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鱼类单殖吸虫病病原的研究

台湾海峡鱼类单殖吸虫病病原的研究

李立伟[1]2002年在《台湾海峡鱼类单殖吸虫病病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作者对台湾海峡鱼类感染单殖吸虫的种类、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以及寄生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的两种指环虫(Dactylogyrus inversus,D. gotoi)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对花鲈的两种指环虫病的病理学和组织化学进行了观察,并对寄生于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体表的玫氏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 melleni)的生活史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一.本次调查在台湾海峡鱼类中发现单殖吸虫共计13种,隶属于7科12属。其中2种为新种,5属为中国海洋鱼类单殖吸虫的新记录。共检查了从台湾海峡捕获的鱼类65种,发现12种鱼类感染有单殖吸虫,占检查鱼种的18.5%,5种鱼类可以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殖吸虫。 二.对两种指环虫季节动态的观察表明,两种指环虫的感染率动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感染强度动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虫种感染率与感染强度的动态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 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玫氏新本尼登虫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对玫氏新本尼登虫虫卵发育有较大影响。18℃、25℃和30℃时虫卵孵化分别需要10~11天、6~7天和4~5天。28-30℃时,虫体从钩毛蚴到性成熟的时间约为16天。 四.两种指环虫病的病理学观察表明,虫体的寄生可以破坏宿主鳃丝的组织完整性,引起组织增生、肿胀、融合等炎性反应甚至造成鳃丝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化学研究表明,两种指环虫的寄生可引起宿主鳃丝蛋白质、糖原类物质及粘多糖类物质的变化。 此外,对玫氏新本尼登虫成虫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

刘君[2]2007年在《厦门海域野生及养殖鱼类单殖吸虫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作者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做了两方面的调查:一是调查了台湾海峡厦门海域野生鱼类感染的单殖吸虫感染情况及种类,并统计了感染宿主分布情况;二是调查了漳州破灶网箱养殖的真鲷、双斑东方鲀感染的单殖吸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如下:一.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在台湾海峡厦门海域33种野生鱼类中有9种感染单殖吸虫,占检查鱼种的27.3%,其中5种鱼类可以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殖吸虫。共调查到单殖吸虫15种,隶属于5科12属。二.2006年8月至2006年11月间调查了漳州破灶网箱养殖的真鲷、双斑东方鲀所感染的单殖吸虫,结果表明这两种养殖鱼类均都感染单殖吸虫。真鲷感染1种单殖吸虫,平均感染率80%,只有非水泥池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感染1种单殖吸虫,感染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单殖吸虫的分布与宿主的种类、宿主的密度、宿主的生活环境有关。较易感染单殖吸虫的鱼种常常能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虫种;易感鱼种密度越大,感染率越高,感染强度也越大。通过对比不同环境中网箱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感染单殖吸虫的情况,可以明显的看出水泥池的环境不适合单殖吸虫存活,本结论可作为网箱养殖参考依据,并为单殖吸虫病害的防治与控制提供一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台湾海峡鱼类单殖吸虫病病原的研究[D]. 李立伟. 厦门大学. 2002

[2]. 厦门海域野生及养殖鱼类单殖吸虫调查研究[D]. 刘君. 厦门大学. 2007

标签:;  ;  ;  ;  ;  ;  

台湾海峡鱼类单殖吸虫病病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