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刀鼓声:姜子牙的自我推销_姜子牙论文

提高刀鼓声:姜子牙的自我推销_姜子牙论文

鼓刀扬声:姜子牙的自我推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姜子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姜尚,字子牙,又名吕尚。周文王称他“师望”,故后人又以“吕望”名之。他因帮助周国的文、武二王兴周灭商后,封国于齐,史称“齐太公”。姜子牙早年曾经在朝歌做官,后不满商纣王的暴政,辞官隐居。晚年生计无着落,屠牛为业。不知如何得周文王的赏识,出将入相,裂土封疆,成就了辉煌的大事业。

姜子牙一介屠夫,是怎么和贵为君主的周文王相识、相知的,民间传说,作了这样的讲述:

姜子牙垂钓,所用鱼钩是直的,曰“愿者上钩”。周文王见姜子牙,请他出山。姜子牙让周文王拉车,他却高坐车上。文王为表求贤之诚,真的拉着姜子牙走了数百步,然后说,实在累得不行了,不干了!姜子牙说,再拉几步吧,文王又拉了数百步,说啥也不拉了。姜子牙下车,说,你拉了我九百步,我保佑你有九百年的江山。文王听了,又要拉,姜子牙说这是天意,不可违也。

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典故的由来。民间传说,当然不足为据。司马迁《史记》作了这样的描述:

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日,周文王将出猎,曰:“今日所猎取的,非龙非丽,非熊非罴,所得到的将是霸王之辅。”于是有了二人相见、姜子牙出山的事。(《史记·齐太公世家》)

既然姜子牙生计很艰难,他不是一个悠闲自得的神仙,而是一个衣食无着的老者,虽然具有满腹韬略和一腔热血,但行将终老于市井众生之间,不得已做着低三下四的活计。他在商朝所当的也不是什么大官,知名度十分有限,显然靠名声混饭吃行不通。总之,他不会有闲情逸致去钓鱼。但事情就这么巧发生了,姜子牙去钓鱼,周文王去打猎,不但相逢,还相识,不但相识,还相得。对于姜子牙和周文王来说,都仿佛天下掉下个大饼,砸在了自己的头上:一个获得了人生的新机遇,彻底改变了人生面貌;一个由此开始了崭新的霸王事业,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宏伟志向。无论如何这都给人一种传奇故事的感觉,缺少真实性。倒是比司马迁早出生200年的屈原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他在《离骚》中写道:

吕望之鼓刀兮,遭文王而得举。

又《楚辞》:

师望在肆,吕何识,鼓刀扬声,后伺喜。

原来,周文王经常到市场去视察,姜子牙用“鼓刀扬声”的独特方式吸引了周文王的注意力,二人的相知、相识是在市场里。姜子牙给自己作了一个成功的广告,他用案板和刀作器具,用只有他和周文王才懂得的独特的声音,配合他高昂的嗓门,完成了与周文王的沟通,打破了隔在二人间的各种障碍。现代营销学指出,推销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任何方式的广告宣传都以完成有效的沟通为目标和手段。“吕望鼓刀”是见于史籍的最早的音响广告,这则广告是求职广告,姜子牙通过有意识的、充满艺术性的刀法及声音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力,周文王看懂了他的刀法,也听懂了他的诉求。这是一个成功的沟通过程,当然也是一则成功的自我推销的广告。至于《史记》司马迁的描述,显然是发生在市场见面之后的事情。在市场双方是无意中的相识,而渭水之滨的相见则是安排好了的会晤。那是“鼓刀扬声”故事的尾声,而不是故事的全部。民间传说又是这个故事的演义。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三国志》中写到“亮躬耕垄亩”之后,有“好为梁父吟”(《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话,这不是说他是一个歌唱家,他在用歌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诸葛孔明与姜子牙的做法惊人地相似,可见人的自我推销的共同的方面,即要通过给自己做广告来扩大影响,为自己造势。这是用广告宣传的形式来造势,为自我推销而造势。

