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

论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

徐凌[1]2000年在《论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文中研究指明一、选题意图 自90年代初起,随着一批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货币自由兑换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和前沿课题。 1996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它成为“中国在历史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但是,它毕竟是在基本条件尚未成熟而选择空间又相当有限的硬约束之下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必然迫切地面临着可维持性问题。而且,九七年在东南亚爆发并进而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研究货币自由兑换的问题再次倍受关注。本文的选题正是从这种现实意义出发。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显得异常复杂。要保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具有可维持性需要具备哪些一般的条件和经济体制转型行过程中的特殊条件?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会有什么一般的后果和特殊的后果?需要采取什么可行的尤其是带有根本性的措施来完善自由兑换从而使之具有可维持性?……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是有重大理论意义的。但是,目前文献中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仍属少见,因此笔者试图继续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二、研究方法 1、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货币可兑换性问题总是交织着“应该是什么”与“实际是什么”,二者的结合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本文的第一、三、四章侧重于实证性分析;第二、五章则较多地体现了规范性分析的特点。 2、普通性与特殊性分析相结合。人民币的可兑换性不仅涉及一般转型国家的特点,而且根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因此本文特别强调后者的重要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还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三、两点说明 1、一般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分成三种形式,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及国内可兑换性。本文研究的是经常项目可兑换。 所谓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就是指中国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取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往来的支付限制,保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具体地说,第八条款第二节规定,成员国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施加限制;第三节规定,成员国不得实施歧视性或多重汇率制(因为这将导致实际上的支付限制);第四节规定,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所持有的本国 论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货币,如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并说明这部分货币结存系经常性往来中所获得的,则应予兑回。 2、为行文简洁,文中的“自由兑换”除特别说明外均是指“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四、内容提要、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 全文共五章,约四万字 第一章探讨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背景,把自由兑换问题置于特足的时代环境中来考察。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先进技术在实现国际市场配置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作为经济资源上游要素的资金——人民币和外币也必须进行市场配置,这正是逐步放松外汇管理、实现自由兑换的过程。这时,人们往往把目光放在国外究竟经过多长时间的准备才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但是这种经验并不足为鉴;因为国际环境己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本文认为,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兑换首先并不是条件己经成熟,也不在干它更具有效率性,而主要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的产物,属干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这种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问题可能更为突出、更为紧迫n所以本章实际上是完成了提出问题的环节。 第二章对维持自由兑换的条件进行规范性研究,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与框架。 要使人民币自由兑换具有可维持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本章第一节分析了云观经济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转轨国家的普遍特点,归纳了三个条件:适当的汇率水平。充足的国际储备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本文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还必须考虑:中国的国力和开放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从经济意义上(而不是会计意义上)的外汇短缺来看国际清偿手段的充足性;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要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使影子汇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性:其他配套改革,主要是外贸体制改革。 本章第二节分析微观经济条件。它主要包括:经济实体有对市场价格作出反映的积极性和能力:市场价格机制良好,没有严重的扭曲。人民币自由兑换本身主要是宏观问题,但是使自由兑换的利益得以最终实现却有赖于微观经济的充分活力,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但目前文献中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如果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预期好处在实践中不能兑现,那么,追求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本章最后提出本文的重要观点之一:企业改革的成功是使自由兑换具有可维持性的根本条件。 第三章从

