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及其影响_军事论文

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及其影响_军事论文

论美国的全球新战略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变化,美国政府调整了全球战略。克林顿在其连任就职演说中强调,二十世纪已经是美国的世纪,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不可缺少的国家;在国情咨文中,他重申美国应当为“二十一世纪成为美国世纪”作准备,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因此,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目标没有实质性变化,所不同的是克林顿政府的新战略更着眼于二十一世纪,因而其追求与维护世界霸权的新措施更有深远的影响。从克林顿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美国的全球新战略可以归纳为:美国为了确保本世纪末直至二十一世纪“世界领导地位”,力图巩固联盟关系,以经济安全为核心,凭借军事实力作后盾,推行意识形态的“民主化”,谋求在它主导下的大国协调,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一、调整联盟战略及其影响

美国在冷战期间以联盟战略作为保持在盟国中的领导地位和与前苏联争夺霸权的重要手段。冷战后美国调整了联盟战略,在维持原有体系的前提下,扩大了联盟职能。在欧洲,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坚持匈牙利、捷克、波兰三国于1999年加入北约,积极推进北约东扩;北约的职能也由保护盟国免遭侵略扩大到对付北约之外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把“维护和平”作为新使命。在亚洲,美国继续维持美日、美韩等条约,将美日联盟关系作为其亚太安全战略的基石。美日“新防卫合作指针”确认,在日本周边发生战事时,日本将向美军提供民用机场、港湾以及物资运输补给等支持;扩大了自卫队的活动范围。美国调整联盟战略的原因:第一,作为联盟盟主,美国企图借联盟体系谋求世界霸权。美国积极推进北约东扩,是为了将中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削弱俄国以防对美构成战略挑战;压制欧洲盟国“欧洲化”倾向,维持北约在欧洲事务中的决定作用。美国为了掌握亚太地区主导权,牵制中国,控制日本,必须依靠并加强美日同盟。第二,美国认为,冷战后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地区性冲突,为此必须赋予联盟新使命。美国扩大北约职能,承担维和使命,以制止波黑局势蔓延巴尔干和欧洲其他地区;推进北约东扩旨在填补“力量真空”,防止东欧“民主改革”失败危及美国利益。美国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是为了防止东北亚不测事件,以及所谓“应付台湾海峡危机”。第三,冷战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抬头,要求政府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迫使美国政府收敛了对外干预,扩大盟国责任和义务。去年11月美众议院否定了总统自由贸易谈判的快速审批权,因而克林顿在渥太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不得不要求日本在亚洲经济方面起更大作用。

美国调整联盟战略,试图在继续保持其盟主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对盟国“下放自主权”,同时要求盟国承担更多的义务,扩大联盟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为美国称霸世界服务,这固然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冷战结束外在威胁消失以及自身实力的增强,各盟国趁机增强了离心力,要求摆脱美国控制。欧盟在政治、外交上协调立场,“用一个声音说话”;在经济上推行一体化;并不顾美国的警告组成欧洲军团。日本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对美国发出“说不”的呼声,并借美日安保体制改革增强了自主性。因此,美国调整联盟战略困难重重。可以预见,今后美国与盟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自主与反自主斗争将更加尖锐化。

二、经济外交战略及其影响

为了迎接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重振美国经济,克林顿以商业利益为美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的中心,推行经济外交。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把扩大出口作为美国经济政策支柱。 美国政府推出了《国家出口战略报告》,取消冷战时期技术出口的部分限制,并由政府首脑亲自出访为美国企业出口提供帮助;提出“新兴大市场战略”,大力开拓中国、印度、巴西等十个新兴大市场的出口。(2 )以贸易制裁相威胁等手段,与欧、日展开经济竞争。美国限制欧盟钢铁出口数量并课以重税;要求欧盟减少农产品的出口,并在高技术准入等方面与欧盟争夺。压迫日本就汽车、电子等行业竞争进行谈判,减少对美贸易顺差;限制中印对美纺织品出口等。(3)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合作。 美国主持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提出了减少贸易、投资壁垒的一揽子谈判建议;促成茂物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于2020年之前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在渥太华会议上敦促各国降低关税,在市场、贸易和投资方面进一步开放,反对亚洲部分国家为摆脱金融危机而限制货币交易的意见。美国还倡议于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并达成协议。(4 )大力支持世贸组织的运作和乌拉圭协议的执行,推动世贸组织就减少信息、电信、贸易等关税进行谈判,胁迫有关国家实施乌拉圭协议,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性自由贸易体系。

