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改革的理论思考与目标选择_企业经济论文

未来五年中国改革的理论思考与目标选择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未来五年改革的理论思考与目标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中国论文,目标论文,理论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今后五年改革形势的基本估价和走势

中国改革在未来五年将真正进入攻坚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 制改革,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上讲,实际上一直还是在打外围战。目前正向目 标逼进。新体制的雏形已见端倪,旧体制行将脱去,经济体制改革在九 十年代末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确立了目标 模式和发展方向。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把这一目标模式具体化,为九十年代改革的深 入发展和新经济体制的确立提出了具体任务和目标。

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未来几年的经 济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 机制,重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 )加快建立和 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体系。(3)继续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 完善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 节作用。(4)实现计划、财政、金融、税收、 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5)彻底改革国有企业传统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 破除“ 三铁”,打破平均,形成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双向选择和工资分配 析市场化。(6)建立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开发和建设; 推进城镇 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房商品化、市场化。(7 )建立社会保障体 系和机构,统筹社会保障基金。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本世纪末我国要实现经济翻两番 的目标。未来五年我国既要加快改革步伐,又要加速经济发展,面临着 紧迫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加快经 济发展会给改革发展带来宽松的环境,改革的深化和成功又会促进经济 的发展。但改革和发展也存在着逆向性,改革的力度把握不好,就会付 出较大的代价。我们应该以最低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掌握改革的时 机和力度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过去十几年走出了一条积极渐进的改革发 展道路。这条道路表现为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促使经济高速增长, 使改革和发展互相促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应该继续走积极渐进 的改革发展道路,以保证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

对未来五、六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做如下估计:目前我国经 济在总体上处在康德拉基耶夫大周期的上升阶段,加上改革带来的能量 释放仍会给经济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存在着经济增长的强劲势 头。但是,由于市场作用的加大和政府调控能力的滞后,存在着短期波 动的可能,因此,政府不应把经济增长速度定的过高。因为有三个事实 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我国能源和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不是在缓解 ,而是在加剧。第二,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大大落后于储蓄 倾向,最终消费不是膨胀而是相对滞后,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的 超量发行和投资膨胀引起的。就是说,存在着最终消费需求的“瓶颈” 制约作用。由单纯的投资膨胀推动的经济增长终有一天会跌下来的。第 三,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仍很薄弱,由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复归, 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有可能使我国农业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再次堕入“ 李嘉图陷井”。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顺臾不 可忽视的。综上所述,政府应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手段和力 度,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改革产权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不解决产权问题和对企业制度进行创新,企 业经营机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建立真正的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法人制 度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其主要特征是:(1)企业作为人格化的经济 组织,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企业成为财产主体和盈亏主体。企业对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及其增值具有 法人所有权,并用它们对债权人负有限责任。企业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 。(3)实现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一定程度的分离。 企业摆脱对行政 机关的依赖,国家解除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企业的经营者不再是资 产的所有者,而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阶层。(4 )企业产权是非封闭 型的,可以通过市场转让产权。它既可以跨行业兼并其他企业,也可以 自愿和其他企业联合或合并。总之,它可以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转型,这 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按照社会需要不断转移,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 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于国有资产在企业的组成形式,我们赞成目前国内多数专家提出 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将国有资产在企业以国有股权的形式存在和 运行,国家不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股权运作来间接管理企业。国 有股权,即国家所有权主要表现在:(1)获取股权利益,(2)委派国 有资产代表(即董事),监督和约束企业预算和经营,(3 )通过董事 会选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股份制企业章程和条例,将国家与企业 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划分清楚,使企业和代表国有产权的控股方都成 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从而建立起利益和风险相互 对应与相互制衡的双重动力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自我约束,自我 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股份制改造的目的之一,是使国有资产作为利益主体进入市场,凭 借国有股权获取市场收益,并将其用之于全民,从而实现全民所有制的 性质,使公有制名副其实。目前国有资产数额庞大,结构复杂,跨行业 ,跨地区,难以统一管理。传统体制下,国有资产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所 有者缺位,名为国家所有,实为无人所有,无人负责,从而导致国有资 产使用效率低下和大量流失。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解决国有资产 虚空问题,使国有资产利益代表人格化。因此,国有资产的责、权、利 ,必须落实到能够维护劳动者整体利益的社会代表机构和代表人身上, 使它们对国有资产负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并与他们的个人收入与职位 相联系。就是使他们成为国有资产的监护人,在动力机制上建立起国有 资产利益主体,从而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