张健[2]2010年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国解除资本项目下的交易与汇兑限制,融入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的关键性措施。由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给一国带来潜在收益的同时,也将一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充分暴露在外,使该国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风险。因此,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政策搭配,合理安排政策次序,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着力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内外资本项目可兑换理论研究入手,借鉴发展中国家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国际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和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核心条件、资本管制的解除、汇率制度等配套性措施作了系统性的研究。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其研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除导论外,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收益与风险、顺序安排、汇率制度选择等基础性内容;第二部分在结合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系统研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条件、时机、顺序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资本管制的内容,与第二部分的逻辑关系在于,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我国的资本管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并在回顾我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管制的目标、手段、有效性作出了判断。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问题,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需要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匹配,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状况,因此,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对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制度改革后,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的缺陷及未来取向作了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以下几处:1.在辨析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定义的基础上,从通货兑换权的角度,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管制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提出资本项目项目可兑换不一定要同时满足所有的前提条件,但为了降低风险,必须要满足一个核心条件,对不同国家来说,核心条件的选择可能因经济金融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本文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概念的新观点,认为对中国来说,这个核心条件就是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在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进程中,必须注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与汇率制度改革的有效匹配。这两者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两者的脱节将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降低,进而带来风险的累积。本文始终认为,任何将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割裂开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徐新华[3]2006年在《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与实证》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证问题。全文依据国际货币理论,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等有关理论,对人民币在境外成为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备货币,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及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减少国际储备和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等进行综合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的金融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中国金融的开放正在有序的进行。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计划在近期实现,人民币完全兑换正在积极推进中。利率市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金融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本文中阐述了中国加入WTO,并成为其重要成员后,中国的金融开放明显加快,和亚洲及世界国家间政治、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日益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经明显,不可阻挡。亚洲地区迫切需要一种本地区的货币来行使结算和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摆脱长期依赖美元的不利处境。由于亚洲国家的条件和欧盟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短期内不可能象欧元那样产生亚洲统一货币——亚元,那么,人民币充当亚洲统一货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离岸人民币规模的日益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和离岸市场的建立,都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考虑到目前人民币的开放程度,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宜在香港、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和上海都是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将使一国(及其货币)处于国际金融中心。通过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带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融入全球的最现实的选择。全篇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分析为什么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即问题的提出和交待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思路和内容。第二章关于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对比,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理论、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第三章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研究如何利用和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造必要条件。第四章对人民币国际化国内经济背景分析,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和必要性开始论述,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内涵与外延,强调货币国际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力的关系。中国经济、金融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第五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是中国加入WTO后的需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论述了人民币已经在亚洲周边国家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事实。对人民币国际化铸币税和利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政策效应,资本流动、货币替代、外汇储备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亚元只是亚洲地区的长期目标,设立亚洲防范金融危机基金用于稳定区域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从欧元问世,美元和欧元成为竞争对手,美元的利益受到影响和中国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和美国加强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文章结尾全文总结和展望,明确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明显加大,在金融革命和金融全球化形式下,要抓住金融开放的主动权,启动“强金融战略”,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顺利进行。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货币都是国际货币,这些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都由政府精心策划和支持的,并以其货币国际化来控制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并获取巨额的国际铸币税收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后发展优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威望,经济和贸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在保证对世界承担义务的同时要利用大国优势,充分享有大国地位带来的战略利益,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利益。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革命、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等突飞猛进形势下,中国要积极推进“强金融战略”,发挥政府、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将人民币国际化纳入竞争战略中去实施。掌握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主动权,要求中国在人民币已经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事实面前,应该客观,务实并讲究策略,审慎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货币。这一目标实现之日,已是中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之时。

