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该怎样指导区域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娃娃家,几名幼儿正兴致勃勃地切菜、做饼子、包饺子,并把做好的饭菜送到隔壁的小饭馆里。一个顾客说饺子不好吃,将饺子退回来,几个孩子商量了一下,在厨房里重做。这时,A教师走进娃娃家,孩子们玩得正高兴,没顾得上打招呼。老师说:“客人来了,你们怎么不问客人好?”孩子们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附和着:“客人好。”教师退了出去,又重新敲门:“我是姐姐,我回来了。”见孩子们没反应,就说:“姐姐回来了,你们该问姐姐好啊。”孩子们只好再次附和:“姐姐好。”然后,又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几名幼儿在小饭馆里忙活着,切菜,做面条。饭菜都准备好了,但没有顾客来。这时,B教师走了进来。
师:请问,你们这儿有什么饭啊?
生:小面汤、小面条。
师:光喝面汤吃不饱,给我来一碗面条吧。
几个幼儿忙活了一阵,煮好一碗面条,还放了些菜,递给教师。
师:(假装喝了一口汤)呦,怎么这么咸呀?
生甲:给您添点水吧!生乙:给您添点菜吧!生丙:给您加点醋吧!
例中A、B两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哪一位是适宜的、成功的呢?
从A教师的行为看,她在指导前没用心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既不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也未能正确诊断幼儿的游戏水平。因而,她的指导不仅没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反而干扰了幼儿的游戏。
从游戏情况看,玩娃娃家、小饭馆的幼儿,已具备了相当的角色游戏的能力。他们已不满足把厨具、餐具当作玩具进行摆弄,而是有目的地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正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而履行角色的职责,学会相互理解并积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遗憾的是,A教师并不了解这一点,她想向幼儿灌输她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教幼儿学说礼貌用语“你好”。扮作客人受到冷遇后,她觉得是角色不对——来娃娃家,应是家里人。但扮作姐姐,仍受到幼儿的冷遇。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她没有找到:游戏的教育功能蕴涵在游戏过程之中,是在幼儿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的。
B教师却不同,她在指导前先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思路和游戏水平,发现幼儿想玩开饭馆的游戏,但尚处在摆弄玩具的游戏水平,无角色扮演意识,也无交往。她就顺着幼儿的思路,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促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当幼儿(厨师)做好饭后,她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说“面条太咸了”,一方面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一方面促使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显然,B教师的做法比较适当,指导比较成功。她尊重幼儿的意愿,允许幼儿按自己的设想活动,同时,又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两位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的不同表现,反映出一些教师对区域活动以及如何指导区域活动尚存在着模糊认识。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活动,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人(伙伴、教师)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与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3.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北京幼儿教师工作评价课题组供稿)
标签:区域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