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经济与工业园区的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集群论文,工业园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集群经济和企业集群的理论已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而作为这种理论的实践——工业园区,也成为各地促进发展经济一项重大举措而成为一个热点。那么,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有什么样的关联机理?本文试图对此怍些简要分析。
一、什么是集群经济
1.聚集经济理论
聚集经济原理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历史上,德国经济学家,区域经济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最早提出要加强对经济凝集作用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他对聚集经济下的定义是: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
根据韦伯的理论,聚集分为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单纯是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聚集,高级聚集主要就是扩充大规模经营的利益,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利益,揭示了聚集经济的一个重要性质,那就是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但多样化与专业化是同时发展的,厂商或企业空间的影响和利益,还可以通过企业活动或产业多样化的方式来实观,经济学界常用“范围经济”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化现象。由于多样化和竞争加剧等原因,企业为减少交易费用而聚集起来,以获得范围经济。由此可见,聚集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与专业化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利益和与多样化相联系的范围经济利益。确切地讲,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摸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2.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作为介于市场和科层制组织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的企业集群,企业集群有助于中小企业克服市场的交易分散性和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可以避免垂直一体化的科层组织的低效率。企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或其他实体。
对企业集群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其中的技术创新行为与集群经济组织对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性,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较为详尽地闸述了产业区(是一种具有浓厚社区背景的企业集群)的优势,其中一条就是能够促进区内企业的协同创新,因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以及制造方面和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波特从技术创新维度探讨了集群经济的竞争优势,认为集群经济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了创新:(1)由于对客户和其他相关实体进行近距离观察和面对面沟通,集群中的企业拥有认识创新机会的良好“窗口”;(2)集群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吸收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参与创新过程,从而获得快速创新所需要的资源;(3)便于和其他组织协调,集群中的企业可以进行低成本的创新试验;(4)集群经济中的竞争压力和持续比较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应该说,与马歇尔相比,波特的解释更符合现代技术创新的特征,其中不仅包含了无意识的知识外部性,也考虑了有意识的创新协调和合作,同时强调了竞争的作用。此外,巴帕蒂斯塔和斯旺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聚集过程的内在动力、技术运动的机制、现代创新活动的特征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四个方面分析了集群与创新之间的正反馈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支持了“集群中企业创新更多”的结论。
以上这些研究,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但是,它们倾向于视集群经济为一种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平台,而没有在整体上将集群经济当作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来考虑。如果以后一种视角来审视,那么仅关注集群企业具有个体特征的自发性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考察创新的有序集成,即集群经济成员的技术创新活动及成果互相协调以满足集群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对创新的需求。
3.集群经济或企业集群的作用
国内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内部的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上,基于企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同样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集群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第一,资源集聚效应。企业集群吸引子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了专业化信息,形成了专业化市场。企业集群所形成的这种资源集聚效应为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第二,分工与协作效应。企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水,刨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同时,在企业集群内部,企业间通过集体学习和“干中学”,促进了企业创新。第三,区域集聚效应。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企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第四,资源共享效应。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企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前提是集群内企业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形成有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这正是工业园区发展中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
二、什么是工业园
以企业集群的机理来组建工业园区,形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等原因缓慢形成的;克罗地亚造船业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于大企业拆分。在我国,广东的东莞电脑企业集群是依托外资形成的典型;浙江的企业集群则源于内生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基于企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工业园区的发展就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企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工业园区可以是围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而形成的共生圈,也可以是中小企业“抱团成堆”。在功能类型上,工业园区可以是以销售或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帽业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中小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企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模式选择,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
1.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工业国区。波特认为,企业集群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马歇尔在研究英国原生态工业区时发观,市场的自发力量可以促成企业集群,即消费者对消费晶和劳务的需求通过市场刺激了生产的集聚。浙江“块状经济”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市场的发展。在浙江,专业化生产集群与贸易集群相得益彰。例如,绍兴有纺织企业集群和绍兴纺织商品城,嵊州有领带企业集群和领带商品城,义乌有各类小商品生产企业集群和小商品城。生产集群和贸易集群(或专业化市场)的并联耦合与联动发展是企业集群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可选模式。
2.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又一可选模式。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似的企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新竹工业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的渠道、技术创新激励措施也与美国硅谷不同。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其它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
3.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企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国区。按照波特的观点,企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企业集群可能的区域,要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之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企业集群之上。
4.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如波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浙江的企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工业园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探索性组织模式,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工业园区的发展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工业园区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中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然而,有关工业园区产业组织形式与产业竞争力以及它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我国学者尚未有成熟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与乡镇企业的升级以及城市化战略具有一体性,工业园区的发展旨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因此,要避免将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小城市或者行政区。其次,在各国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特别的意义,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发展的趋势,但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新的问题。再次,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尚未成熟,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或者向旧体制复归都将制约工业园区的发展。制度创新要列入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的重要议程。另外,如何克服园区企业”过度竞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竞争与合作可以导致高生产率,但是,知识溢出与竞争规模存在一个最优关系。规模过大,产品雷同,没有创新活力的低水平竞争将危及园区的生命力。浙江永康保温杯就是“过度竞争”的典型案例。最后,随着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富有效率的企业集群也可能走向低效率或者衰亡,园区发展方向和策略的适时调整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企业集群与工业团区发展的关联机理
工业园区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从培育区域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角度出发,构建地区环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如何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有序的、自组织的耗散结构,以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地理集中的规律和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机理。
1.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事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
但是,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技术或企业规模决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组织形式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企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及其机制对于工业园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企业集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上,人们更多地考虑的是自然资源、区位因素等,而对产业协同与关联的聚集效应考虑得很少,企业集群为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企业集群是指具有明显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专业化企业集群。事实上,中小企业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就是集群和共生。共生就是中小企业为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以求生存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共生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集群。在工业园区内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优势。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的成功实践都佐证了此结论。
3.工业园区要突出特色。基于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关联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工业园区发展应定位于建设具有集聚效应的特色工业园区,或者说专业化工业园区。由于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鲜明,园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从而能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起彼此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非正式联盟。同时,关联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又推动着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创新,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自强化机制”。在这一特色工业园区内,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关联企业相互接近而享受集聚经济效应的辐射。应该指出,特色工业园区的形成是建立在“根植性”的地方文化和制度之上的,因而其特色是难以简单模仿的。
一言以蔽之,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就是培育和发展富有效率的专业化企业集群。这样的工业园区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①市场竞争优势。在园区内,中小企业“扎堆抱团”,使企业在外部经济、集体效率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作用下,可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②区域品牌共享优势。基于人文历史或者专业化市场等因素而形成的区域品牌是园区内企业可以共享的无形资源。③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信息搜寻成本低和经济变量的集聚构成了园区特有的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④要素集聚优势。工业园区可促进“低、散、小”乡镇企业的集约化进程,形成专业信息。专业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聚集。⑤“弹性专精”优势。在工业园区内,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灵敏,能够迅速将市场需求信息或者新技术转化成产品或服务并推向市场,具有“弹性专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