马成芳[4]2013年在《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资本项目是逐步实现兑换、还是加快实现自由兑换、还是立即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是我国金融理论界热烈讨论、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内外政界、经济界尤为关注的问题。国内某些专家学者通过把我国与已经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国家的条件或主要经济指标相对比,提出我国应该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或实行完全可兑换的政策见解。本文运用马克思和其他经典著作家关于资本流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及资本项目的特点。以我国党和政府的有关资本项目的政策为指导,从资本项目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我国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历程,论述了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必然性,并对“加快论者”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我国对资本项目交易进行有限的管制,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预防金融危机在我国发生的有效手段。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系状况、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及微观主体发展等客观情况,论证了过快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短期内必然造成资本大量流动,通过影响基础货币量,进而对我国的物价、利率和汇率水平产生巨大冲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只有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进而稳定物价、利率和汇率。本文认为,尽管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框架,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会带来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仅仅是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大国及与美国有紧密关系的国家的理论而已,对我国就未必适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对资本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政策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我国的资本形成,改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促进了我国的出口,保证了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在世界和平崛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认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进程能够保证人民币平稳走向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只有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加,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资本流入和流出持续增加,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才会持续增加,人民币才能逐步实现国际化。整篇论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理论发展、研究方法等。尽管资本项目可兑换并非一个新的领域,伴随其发展历程也形成了诸多理论,但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形成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盲目地和不切实际地推进可兑换进程必然使自己暴露于国际资本冲击的面前,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第2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资本的获利性、流动性、敏感性、投机性和获利性进行了分析,资本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一国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主动性,使资本能够为我所用,尽可能的发挥资本流动的正面作用,避免其不利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仅要保持主动性,更要坚持渐进性,因为从历史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历史经验就是渐进式的经验;从现实看,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的凝结物,是我们价值的国际表现,过快的可兑换进程必然导致投机活动猖獗,进而牺牲外汇储备。通过与已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国家在宣布实行可兑换政策时的条件相比,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系统状况、外汇储备水平、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因此有专家提出要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或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但与这些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人民的法制观念、社会的发展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盲目加快资本项目自由化步伐或者完全自由兑换,必然导致资本大量外逃,为国外金融炒家卷走我银行资产和外汇储备创造条件。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经验,更不能盲目乐观,而必须走自己的渐进式资本项目可兑换之路。第3章分别从直接投资项目、证券投资项目和对外借放款等其他投资项目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并对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在直接投资项下,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逐年快速攀升,货币可兑换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水平。证券投资项下,伴随着QFII、QDII以及RQFII的推出和不断发展,可兑换程度明显提高,跨境证券投资趋于活跃。对外借放款、个人资本交易项目等其他投资项目的可兑换程度虽然明显提高,但总体而言相对谨慎。运用调整后的金融开放度指标,本文对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还不是很高,尽管我国在直接投资领域可兑换程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但在证券等其他投资领域的可兑换水平还相当有限。第4章分析了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引起的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对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无论流通货币量如何变化,都将打破原有内部价格体系(包括物价、利率和汇率)的均衡水平,而这些指标恰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尽管开放经济三元悖论的现实组合可能演变为“部分资本流动+部分汇率稳定+部分货币政策独立”的组合,因此,货币政策不会完全失去其独立性和有效性,但伴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如果汇率调整空间不能扩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必然逐步降低。国际资本流动,无论是长期资本流动还是短期资本流动,都必将通过影响流通货币量进而影响物价水平。作为信贷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水平也必将受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影响,由于资本具有获利性,一旦本国与外国存在利差,必然引起资本跨国流动以套利,体现在本国的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引起的利率政策失效。作为三元悖论的组成元素之一,汇率的稳定也将直接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一旦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如果要保持固定汇率,则必须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而且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为基础,将会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减缓了投机性资本的流动,但是汇率的频繁调整也给一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须提前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第5章分析资本项目可兑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尽管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框架,资本项目可兑换会对一国资本积累、资源配置、技术引进、创新能力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收益,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实践中却难以找到有力的支持证据。这促使人们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具备何种条件、采取何种方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能导致的风险,即所谓的门槛效应。以此分析我国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的条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避免危机出现,我国应继续选择实行长期资本可兑换,对证券投资等项目则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这恰恰是结构效应假说理论的验证:从长期看,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流入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正效应;而外国证券投资和外国借款等非直接投资类资本流动则在总体上被认为是弊大于利,其资本流向更易发生逆转,从而危及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稳定。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有力的促进了我国资本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第6章论述了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更会给我国带来铸币税收入、改善贸易条件等直接利益,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前提。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条件,但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不必等到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后方可进行。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进程能过保证人民币平稳走向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长期投资后短期投资、先机构后个人、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后交易市场、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的原则,分别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外借放款角度对我国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未来政策走向进行了分析。

褚华[5]2009年在《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为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有不同的层次。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储备等领域广为使用,标志着该货币国际化进入高级层次。货币国际化本质是货币发行国在货币领域对世界财富和利益进行再次分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一种货币趋于作为主导地位的国际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而支配其他货币。二次大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中心货币。虽然,日元、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构成一定的挑战,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特征仍为美元霸权。美元通过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框架,通过利益获取和义务承担不对等方式,实现了对世界其他国家利益的侵夺。纵观美元、日元和马克国际化历程,货币国际化至少需具备以下条件:人们对该种货币发行国政治状况具有足够的信心;该国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该国国际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该国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发达的离岸金融中心。目前,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易中,被广泛用于边贸结算、旅游结算,其境外流通量已有一定规模。按照央行估计,2008年底,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已达7700亿,存量逾2000亿。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如央行在港澳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在货币互换中引入人民币,允许境内机构赴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对非居民境内持有人民币存款不设限制,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试点,而个别国家已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初级阶段,有望成为亚洲区域性国际货币,甚至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种全球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能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如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促进金融业发展;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升级等。人民币国际化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令我国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加大经济内部与外部平衡的矛盾,使宏观调控难度加大;金融自由化会增加经济运行风险,为游资冲击提供可乘之机。综合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和成本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作为全球经济大国,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势所趋,是必须要走的道路;二是货币国际化也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要根据各方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循序稳步推进。人民币亚洲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目标。从人民币国际化特点来看,一是伴随境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已经超越货币国际化“先经常后资本”的经典模式,呈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步推进格局;二是通常货币可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开放度不高、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开始步入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呈同步交叉推进格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突出制度性安排,采取“弱经济一强制度”模式。近期,应以推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为突破口;从长期来看,还应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等多个方面整体推进。