美国调整经济战略,加大经济外交力度,确实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注入了活力。中美首脑会晤,克林顿取消美国公司在民用技术领域同中国合作的禁令,就赢得了向中国出售30亿美元飞机生意。预计未来10年内,乌拉圭协议将增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700亿美元, 直接创造就业机会25万个。正是由于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日、欧进一步开放市场,从而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克林顿政府实施经济新战略,使美国199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7%,通胀率下降到1.5%左右,美国经济成为战后以来最好时期。美国的新经济战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确实有助于打破经济贸易壁垒,推动地区经贸一体化,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经常采取双重标准为本国谋利,激起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应,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欧、美日贸易战危机不断,加深了各国经济矛盾;特别是美国以经济制裁为手段压迫别国就范的做法,不利于建立开放、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三、军事安全战略及其影响

美国认为,冷战后面临新的安全威胁,即地区冲突、种族矛盾、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等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美国需要保持并发展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确保军事战略威慑作用和应付世界上可能对美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的各种挑战。为此, 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1)调整军事战略。根据“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冲突”构想,提出’灵活选择参与”和“预防性防务”新战略,强化应付地区性冲突危机的军事能力。(2)突出武器高科技化、军队质量化。 加强高精度、高工艺常规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并正在研制第六代武器系统;重新启动“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星球大战计划),研制成功击毁卫星的新式激光武器,确保太空优势;组建生化快速反应部队等。(3 )推动国际军控谈判,防止核扩散。美国严格监督《不扩散核武器》、《全面禁止核试验》等条约的执行,推行“反扩散战略”;劝阻俄国向伊朗等国出售或转让核技术;关注南亚军备竞赛,敦促印、巴两国放弃发展核武器及运载工具;推动联合国加强对伊拉克的核检查,监督消毁储藏的生化武器等。(4)保持在欧洲、亚太、中东等战略要地的军事力量, 主导多边维和行动。在欧洲,虽然华约已经解散,但美国仍然保留10万驻军,旨在控制欧洲盟国和应付地区冲突;它趁波黑局势动荡、欧洲国家干预不力的有利时机,推动了代顿协议的签定执行,借维和之名行渗透之实,加强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在亚太,保持驻日、韩美军10万人,以应付“朝鲜半岛和西南亚同时发生的两大地区争端”,威慑对美构成“潜在威胁”的亚太国家;以阻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名与中西七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中东,继续强化波斯湾军事力量,主动承担对沙特、科威特的安全义务;对“两伊”实行“双重遏制政策”;推动阿以对话谈判,中东和平进程。

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是为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提供后盾的,它本质上是强权政治的突出表现。美国声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遏制他国军事力量的同时,却保持自己的强大军力和海外驻军,企图凭借其军事实力达到强权政治目的,维护超经济利益;甚至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因而遭到了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美军在世界各地的干预,也给美国人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起美国内的不满情绪和新孤立主义兴起。美国政府的新军事安全战略实施起来遇到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两面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它违背和平宗旨,不利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当然,由于美军对中东、波黑等热点地区的干预,起到了暂时的“降温”作用;对于遏制日、德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复活,以及填补“力量真空”、防止地区力量失衡等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民主化”意识形态战略及其影响

