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亚核武器发展的内部信息_核试验论文

关于南亚核武器发展的内部信息_核试验论文

南亚研发核武器的内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亚论文,核武器论文,内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而大动干戈之际,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巴基斯坦身上。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2001年9月14日承诺完全支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却是:巴基斯坦的核武器会不会落入极端分子之手?穆沙拉夫在一次全国讲话中宣布,确保“核导弹安全”是他的优先目标之一。布什政府也开始考虑向巴基斯坦提供保卫核设施的相关安全措施和其他援助。

这次人们再度对南亚核武器产生担忧是在1998年5月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3年多之后。那年,印度在西北部拉贾斯坦邦沙漠中的博格伦进行了5次核试验,巴基斯坦3个星期后在西南部的贾盖进行了6次核爆炸。这种以牙还牙的报复同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核拼争很相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冷战中的两个超级大国隔着大洋,且从未真枪实弹公开交手。而自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成以穆斯林为主和以印度教徒为主的两个国家以来,相邻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已爆发过3次战争。即使是现在,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上空,炮弹也常飞来飞去。

1999年5月,也就是印巴核试验一年之后,为了占领克什米尔格尔吉尔镇附近的一个山崖,印巴双方爆发了激战。为期两个月的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300人(印方公布数字)和1750人(巴方公布数字)之间。印度自1971年以来首次动用空军发动攻击。巴基斯坦战机匆忙起飞迎战,首都伊斯兰堡拉响了防空警报。两国高级官员至少十多次发出核威胁。曾被一些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认为是由核武器带来的和平与稳定在南亚消失得踪影全无。

理智最终占了上风。然而,格尔吉尔冲突的结束并不代表南亚核对抗的终结。两国计划中的核武器部署更增加了危险。鉴于巴基斯坦政治上的不稳定,特别是在阿富汗冲突的特定背景下,核武器的危险从来没有现在这样近在咫尺。

印度:核力量象征国际影响力

从英国获得独立以后,印巴两国差不多一直在推进各自的核计划。印巴核对抗中,两国都从其他核国家受益,其核弹所用的材料是用西方技术制造的,两国加入核俱乐部的理由也主要出于冷战思维。美俄对数千枚处于一触即发状态的核弹的持续依赖,愈发凸显印巴发展核武库的必要。

1948年印度建立原子能委员会的时候,印度第一位总理尼赫鲁表达了“和平开发原子能”的愿望,但他同时承认:“如果我们被迫把它用于其他目的,那无论什么样的舆论都不能阻挡我们。”对印度领导人来说,核计划象征着国际影响力和技术现代化。于是,在其后20年中,印度开始建造并运行核反应堆,开采铀矿,制造燃料,提炼钚。从发电角度来看,这是不划算的。但政治家和科学家认为它促进了自给——这成为殖民后印度深入人心的主题。印度核计划得到了加拿大、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量援助。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失败后,印度右翼政客开始公开要求发展核武库。1964年中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这种呼声更高了。领导印度原子能委员会的理论物理学家霍米·巴巴声称可以在18个月内造出核武器。1964年,夏斯特里总理允许该委员会探索核爆炸技术。此前,巴巴已于1960年派一个名叫瓦苏德夫的年轻化学家到法国大量收集有关如何制造钋的情报。钋是一种引发核爆炸的化学元素。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大约有50至75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核武器的研制。他们的工作业绩在1974年5月11日印度首次引爆一个5到12千吨当量的核装置时达到顶点。

此后几年中,印度的核武器游说集团不断鼓动进行更为先进的核武器试验,如增进型裂变设计和氢弹。1982年末或1993年初,英迪拉·甘地总理似乎同意搞一次试验,但在24小时内改变了主意。据说这种180度大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在美国官员拿着证明印度准备进行核试验的卫星照片与印度外交秘书交涉后,她确信美国的反应可能会给印度带来经济上的困难。有报道说,她想“让已有的准备待命,同时研究其他东西”。

