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上市线路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路图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营企业上市的线路图是什么?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文化、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还是政府对民营企业上市的激励、扶持力度?抑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营企业在上市做强做大时,遇到了瓶颈,如何破除难题?
解决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环境
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体制障碍和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民企上市问题,需要各方面、全方位的努力。企业自身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解决规模小、创新缺、自主品牌少、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主要解决的是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一个城市,民营企业的上市路线,可以折射这个城市民企发展过程中许多有趣的现象。并非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上市的民营企业才更多。上市民企的多少,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没有纯粹的因果关系。
温州民营经济堪称全国有名,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在2006年之前,这里一度被外界视为上市的“绝缘体”,上市公司只有一家。当时,同为浙江省的杭州,有40多家上市公司,宁波也有20多家。那么,这种现象折射的是怎样的发展轨迹?
有个城市的发改委资本市场处处长,每天忙着接一个个电话,为的是商讨推荐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名单。这样的忙碌,几乎是每天的常态,忙碌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服务。
实际上,近几年为上市的事情,不仅政府在忙,企业更没闲着。据了解,目前青岛至少有30家民营企业在谋求国内或者海外上市。其中,百通地产、地恩地股份、华仁药业、汉缆股份等均已进入上市辅导期。而百通集团、地恩地的IPO正在申报阶段,这两家公司将成为上市工作的亮点。然而,与这两年企业、政府热情高涨的上市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民营企业上市偏少的事实。
历史原因和观念到位
到底是什么阻挡了民营企业的上市脚步?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偏少,并非民营经济不发达,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观念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设立股市初期,新股发行方式沿用的是指标控制法,就是指标分配加政府行为的模式。每个城市,分得的上市指标是衡定的,一个指标就是一亿元的额度。当时,为了扶持大型国有企业,都把上市指标集中使用。南方许多城市,把指标分解使用,一个指标给四五家企业。青岛却把指标给了青岛啤酒;之后几年,给了海尔、海信。这就是青岛上市企业数量不多,缺乏民营企业,集中在大型国有、集体企业,也是上市公司数量虽少,户均融资额超过10亿元,高于全国同类城市两倍多的重要原因。
同时,观念认识不到位也是民企无缘上市的重要因素。对上市认识不到位,不仅是企业,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有的怕费力、怕花钱、怕监管,不敢上市;也有的因资金充足,不愿上市。有些政府部门,开始时并未把推进企业上市当做招商引资,而是只重视引进投资。
实际上,企业上市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上市是不以牺牲环境权益为代价的招商引资方式。上市后,企业资金充裕了会发展得更快,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交纳更多的税收。并且,分散了区域经济风险。企业上市融入的资金,是真金白银的流入,并且不会出现“资本逃逸”。
企业上市细节难题
上市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不但可以融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还能接受各级证券机构、全国股东的“公开监管”,有利于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些城市,不断地谋求民营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苦于土地、股权等多方面原因,至今没有成功。
据了解,不少民营企业进入了资本扩张期,急需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这些企业每年都能产生上千万或几千万元的利润,但这点利润用于资本扩张,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他们有借助资本市场扩张财力,迅速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
2006年以来,国家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企业间接融资难度加大,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资金链风险也在加强。融资环境的改变,使许多企业希望通过上市获取净资本、解决融资问题。但在上市过程中,却遭遇了不少细节性难题。
有的是重组方案问题,有的是土地房产产权的问题,有的是税收问题,还有的是权证问题。在土地方面,有的企业在用土地属国拨地,需要办理出让手续;有的企业已经得到了用地规划,但一直未能缴土地出让金,出让价格出现大幅度提高,上市成本加大。在税收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因改制上市,产生大量利润,须补缴企业所得税,同样增加了上市成本。在权证方面,一些拟上市公司,由于在证券交易中心曾挂牌交易过,股权有社会化因素,难以达到上市标准。
不少民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没有脱离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现状,这是制约发展的关键所在。即使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民企“百强”的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具有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非常少。真正意义上的在全国范围内,行业领先、主业突出、效益优良、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初具规模、股权结构清晰的企业,更是明显缺乏。
民营经济的发展,处于国有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外资企业的夹缝中,无论做大做强,都必须探索新的路径,这需要政策层面继续突破,也需要企业自身在管理、文化、人才、市场、资本等方面锐意改革。
政府和企业,各扮啥角色
企业上市,在全球眼光的背景下,政府与企业各应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以全球视野谋划?世界是平的,世界由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把中国、开发区和城市跟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发区通过物流和人流、信息流跟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未来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革命可能在大家看来是技术革命,但它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是服务、管理、观念的革命。一个好的民营企业,每一步发展战略都相当明晰,从工业生产到科技创新,从信息革命到推出金融创新服务新概念。
中国的数字化,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面,却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战略数字化,为什么美国会扩大到这么大?因为它是国家行为。信息资源的制高点,一定要抢占。上市民企要树立一种观念:一定要做到全球最大,而不是中国、华南或者是亚洲最大。在信息化时代,一定要做到全球化第一,走向世界要有国际人脉关系。
同时,需要政府、社会中间组织,进行国际化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商业关系和国际网络。这里,要有一个新概念:“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本来是一个负面概念,但是走向世界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国企业处在比较低的层次,特别需要“官商勾结”。政府搭桥开路;企业走出去,对接国际市场服务。
民营企业上市,政府充当什么角色?八个字:“无为而治”、“有为而帮”。说得透一点,政府一定要摆正自身位置,不错位,不越位,不当裁判员,尽量少加干涉。需要政府做的有很多,最需要的有两点,一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二是希望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两点,就是政府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政府帮助企业的当务之急。事实上,全国很多省市,企业上市一直是政府的大事要事。
三方联合,合作搭桥
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难言之痛”,银行高筑的存贷差背后,利息包袱则是银行的“难言之隐”。一对“难言”的矛盾,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另一方面,银行出于对风险的控制,有钱不敢贷出去。如何解难?有的省市开展“组织推荐优良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活动,尝试发挥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合的作用,为银行和企业搭起一座友善合作的桥梁。
中小企业融资难,从企业方面看,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抵押担保难落实;从银行来看,银企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收益少、缺乏放贷的动力。更重要的是,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不明晰,全社会营造信用氛围不浓,融资方式单一。无法涉足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是表象,而缺乏风险投资基金,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是深层次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是国际性难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融资难”更是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在加大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创新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努力开展工作。银监会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要求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台各项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公开招标,签订政银企三方合作协议,组织推荐优选中小企业进行贷款对接,对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给予部分利息补助。与此同时,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担保、信用、法律、服务的组合拳,大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言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