朱云高[6]2005年在《论资本帐户开放和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文中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倍受争论但又不可回避的课题。之所以说“倍受争论”,是因为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围绕资本账产开放的模式、条件等,接着围绕资本账户开放的效应以及是否需要资本账户开放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在许多方面仍尚未达成共识。之所以说“不可回避”,是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本管制政策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管制效率也越来越低。但资本账户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收益和风险并存,许多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后都遭遇了各种危机。 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的学科(姜波克,1999d),本文正是在此分析框架下对资本账户开放进行分析的。资本账户开放应该能够促进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同时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概念,并论述了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是成功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我们将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定义为:如果国际收支结构和当前实现内部均衡的政策是一致的,这种国际收支结构就是可维持的。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不仅包括内部均衡问题,也包括国际收支问题。但在该定义中,我们关注的国际收支并不要求在总量上每年都达到平衡,而是国际收支内部的结构要保持协调和平衡的趋势。本文共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的。 第一章是导论。第一节分析了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意义,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金融发展和加入WTO的需要。第二节对国内外研究资本账户开放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现有的研究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第三节对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对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和资本账户开放总体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第一节阐述了资本账户开放模式和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之间的关系。传统上,人们将资本账户开放模式分为:渐进模式和激进模式,并且认为渐进模式要优于激进模式。近几年来,在一些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整体模式:将资本账户开放看作是整个经济金融改革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与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一致。在对整体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后,我们发现它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是一致的。最后,我们发现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采用的实际上是整体模式,而不是渐进模式。第二节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和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提出的资本账户开放条件是静态的,不具有动态性。对于成功的资本账户开放来说,关键的是资本账户开放要能够促进内外均衡目标的同时实现,这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内涵是一致的。第三节分

邓立立[7]2004年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的数次金融危机以其巨大的破坏力和传染性而令人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历次金融危机虽然起因和表现各异,但是其中都伴随着货币危机,都导致了相关国家汇率的剧烈波动和汇率制度的调整。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寻找解决问题出路的时候,各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有些国家抛弃了旧有的僵化汇率制度,转向自由浮动,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区域货币合作谋求稳定的金融环境。于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选择和设计一种适合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汇率制度,增强抵御各种风险和经济冲击的能力,确保和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对我国而言,随着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选择适合国情的汇率制度是今后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汇率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汇率制度选择分析的理论框架、汇率制度选择的制约因素、当前各国汇率选择的经济背景、不同类型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现状与趋势,以及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及参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综合运用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既有规范分析,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大量理论文献,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析,并进一步引申和发展,阐述自己的观点。 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背景进行描述。首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汇率制度的演变,分析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规律。然后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理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二章建立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核心,对比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宏观政策传导机制、国际收支失衡时的调节方式等。可以得出基本结论: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好于财政政策。根据