她心中的“其他东西”就是弹道导弹。1983年,在著名火箭工程师阿卜杜拉·卡拉姆的领导下,印度开始了一体化制导导弹开发计划。在此之前,印度秘密拆解了一枚60年代从苏联购买的防空导弹进行研究。尽管这次努力没有成功,但他们从中获得了几项关键技术,特别是火箭发动机技术。估计到一些国家可能对印度实行进口限制,印度从法国、瑞典、美国和德国拼命购买回旋装置、加速器和模拟器。1988年,印度试射首枚短程地对地导弹,一年后又试射一枚中程导弹。1999年,印度成功试射一枚射程2000公里的导弹,它可以打到中国的心脏地带。

印度生产钚的反应堆如果按平均50%到80%的设计能力运行,那印度目前大约有能够制造50到110件核武器的钚。如果用于发电的商业核电站也一直在生产武器级钚的话,那么印度的钚储量可能要大得多。

巴基斯坦:吃草也要搞核弹

巴基斯坦搞核计划多半是出于这么一种愿望:印度有的,我们也得有。这个国家在1954年建立原子能委员会,1965年开始运行第一个研究性反应堆,1970年第一个商业反应堆投入运营。作为政府科技顾问,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物理学家阿卜杜拉·萨拉姆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基斯坦的核计划一直受到人力不足的严重影响。1958年,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仅有1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领导人是纺织委员会前负责人纳齐尔·艾哈迈德。这个委员会执行了一项积极的人员培训计划,派了6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到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学习。在这些国家(有些也帮助印度)的慷慨支持下,巴基斯坦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建起了一些研究性核试验室。

1965年印巴战争后,许多巴基斯坦政治家、新闻记者和科学家都要求发展核武器,最著名的代表是外长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他宣布:如果印度发展原子弹,巴基斯坦也要跟上,“哪怕我们不得不吃草和树叶,或者饿肚子。”巴基斯坦在1971年12月印巴战争中失败后,布托当上了总理。1972年1月,他召集巴基斯坦科学家开会,讨论制造核武器问题。

巴基斯坦获取核材料的努力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设法从法国和比利时购买钚加工处理厂。法国起先同意出售,后来在美国压力下缩了回去。但是,一些巴基斯坦科学家确实到了比利时,接受钚提炼技术培训。回国后,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建造了小规模的提炼实验室。使用1998年开始运营的反应堆废料,这个实验室每年能够提炼加工出足够制造2至4件核武器的钚。

另一个方面就是探索浓缩铀技术,也就是浓缩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的同位素铀-235。1975年,曾经在荷兰铀浓缩厂工作过的冶金学家A.Q.汗加入这个小组。他带来了机密设计情报和西方配件供应商名单。事实表明,许多西方供应商非常愿意违反出口控制法律。1979年,这个小组获得成功,取得少量浓缩铀。从那时起,据估计巴基斯坦已经生产了可以制造20枚至40枚核弹的浓缩铀。现在它每年可以生产能够制造4到6枚核弹的浓缩铀。

有报道说,到1984年,巴基斯坦已经完成核弹空投设计。

1990年春天克什米尔发生的事件差一点就演变成全面战争。美国记者西摩·赫什1993年在《纽约人》报上发表文章称:美国卫星侦测到一队卡车开出巴基斯坦依胡塔浓缩铀制造厂,向某空军基地进发,F-16战机正在那里待命。美国外交官将这个情报通报给印度,印度随即撤回了集结在边境的部队。大多数学者分析了这些说法后认为,巴基斯坦从来没有考虑过动用核武器,专家们也怀疑美国卫星是否真的拍到了所谓的部队行动。不过,巴基斯坦核武器游说集团利用这个说法来证明,核武器能使巴基斯坦免遭印度袭击。在印度,官员们从来没有证实过赫什的报道,因为那样做等于承认巴基斯坦的核能力已经抵消了印度的常规军事优势。

南亚:笼罩在核战阴影下

冷战结束后,印巴两国的核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局势的发展也增加了发展核武的压力。印度民族主义上升,几十年来,具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如印度人民党,主张获得更大的军事能力——核武器。因此,印度人民党1998年3月上台执政后立即下令进行核试验一点也不令人惊奇。

