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邱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 102600

【摘要】目的:评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常规院前护理处理AMI患者114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采用个体化护理院前处理AMI患者105例。结果:改进后心律失常、呼吸紊乱、低氧血症发生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能不能提高AMI的抢救成功率,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个体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冠脉综合症,多见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我国AMI年发病率约为8~10/万人,年新增患者50万例,该症已成为居民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1]。AMI院内死亡率已被控制在较低水平,绝大多数患者因院前救治不当,导致并发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加强院前救护管理非常必要。为此,医院尝试在2016年2月开展AMI院前个体化急诊护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常规院前护理处理AMI患者114例,其中男70例、女44例,年龄34~73岁,平均(65.4±10.2)岁。拨打急救电话人:患者25例,家庭成员84例,路人、同事、朋友等其他人员15例。症状表现:典型84例,不典型30例,存在意识障碍21例。自行服用过急救药物12例,明确冠心病病史7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1例。救护车抵达时间(1.3±0.5)min。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采用个体化护理院前处理AMI患者105例,其中男67例、女38例,年龄38~78岁,平均(66.3±7.1)岁。拨打急救电话人:患者19例,家庭成员75例,路人、同事、朋友等其他人员11例。症状表现:典型78例,不典型27例,存在意识障碍17例。自行服用过急救药物11例,明确冠心病病史6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例。救护车抵达时间(1.3±0.5)min。两组对象年龄、性别、首发症状表现、拨打急救电话的人员、自行服药情况、明确冠心病病史情况、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救护车抵达时间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改进前

常规护理,对于主诉为胸痛典型症状患者,首先考虑为心肌梗死,抵达现场后,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建立通路,及早诊断AMI。护士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安抚患者,评估血容量,快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均衡紊乱,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遵医嘱用药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硫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1.2.2 改进后

个体化的护理,急诊科出诊护士需要经过1个月作为的训练,具有诊断临床思维,能够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体化的检查,不仅需要根据症状表现,还需依据患者的病史进行诊断,若有冠心病病史,则首先考虑为AMI,无论是否有典型症状,都进行心电图检查,抵达现场后,若出现意识障碍、无法主诉且无缺血性心脏病史,根据呼叫者的描述获得更多的信息,或通过现场获得信息如患者随身携带有硝酸甘油,则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立即心电图检查;②个体化的院前指导,利用车载电话与患者或呼叫者取得联系,对于患者需要进行安抚,不断强调镇静的作用、越慌乱越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对于其他呼叫者,除指导呼叫者协助患者放下双下肢、头偏一侧、解开领口外,还需指导进行现场心理支持,通过握手、抚触等方法安抚患者,呼叫者自身需要镇定镇静,不要慌乱,不断指导患者平静呼吸、深呼吸。③现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对策,如在心电图检查高度怀疑为AMI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恐惧情绪,这些患者认为AMI死亡率高而出现恐慌,表现为反复问询死亡问题,需耐心解释,采用详实的资料说明AMI的预后,AMI只要救治得到、院内死亡率相对较低,部分患者对AMI缺乏足够的了解,表现为无奈、依赖、迷茫、手足无措,敏感多疑,护士需要客观的讲述病情,尽量不要与家属私下交谈,避免患者怀疑自己病情危重。对于那些对护士依赖感比较强的患者,尽量陪伴,即使与医生、家属探讨病情,也不要避讳,否则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被重视的情况,要求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注度,若有交代病情的需求则需要在患者不注意的场地与家属交谈[2]。④个体化的家属、亲友管理:许多亲友在现场可能会手足无措,甚至大声哭泣,不仅干扰救护工作,还会给患者带来较沉重的心理压力,需及时制止并进行讲解,要求家属患者尽量禁声,采用抚触等亲密的动作安抚患者,在语言中表达出乐观向上的情绪。

1.3观察指标

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改进后心律失常、呼吸紊乱、低氧血症发生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改进前后抢救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注:与改进后相比,*P<0.05。

3讨论

传统的AMI院前护理重视用药护理、输液管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不仅护士心理支持水平不高,也不重视发挥家属的心理支持作用,甚至因缺乏管理,导致家属在AMI院前救护中起到负面作用。同时心电图等检查措施的落实不够,导致诊断时间延长,延误治疗护理干预。个体化护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心电图的使用率,以利于及早诊断,同时重视护士主动心理护理,指导家属做好心理支持,多管齐下,帮助患者镇定震惊,控制应激,避免儿茶酚胺物质释放过多,控制心率,从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2.

[2]刘雯,卢惠娟,胡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病早期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4): 343-346.

论文作者:邱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  ;  ;  ;  ;  ;  ;  ;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邱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