赵雪霏[8]2016年在《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文中提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逐渐加深,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其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世界地位的形成也显得愈加重要。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在经济的各个方面尤其资本流出入仍然存在着较为严格的管制。据此有些学者认为,资本账户的管制已经阻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并且应该逐步开放,有些学者则认为,资本账户在中国现阶段的管制仍然是必要的。而我国近年来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如何以资本账户开放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提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为了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首先要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根据历史的线索了解中国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中国政府对这两方面的态度和政策变化,这有助于对两者关系做出客观的解释,同时也作为我们提出政策建议的根据。所以本文首先分别对二者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对于资本账户开放历程的起点设置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因为之前中国在此之前仍然是计划体制经济;而人民币国际化历程的起点则从1994年中国实行汇率并轨制改革、人民币经常项下有条件兑换开始。同时,回顾国际历史经验对于评价二者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对国内情况进行概述分析后,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同货币国际化关系的规范分析得出资本账户开放确实是推动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资本的有效流通将增加人民对货币的信心,从而提高货币计价、结算和作为储备货币的比重。为了验证和支撑规范分析,我们对世界五种主要货币美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和欧元进行了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主要观察资本账户开放对于货币国际化的影响,通过对内直接投资净值、对外直接投资净值和证券股权净流入三个变量的综合描述来体现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更客观的判断资本账户开放对于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将货币国际化的其他主要因素相结合一同进行模型回归。在计量中发现,个体效应十分明显,这表示对于不同的国家,资本开放的影响都具有其特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做出资本账户开放的判断和选择。本文认为中国应在遵循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和严格监督原则的基础上,扩大QFII、QDII以及RDFII等资本账户过渡阶段政策的审批量和审批国家。同时,发展和完善在岸市场,使离岸、在岸市场的发展相呼应,更加协调,避免货币错配风险;在严格监管直接投资资格的同时扩大投资范围。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所以为了避免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剧烈波动,应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制度。除了对内改革,我国也应积极对外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从而提高议价定价能力,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程度。

宋宜璞[9]2016年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汇率形成机制作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7年多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自2010年起跃居世界第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经济成就的取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至1993年这个阶段,我国实行的是汇率“双轨制”。1994年开始实行单一汇价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期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放弃原先的单一钉住美元制,改为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开启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2010年央行又开始实施二次汇改,进一步提高汇率的市场化水平;2015年12月1日,IMF总裁拉加德正式宣布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这宣告着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果的肯定。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汇率制度的几种分类和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及其发展,叙述了汇率制度的几种假说并得出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结论。然后介绍了同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巴西、印度的汇率制度,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的优劣。之后本文开始详细阐述建国以来直至现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不同阶段的成果与不足,由此引出了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细致论述。使用BEER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不同指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影响程度,又详细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最后结合SDR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阐述了今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本文主要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分析了新兴国家的汇率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采用计量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分析,比单纯的数字分析更具说服力。

刘爱文[10]2005年在《两极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危机和“人民币升值论”等当前国际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开篇起笔,详细讨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文章根据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发展趋势,引出了“两极论”汇率制度假说,并论伪了其理论适用性;笔者进而提出了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认为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具有条件依赖性的。紧接着文章转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分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主导因素;由于深受两极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实际上已演化成实际钉住美元制(de facto peg dollar)。 在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维持这种汇率制度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风险也会越来越大,汇率制度有重新选择的必要性。在国际金融日益全球化和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前提与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关系重大,既要有充分的理论思考和探讨,也必须紧密结合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趋势和中国的现实情况,特别要着眼于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论文重点分析了在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实施固定汇率制不利于发挥汇率的经济杠杆作用,而实施浮动汇率制的条件又不具备,只能选择介于固定与浮动两极之间的“中间汇率安排”。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合适的汇率制度,它兼具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点,能协调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发展道路。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并考虑到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针对汇率目标区的一些固有缺陷,笔者又对汇率目标区模型进行了分层改造,提出了一个新的汇率机制模型: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模型,该模型有两个主要优势,一是可以使“蜜月效应”得以重现,从而避免外汇市场的过度波动;二是该模型是一个自稳定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整,使实际汇率同长期均衡汇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实际汇率的长期错位。这些优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金融的更加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模型良好运行,论文还就相应配套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措施作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按照汇率制度“并存继起”假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模型都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意选择,另外,它也可作为人民币汇率制度向独立浮动制过渡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论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D]. 徐凌.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D]. 张健.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与实证[D]. 徐新华. 复旦大学. 2006

[4]. 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D]. 马成芳. 吉林大学. 2013

[5].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褚华. 复旦大学. 2009

[6]. 论资本帐户开放和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D]. 朱云高. 复旦大学. 2005

[7].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D]. 邓立立.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8]. 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与对策分析[D]. 赵雪霏. 吉林大学. 2016

[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D]. 宋宜璞. 山西财经大学. 2016

[10]. 两极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D]. 刘爱文. 河海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论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