印度的核试验反过来为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支持者提供了要求进行核试验的绝佳借口。宗教极端分子再次鼓吹核弹。同时,军方也谋求通过核武器抗衡印度较强的武装力量。这种游说被印度核试验后的美中两国外交活动部分抵消。一些分析人士和反核人士也列数了伴随核试验而来的经济制裁造成的负面影响,建议巴基斯坦不要跟在印度后面,而让印度去单独面对国际社会的愤怒。但是,他们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在印度核试验3周后,巴基斯坦也进行了核试验。

这些核试验极大地改变了南亚的军事形势。它们刺激了更为先进的武器、导弹、潜艇、反弹道导弹系统以及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1999年8月,印度制定的核指针草案要求部署投放核武器的“机载、陆上移动和海基”三位一体系统,这样的系统将耗资80亿美元。2001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将部署新的远程导弹。一个月后,巴基斯坦海军副参谋长宣布,巴基斯坦正在考虑在至少一艘潜艇上装备核导弹。

这些部署增加了危机情况下因意外或错判形势而使用核武器的危险。由于导弹在两国之间飞行只需3到5分钟,预警系统根本没有用。领导人只有在看到窗外令人眩目的闪光后才会知道导弹正向他们飞来。因此,他们只能始终让他们的手指保持在核按钮附近,或者授权其他人这么做。

粗略地讲,有两种情况可能引发印巴核大战。第一种是印度在战争中跨越了某种门槛,如印度军队到达拉合尔郊区或印度舰船对卡拉齐实行海上封锁,巴基斯坦作为警告会使用战术核武器作出反应。另一种情况是在相同情形下,巴基斯坦认为警告不会奏效,转而直接打击印度城市。1998年笔者拉马纳研究了一枚不算大的15千吨当量的核弹落在孟买可能会造成的破坏,15万到85万人在几个月内死亡。

印度军方已经开始准备应付这种事态。2001年5月,印度军队举行了1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代号为“彻底胜利行动”。数以万计的部队在坦克、飞机和攻击直升机的支援下在印巴边境地区演练。公开宣称的目标是训练部队在“化学、生物和核攻击环境下”作战。在一次重要演习中,印度军方不得不“处理遭遇敌机携带核弹攻击的紧急情况”。印度导弹计划带头人阿卜杜勒·卡拉姆说,印度的核武器“是为军事行动试验的,是为武装部队的训练而试验的”。

在"9·11"之前,南亚就具备发生核战争的所有要素:拥有并持续部署核弹和导弹,核武器的迅速部署能力,防止未经授权使用这些武器的措施不足,地理上的接近,克什米尔持续不断的冲突,带军国主义色彩的宗教极端运动,对核战争危险似乎充满期望的领导人。

印度和巴基斯坦对"9·11"事件和以美国为首的军队打击阿富汗的反应清楚地表明了构成两国大部分历史的战略竞争。印度迅速表示愿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和后勤支援,以此孤立巴基斯坦。印度官员试图把克什米尔问题同全球对恐怖主义的担忧联系起来,甚至威胁打击克什米尔武装分子在巴基斯坦的所谓补给线和训练营地。巴基斯坦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地缘优势和国内不稳的危险,在同意为美军打击塔利班提供支持前颇费了一番思索。外交上的权谋,阿富汗战争和克什米尔的暴力很可能使南亚次大陆的和平前景更糟。美国取消上世纪90年代对巴实行的制裁,解放了用于武器投资的资源。

西方核不扩散政策的局限性现在非常明显。它主要依靠供应方的出口控制来防止获得核技术。但是,巴基斯坦的核计划表明这是不够的。任何有效的核不扩散战略也必须涉及针对需求方的措施,这种措施应使各国都感觉到,核弹并非是保障安全的必要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在全球核裁军方面取得进展。

译自美国《科学美国人》

标签:;  ;  ;  ;  ;  ;  ;  ;  

关于南亚核武器发展的内部信息_核试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