身特点的价值彰显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由爱国主义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共同构成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精神体系。爱国主义具有其他民族精神所不具备的属性和特点,正是这些独特的自身性质决定了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爱国主义的社会调控范围广

      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着民族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代表着民族成员所认可和遵循的传统、观念、意识,在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引导民族成员思想、规范民族成员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调控功能。大部分民族精神的社会调控范围集中于思想道德领域,侧重对民族成员非硬性的道德要求,强调由个人自律和内心修为产生的约束力。而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思想道德领域的准则和规范,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和政治原则,更多地带有他律性和强制性,具有道德、法律、政治的三重属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⑤《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章“党员”中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不断宣扬“爱国不等于爱党爱政府”,进而演化出“爱政府也不一定意味着爱国,不爱政府未必意味着不爱国”⑥等诸多伪命题,刻意制造爱国与爱党爱政府的区别、矛盾和对立,意欲抛出“不爱党才是爱国爱政府”的错误逻辑。“党不等于国家,所以爱国不等于爱党。把这个常识当成旗帜来挥舞,为的是搅乱公众的视线,制造最终背离常识的引申。”⑦爱国和爱党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上现代化之路,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繁荣发展的新中国。在当代中国,爱党与爱国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战争年代宁死不屈、英勇献身的精神,还是和平年代鞠躬尽瘁、敬业奉献的精神,都可以在某种时空情境中成为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其承载主体不仅是一个爱国守法的好公民,也是一个崇德向善的道德楷模,更是一个坚持政治信仰的民族英雄,实现法律、道德、政治三大领域的有机统一,多方面引领社会风尚。但如果不涉及民族国家利益问题,不以爱国为目标指向,民族精神就只是国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高层次道德,既不会触碰作为底线的法律义务,也不会上升到政治原则的高度。一旦脱离爱国主义这一特定前提,民族精神的社会调控功能则主要表现在民族成员之间的日常事务处理中,如给人民群众树立道德榜样、确立道德目标,引导并促进人们朝着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努力前行。爱国主义独特的三重属性将内在的自觉和外在的强制相结合,感召力与约束力相呼应,使其既有道德的教育引导和自我修养,也有法律和政治上的规范和约束,在内容上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互促进,构成从低到高的完整规则系统,调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监督并确保民族成员恪守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

      2.爱国主义内涵的可延伸性大

      爱国主义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既包括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如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包括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即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国主义形成了一条鲜活而清晰的价值主线,涵养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推动中华民族绵延千年。“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培育出富有时代气息、引领进步潮流的精神品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概括: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以此为例分析爱国主义的内涵如何扩展和渗透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需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保持社会有序发展、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前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正是爱国主义在这一维度上的内容延伸,体现了处理中华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的价值标准。第二,爱国主义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存在发展创造一种开放、平等、稳定的外部环境。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在这一维度上的内容延伸,体现的是处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价值规范。第三,爱国主义要求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征服自然、改变世界、创造未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在这一维度上的内容延伸,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类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价值导向。中华民族精神是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建立起来的庞大体系,无论中华民族精神以何种方式呈现,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内涵、不同维度上的延伸。

      3.爱国主义的价值引导力强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它不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看不见又摸不着,如厚德务实、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它通过大量直观而生动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事例表现出来,无处不在又无所不有。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被赋予国家、民族、地域、家族、群体乃至某个人、某件事等不同目标指向,在不同情境中服务于宏观而宽泛的对象,展现某一方面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相比之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对象非常明确,即“国”。爱国主义的“国”既指祖国,也指国家。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祖籍所在的地方;国家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机构。“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和政治实体。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在地理、文化和政治方面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代表不同的含义。当前,爱国主义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一些人离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空洞抽象地谈论爱国,忽略了国家的根本属性,甚至声称爱这个国家不等于一定要爱这个国家现行的制度和法律。邓小平曾经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现。社会主义的作用和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国实现了深度融合,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当代语境下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主义的印记,爱国主义也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超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地理、文化和政治的集合体,“国”承载着全体民族成员的向往与追求,涉及各个阶层的社会生产关系,汇聚各个群体的基本利益诉求。对“国”的情感抒发和行为表达,是一种具有明确实体对象又极其有说服力的公共意识,容易引起民族成员的关注与共鸣,迅速在社会中形成价值共识和强大合力。爱国主义精神因而拥有了其他中华民族精神所无法企及的感染力、凝聚力、动员力,激励全体民族成员共同团结奋斗,并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孕育出与传统相呼应、与时代相契合的多种表现形式,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三、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强调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是对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把握,更是中华民族抵御风险、前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路。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展现,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在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正式提出“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执政理念,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⑩。2015年,党中央权威定义并详细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明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任重道远的中国梦征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追梦、圆梦,关乎民族士气,关乎事业成败。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艰难曲折,越发需要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坚定发展信心。为此,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1)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高举爱国主义这面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精神是唤起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节点,只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夯实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他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梦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同心共筑中国梦,形成实现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2.爱国主义是协调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

      当前,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是难啃的硬骨头和不易跨越的险滩。主张全面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错误思潮,无视贫富差距加大、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家干预,企图用“市场原教旨主义”干扰并误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种类众多、人口数量巨大的国家,因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复杂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分化对立,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但是,无论社会阶层或群体结构如何复杂,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是各个阶层或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共同需求。“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2)明确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以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为最高价值,用共同奋斗目标、共同历史命运和共同文化传承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发展共识、法治共识、反腐败共识和价值观共识,能够促使中华民族成员在利益竞争中诉诸理性,在利益冲突中保持宽容,有效化解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风险,逐步缓解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每一位中华民族成员的命运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精神修为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紧密相连,才能使个体的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真正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3.爱国主义是全球化背景下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有力武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渗透不断加剧,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诸如“国界的消失”“人权高于主权”“爱国主义过时论”“主权有限论”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和绝对伦理甚嚣尘上,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开始蔓延,比如茅于轼曾在新浪博客发文称“我们要把颠倒了的主权高于人权的观念恢复正常,让人权高于主权”,并在微博上抛出“爱国真有那么重要吗”的疑问。传统的主权观、安全观和利益观面临巨大风险,中国不得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扩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的背景下,一部分人放弃了原本秉持的道德理念,中华民族精神受到极大冲击。如在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起的网络争论中,一些人肆意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抹黑中国和中华民族,刻意美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和国家制度,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必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13)习近平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4)虽然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还不具备,国家既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国际活动中的独立主体,肩负和履行着大量的社会职能。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协调,仍然有赖于代表各个民族的国家组织来完成。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同一民族内部秩序的维持,也是由国家机器来化解和解决的。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巩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抵御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利己主义、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自由主义、以挥霍享受为特征的西方消费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总之,无论是历史、理论还是现实维度,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只有深刻理解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性,才能消除部分人头脑中存在的中华民族与社会主义中国各自独立、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可以分离的认识误区,纠正否定社会主义中国甚至否定中华民族的错误观念,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感。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27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81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0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⑥张千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领导者》2009年第4期。

      ⑦《必须抵制把爱国、爱党对立起来》,《环球时报》2014年9月3日。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2页。

      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4页。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35页。

      (1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1页。

      (1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4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65页。

标签:;  ;  ;  ;  ;  ;  ;  ;  ;  ;  ;  ;  ;  

论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