根据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劳动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差别 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国有资产应实行国家统一所有,分 级管理,收益分割使用的管理体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将国有资产分 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区(地区市)、县 四级管理。为了将国有资产经营职能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中彻底 分离出来,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隶属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人大建立专门 机构管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收益按上述四级分割,除积累外划入各级 政府财政预算。简言之,国有资产向人大负责,向政府交钱。在国有资 产管理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经营性的中介组织,如投资公司,控股公司 ,或直接组建大型托拉斯、康采恩等。组织好这些中介机构是将国有产 权落到实处的关键。这些中介公司应有中央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 构委派代表组成董事会,决定重大事务。使它们成为国有资产的专门经 营机构。所有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机构及由它委派的董事、代 表都必须通过社会公开招考录用,确定明确的职责。

实现上述目标,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改造现行政府机构和减少政 府权利。产权制度改革,很可能首先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我国几十 年随计划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庞大国家机关和众多官员的裁减安置, 将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应下决心,用3—5年时间将一部分政府行业主管 部门改造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使它的职能彻底转 变,由直接经营企业变为监督国有财产使用和选聘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股份制等现代市场经济组织制度 的建立,过去那种封闭的产权形式和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逐渐被打破。多 种所有制产权在企业中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限愈来 愈模糊。企业已不能象过去那样只依据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多数大中型 企业和国有企业将改造为混合型的产权结构。多元利益制衡和权力制衡 是企业形成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

多元产权结构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避免决策的失误。形成自我 约束机制。改造的方式: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可根据实际需要,向社会 公开出售法人股、个人股和向内部职工出售内部职工股,甚至部分出售 给外资企业或个人。形成多种所有者控股的格局。出售国有股权并不等 于私有化,实际上只是改变了国有资产的存在形式,变股权为货币。它 同时也可以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有资产根据其使用性质,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大 类,我们的意见是,用3—5年时间分期分批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股份 制改造。第一步可先选择价格已经放开,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未形成某 种垄断,盈利处于中等水平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它们首先推 入市场。对亏损企业,有条件的可实行兼并,或通过吸收外部资本进行 嫁接、改造、转产,通过改造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

可以考虑先将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造为股份制公司。因为这一部 分企业的转轨改造,相对来说条件更成熟一些。

三、继续价格改革,完善市场机制

以市场为取向的企业改革,客观上要求以商品市场与要素的存在为 前提。当国有企业割断与政府的直接联系,被推进市场时,完善的市场 体系和市场机制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国市场体系发展还很不完善,距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 相当差距,主要问题有:商品市场体系内部发展不均衡,基础工业品市 场的形成远远慢于消费品和中间产品市场的形成;生活必须品市场的形 成低于非生活必须品市场,最突出的是房地产市场还未完全起步;生产 资料市场发育相对落后;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则刚刚起步。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在市场完善和市场发育方面大大加快步 伐,迅速形成较完整的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作用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作用。价格是市场最重要的信号, 市场引导企业主要是价格引导企业,加快价格改革继续理顺价格关系, 建立市场价格新体制是完善市场机制,发育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放开价格,建立市场价格体制,并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价格体 制。事实上,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价格体制是全部放开的,都不 同程度地采用某种手段或方式进行管理。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放开价格后都保留某些价格管理机构,不少产品价格和收费由国家 直接管理。如意大利国家管理占30%,法国、日本占20%,美国占5 % 。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竞争性市场价 格体系”。即:将竞争性产品价格全部放开,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确定 价格,只有少数垄断性产品价格,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资费和社会 公益福利价格、医疗、保险、住房等价格及某些资源价格,由国家定价 或确定价格浮动范围。总之,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的确立,要有利于市 场作用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收益分配的合理。

