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体系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从制度和机制的层面确保“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应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1]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这些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通过高深文化的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3]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到来。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知识经济取决于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取决于人,因此,世界经济的竞争最终表现于人的竞争,如何培养人则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但在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教育方式,致使不少人对科学技术顶礼膜拜。在“科技万能论”的观念驱使下,把教育理解为服务于科学的工具,当作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功利主义的泥淖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人们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面对不少人在科学技术面前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失去精神与灵魂家园的社会现象,人们在沉痛的反思中走出了认识的误区,认识到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教育中必须突出人的本位,呼唤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的人,能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的人,使科技不致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融、腐蚀人的性灵,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
(三)教育现状所必需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分强调有序、服从与奉献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师云亦云”,“唯命是从”,“不能越雷池一步”。二是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于用过高标准和统一目标教育和要求学生,“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教育方法”,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4]。三是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单向灌输的办法。往往把学生作为影响的对象,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掌握,所施加的多是口号式的令人可望不可即的德育条目,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过程等同于科技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整个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把人视为填充各种美德品格的袋子,德育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使部分学生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四是教育和教学的人为分割。德育在不少学校变成了一个脱离智育、体育等各个学科教学、教育的单独领域。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被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配备专业的老师、设立单独的机构来实施,“这使得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原本起着整体作用的教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本教材的任务,某一个或一些教师的任务,某一个机构的任务,变成了在一个集中时段里进行的事情”[5]。他使得一些专业课的教师放弃了本应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如此等等。这些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尽快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 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过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笔者看来,构建这样的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弘扬,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和条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让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义务劳动,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因为在大学管理中特别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6]。学生权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否则,就谈不上其主体地位的确立,也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体系的构建。
(二)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这种人文关怀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逐渐被社会和学生接受。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明确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绝大多数毕业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为此,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方面,作为学校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有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按有关规定,确保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个到位。第二,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第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信息。第四,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第五,加强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必须进行技巧指导,帮助毕业生掌握资料准备、推销自己、文明礼貌、语言交谈的方法,提高学生择业能力。
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和求职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社会责任与竞争的压力,“三点一线”的枯燥,失恋后的痛苦,失眠时的烦恼,成绩下降后的担忧,经济上的贫困,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丰富感情与充沛精力无所寄托造成的寂寞与压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中有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5%,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尽快建立健全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首先应按照《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其次,学校的教职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第四,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为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第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校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六,大力开展有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建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较少时空限制;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主动性得到发挥;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与课堂灌输相比,网上的教育更能够做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打好主动仗,用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教育内容去占领网络阵地。但网上教育决不意味着简单的理论灌输和思想教育,必须依托网络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以构建网上教学基地和教育课堂,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例如:通过“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思想道德修养课”“名人演讲厅”“网上学术沙龙”等栏目,构建一个领域众多、内容丰富、精品汇萃的网上思想文化教育的宝库,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以网上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如开展网上征文、网上辩论、网上主题设计竞赛等活动,来丰富网上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架通网上桥梁,作为学校了解学生思想情绪的“晴雨表”,维护校园稳定的“减压阀”。如在网上设置“校长信箱”“处长信箱”等,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呼声,并及时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开展网上专项服务,通过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心理咨询网页”,“考试指南”等栏目,有针对性地做好专项服务工作。
(四)依托学生宿舍、学生社团,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
随着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确立,尤其是随着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的逐步推行,以行政班级为基础的班委会、团支部的职能将相对削弱,以行政班级为基础的学生活动将相对减少,学生宿舍、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团。
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和建设,以寝室、楼道为组织单位,对生活秩序、行政事务等方面实行统一的、规范的、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是搞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7]。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配备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切实提高宿舍管理队伍素质,努力做到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统一;其次,树立环境育人的思想观念、全面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实施生活管理、学习指导、思想教育、寝室文化为一体的教育管理措施,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特别是学生政治辅导员人住学生宿舍,在学生宿舍建立谈心室、辅导员工作室,主要采取个别访谈的方式,利用学生学习间隙,在宿舍内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各级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以学生宿舍、学生社区为基础建立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蕴涵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又是学生的自觉性组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学生社团还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延伸,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重视和支持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如实施社团导师制,为每个学生社团配备导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将教师的指导工作折合为教学科研工作量;实施成果奖励制,积极倡导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取得成果的学生和导师予以奖励;落实经费保障制,为学生社团配备必要的活动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