“全球民主化”是美国全球新战略的目标之一。因此,美国积极推行以“扩大和加强以市场为基础的民主国家大家庭”为核心内容的“民主化扩展战略”,其主要策略:在西方国家“民主大家庭”内部,强调协调配合,消除意见分歧,以强化所谓的“民主堡垒”;对冷战后新出现的“民主国家”东欧各国采取诱导政策,防止“民主化浪潮”反弹,继续鼓励俄罗斯“民主改革”,支持“民主力量”阻止民族主义和共产党左翼联盟执政,以构成对美新的威胁;对中国、越南等国,开设《自由亚洲电台》加强意识形态渗透,并且在每年的日内瓦人权会议上攻击所谓的“中国人权记录”;而对那些“敌视民主与市场经济”的国家如“两伊”、利比亚、古巴等则实行经济制裁、军事威胁、政治干涉、外交孤立的打击政策,如对古巴实施“赫——伯法”。为了维护其“世界民主领袖”形象,美国对各国政府强行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它批评亚太国家亚洲价值观“不民主”;并自任“国际警察”监督东欧、俄国的民主选举。

美国的“全球民主化”意识形态战略实质是向全世界输出其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扩大战略利益,维持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正如克林顿所强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将领导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即美国推行“民主化”战略旨在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在全世界推行其价值观和民主模式,干涉他国内政,必然遭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美国无权要求各国都遵循“美国民主”模式,这一点已为美国有识之士所共识,《洛杉矶时报》1997年11月发表《美国应该放弃恃强凌弱的做法》文章,认为“在这件事上,美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共同语言超过同他们自己政府的语言”。美国的“民主化”意识形态战略已经遭到各国的抵制。

五、大国平衡与协调战略及其影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大国之间力量的平衡是维持世界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大国形成“一超四强”新格局,即美国超级大国和俄、中、日、德四个强国成为世界主要力量。在新的大国格局下,美国推行大国平衡与协调战略表现为:对俄罗斯,实行既削弱又拉拢的政策,一方面不顾俄罗斯反对坚持北约东扩计划,继续削弱俄国在东欧的影响力,甚至插手独联体内部事务;压制俄国“大国意识”和民族主义势力抬头而构成对美威胁。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俄国“民主改革”,欢迎俄国加入西方七国集团和巴黎俱乐部,提出援俄方案;成立俄美经合委员会,促进俄国与西方经济世界接轨。对日、德两国,一方面美国调整并加强了联盟关系,支持日、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允许德军派出海外参与“维和行动”,并要求日、德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分担更多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对于德国新纳粹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保持警惕,继续保留日、欧驻军,力图控制或牵制日德强国;为了本国经济利益对日、德不断施压,要求它们进一步开放市场。在对华关系上,美国认识到与中国保持接触,进行战略对话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美国在朝鲜问题、武器控制、安理会运作等方面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合作。继西雅图、茂物、马尼拉中美首脑会晤之后,美国又邀请江泽民于去年11月首次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确立了两国元首定期互访和高级官员定期磋商的机制,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建立元首直接通讯联系,就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问题进行磋商,中美两国成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当然,美国在保持对华接触的同时,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知识产权、对华贸易逆差等问题大做文章,制衡中国;防止中国这个“潜在对手”对美构成未来的挑战。

美国的大国协调与平衡战略是美国处理世界大国关系的基础,它对世界主要大国力量的重组起到一定的牵制与制衡作用,进而影响到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超级大国独尊地位,对其他大国采取削弱、牵制、结盟等“区别对待政策”,除结盟日德外,“在中亚和中东同中国合作牵制俄国,在远东依靠俄国牵制中国”。但由于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弱,日、德经济崛起,俄罗斯正在恢复元气,特别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美国企图支配世界日益力不从心;加之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相互合作,求同存异,共同繁荣,美国谋求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的激烈反对。因此,美国旨在削弱、牵制或控制世界大国的平衡与协调战略必然激起普遍的消极情绪和抵制,它不利于建立真正的大国和谐关系及国际新秩序。但是,也应看到美国的大国平衡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抑制日、德右翼崛起的作用,防止亚太和欧洲地区性力量失衡;同时,美国加强大国对话与协调,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大国关系的稳定,因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标签:;  ;  ;  ;  

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及其影响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