关于价格改革的步伐,实践证明,过去“走小步,多走步”的价格 改革方式是成功的,应继续采纳。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放开价格。当前 的重点是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轨,并放开由市场定价格。要注意把 放开价格与计划、财政、金融、税收、企业、工资等方面的改革结合起 来,配套进行。特别应注意把放开价格同控制货币发行结保起来,避免 因放开价格引发物价全面上涨。同时要注意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

放开价格和完善市场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没有完善的市场, 就不会有完善的价格。目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很不完全,产权关系依旧 ,风险与利益不对称,尚未形成真正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机制。 因而,企业无法对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反映,使价格的导向作用被弱 化,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发挥。同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市场规则的不 健全,又使企业的自行定价缺乏市场约束力,导致逆市定价、抬价“宰 客”的现象随处可见。价格失真,使得市场机制作用被扭曲。实际上, 放开价格和理顺价格关系,必然要受到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因此,培 育和健全市场体系本身,就是理顺价格的重要内容。价格改革要促进市 场发育、市场发育又反过来促进价格理顺。

四、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市场

今后五年应加快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建立起大流 通,大市场体系,使绝大部分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化,从而为企业真 正走进市场,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继续改革现有的商品流通体制和物资流通体制,打破二者之间的界 限,将生产资料交换纳入商品流通渠道。争取3—5年内在主要商品的产 地、销地和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 场,形成覆盖全国的,交易公开、竞争有序,价格非垄断化的各级批发 到零售的市场网络。国有流通企业应在发展批发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应形成垄断。应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进入批发市场,参与交易 。期货市场是市场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积极发展商品 期货市场交易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手段,防止少数大户 的操纵和垄断。市场交易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会自动地减少投机行为。建 议国家计委和国内贸易部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划,按照分级分类的原 则,依据中心城市,建立各类不同层次,布局合理的多功能的生产资料 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以及生产资料零售市场,形成以国家级批发市场为 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各地中心城市为纽带、县级综合物资市场 为基础的,与生产企业和广大用户紧密联系的市场网络。

除国家必须垄断的极少数能源产品,基础工业产品及交通运输邮电 等由国家直接经营外,其余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都应放开经营。要尽快消 除价格双轨制,防止垄断经营。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基础产 品“瓶颈”制约,使生产资料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基本一致,市场价格 趋于均衡。

加快培育金融市场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另一重要内容。我国金融 体制改革已明显落后于总体经济改革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与企业不 断走向市场相比,银行仍实行着机关化管理,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裹 足不前,银行在政府指令下对企业的资金喂养关系至今无法消除,银行 利率变动仍然受国家的严格管制,银行对货币资金的动用基本上不承担 实质性的风险。目前,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 九十年代的改革将是实质性的,同时也将是更复杂的和更困难的。

培育金融市场的根本目的是使投资决策和投资收益市场化,提高投 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必须彻底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运行模式,即“计划点菜 ,财政作帐,银行掏钱”的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运 行模式。新模式应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 构合理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存,并相互补充, 放得开,管得住,高效率纵横交错的融资体系。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应 是:(1)资金商品化。(2)融资机制市场化。(3 )融资机构多元化 。(4)金融机构企业化。(5)金融调控主体——中央银行行为独立化 。(6)金融调控方式间接化。(7)金融管理监督法律化。