进行自我推销首先要注意的是选择恰当的组织。姜子牙选择了周文王作他的推销对象,因为他富有雄才大略,有经营天下之志,商纣王是他所不取的,因为昏庸的纣王、腐朽的商王朝不能给他施展才智的机会。杜甫有诗曰:“不嫁昔聘婷”。孔子也说:“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自己的大好学问和大好年华不能交给恶劣的组织,如妙龄少女定要慎重地选择如意的夫君。正如姜子牙之不仕纣王,诸葛亮没有选择挟天子以号令天下的曹操,他选中了流离失所、忙忙如丧家之犬的刘备。后来《三国志》中说的“鱼水之欢”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念念不忘的“三顾之恩”和“托孤之重”,都看到他选择的正确。人才对组织的选择,关键是这个组织能否发挥自己的才智,一个组织能人尽其才,方为理想的选择。

组织氛围是健康的,这是第一项要求;组织是有发展前途的,这是第二项要求;组织有系统化的管理机制,领导和群众的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的保障是第三项要求;组织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能给人的发展提供目标的激励,是第四项要求;组织能给人才以必要的利益,这是第五项要求。这五点中,人们往往受最后的一点的吸引而进入到一个组织,然而当这一组织其他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时,人便会产生困惑和不安,直到最后的跳槽。正如过去出嫁只图彩礼的女孩子较难得到幸福一样,因为她忽略了其他的因素。

其次,自我推销要正确地选择时机,提出高明的策论。姜子牙选择了周文王事业的发轫阶段,这时他谋未定,策未定,国家没有谋主,既没有高明的策划人,也没有可行的策划案。诸葛亮选择刘备集团,是在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在徐庶离开的时候。周文王用姜子牙是因为他的事业要发展;刘备需要诸葛亮是因为他要在逆境中求生存。而姜尚、诸葛亮则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组织提出了兴周灭商和三分天下的策划。与姜尚、诸葛相比,庞统就犯了时机选择不当的错误。他向孙权自荐是选择孙权战胜了曹操之后,又有鲁肃为谋主的情况下,他选择刘备是在刘备取得荆州,又有诸葛亮作谋主的情况下,故孙权根本就没用他,刘备也只是让他做了个县令。而庞统的转机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向刘备献上“取益州策”的时候。看来,时机好,策论高,是自我推销的一对利箭,而策论是否高明也要看提出的时间是否恰当。

再次,自我推销要通过恰如其分的方式来完成。姜子牙用的是自荐,鼓刀扬声来作音响广告,引起注意,然后悬饵垂钓与文王相会于渭水之滨;诸葛亮的方式是“无为”,经他人举荐是又一方式。俗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实际上诸葛亮是真的“钓鱼人”,“静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所采取的独特方式,虽无为却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效应。因为有了前文所说的“势”,这种举荐便成为可能。我们现在的人才多采取以上两种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荐的方法要有特色,以能打动人心为目的,流入俗套的方法不容易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因举荐而推销,那么举荐人则是十分关键的。人们习惯于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念来认识他人,领导也不例外,当举荐人在领导的心目中形象不佳时,被举荐人的能力水平就受到了怀疑。刘备所以能“三顾茅庐”,主要出于对诸葛亮的举荐人徐庶的赏识。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在自我推销过程中,要加重自己的分量,即要自重。姜子牙在市场虽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和重视,但他没有立即放下屠刀跟周文王走,而是定了一个“渭水之约”,周文王屈尊前往,并以师礼拜见(这种拜见被老百姓演义为“文王拉车”),这抬高了姜子牙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是造势。“君子不重则不威”,是因为没有形成足够的势。在文武百官面前,姜子牙这个初来乍到者像个老朽,在国人的心目中,他不过是个屠夫,谁会自觉地听他的号令呢,渭水之约的必要就在这里。出于同样的心态,诸葛亮以一介村夫,也有其造势的秘诀。当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至也。”劝刘备去拜见。而诸葛亮竟然大摆架子,刘备“凡三往,乃见”。这个架子是不可不摆的,因为即使刘备待诸葛亮如此,还有关张二人等的“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自我推销是一门深厚的学问,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当姜子牙与周文王“同载而归”的时候,姜子牙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也经历了一次感情体验。“鼓刀扬声,后伺喜”,是他的这种心情的写照。从此,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一个屠夫开始经营起改朝换代的事业来,并最终南面称孤,成了一国之主。今天的人才,只要认真地加以琢磨,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智,虽未必建有如姜子牙的经天纬地之功,但起码也能体味他的这种快乐感受。

标签:;  ;  ;  ;  ;  

提高刀鼓声:姜子牙的自我推销_姜子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