力争5年内完成现有银行的体制改造。我国银行体制重塑, 可参考 和借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某些特点,建立具有较强调控能力和调控弹 性的体制。其具体方案是:第一,将现有中国人民银行改造为中央银行 ,其主要职能是:制定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法规,调控金融市场,掌握 货币发行。具体操作方式主要通过确定法定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 场业务等手段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社会再生产。第二,将现有专业银行 改造为商业银行。

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适应不同的资金供需要求,分别组建不同的 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各种保险公司、信托投 资公司、城市信用社、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外汇交易所等。

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关键是产权结构问题。产权结构解决了,银 行的一些经营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不解决产权,仅仅给予经营权,恐 怕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约束机制,而且也难以划清银行与财政、计委之 间的关系。银行要真正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必须明晰产权,确定 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并独立承担资产经营风险。

关于融资模式,我们赞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行的机制。直接融 资和间接融资各有其特点和适应性,不应人为左右,它们各占多大比例 应由市场选择。直接融资的特点是,一方面风险是分散在众多投资者身 上,体现投资者自我判断,自担风险的机制;另一方面企业承受直接压 力大,负债约束强,相比而言更注意资金效益。间接融资的特点是风险 都集中在银行身上,但便于资金的集中和使用。鉴于目前直接融资刚刚 起步,所占比重很小,今后一段时间应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在目前城乡 居民储蓄已成为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将其中相当一部分转化为直接融资 ,既可以使居民个人承担投资风险,又可以减少由于储蓄增长过快而形 成的“笼中之虎”对政府和物价的压力。

五、改革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在诸种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首要的和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改革 前企业缺少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劳动力缺少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 。改革从它的一个最终作用上说,就是要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承认劳动力的商品特性,建立劳动力 市场。通过市场来衡量劳动力的价值,引导劳动力的流向和择业,激励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 是个人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正是由于这一客观特征决定了社 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建立在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 济运行机制只能是市场调节机制。劳动力如果没有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 ,就很难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用工的自由,也很难 搞活企业和提高效率。事实上,在我国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 已自发地形成劳动力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通过市场重新选择了职 业,如目前国有企业的部分科技人员流向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国有 企业如不重塑就业机制,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关键,首先,是国家要放弃其作为用工分配主体 的特殊身份,将用工权归还给企业,为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创造条件。 其次,是国家要放弃其作为工资分配主体的特殊身份,改变用行政方式 规定企业工资标准、工资水平和工资制度,要彻底改变国家对劳动者的 衣食住行一包到底的办法,否则既加大了国家的负担,又挫伤了劳动者 的积极性。劳动力只有通过市场选择,才能真正确定激励机制,实现价 值目标。

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 立,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已不能再是修修补补,而必须是从根本上创新 就业体制。就目前来说,国有企业破除“三铁”是必然趋势,但破“三 破”不能简单从事。国有企业现有上千万富余人员,不能一下推到社会 上,只能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和解决。我国传统企业制度中存在着许多 把个人同企业捆在一起的因素,如公费医疗制度、养老退休制度,福利 住房制度等。职工离开企业时即全部失去保障,因此,必然使职工流动 产生后顾之忧。同时,企业也不得不背起沉重的福利包袱去闯市场。因 此,要打破“三铁”使劳动力能够真正流动起来,就必须建立起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认为,近期内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应放在国有企业职工的 社会保障制度上,以便配合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顺利进行。第 一步应先解决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使职工在这两方面不再 直接依赖本企业。从而使企业和职工的双向选择成为可能。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问题是保障资金的来源。我们主张实行国 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出资,由社会专门机构统筹管理的方式。退休 和失业两项保障基金,我们建议个人可按工资总额3-5%提取,企业可 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0-15%交纳,其余由国家出资。保障金实行基金管 理,打破行业、部门和条块分割,实行全社会统筹管理。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5.04.11。

标签:;  ;  ;  ;  ;  ;  ;  ;  ;  

未来五年中国改革的理论思考与目标选择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