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生态的层次性_清洁生产论文

论技术生态的层次性_清洁生产论文

论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次论文,生态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技术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生态化。长期以来,我国技术生态化的实践进展缓慢,理论研究概念繁杂、模糊,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本文提出了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并认为产业生态化、企业生态化和生产工艺生态化各层次间关系的失调是造成技术生态化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已得到各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的认同和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求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由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环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迄今为止的传统技术的缺陷决定的。抛开只顾追求利润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等经济方面的因素之外,就技术自身而言,技术的原理及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之上的。正如康芒纳所言:“新技术在科学基础上潜在的致命缺陷才被发现。这就象一个两条腿的凳子:在物理学和化学上发现是好的,但是由于第三条腿被丢掉而成为有缺陷的了,这丢失掉的第三条腿就是环境中的生态学。”[(1)]当然,这个缺陷的形成是历史性的必然结果。生态学(Ecology)这个词提出至今不过130年,生态学受到关注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近二、三十年的事。科学不同领域进展的不同步性导致技术对生态学的忽视。忽视生态学造成的后果又迫使人们去寻找这第三条腿。将技术原理和生态学原理结合起来。所有的对技术生态化研究的起因概缘于此。

1 关于技术生态化的界定

尽管技术生态化已引起了当代许多人的注意,但对它的理解却众说不一,庞杂纷繁,含义相似又模糊,大致有以下十余种。

(1)中间技术、替代技术。这是舒马赫的理解。“现代技术剥夺了人们使用双手和大脑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应创造一种技术,促进双手和大脑具有更大的生产能力。这种中间技术是民主性的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的知识和经验,能够适应生态学的规律,能够为人们服务,而不是使人们成为机器的仆人”。[(2)]

(2)工业生态化。这个概念是谁最早提出不得而知。T.E.Graedel和B.R.Alleeby在其著作《Industrial Ecology》中指出:“工业生态化以工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在于资源循环而不是其提取和使用后的最终抛弃”。[(3)]

(3)环境技术、对环境有利的技术。这个概念是美国副总统戈尔和日本的Katsuhiko分别论述的。前者认为环境技术是尽量减少废物和减少有毒物排放、防止污染的技术;后者认为,技术不应当对环境有负作用,技术应该通过对环境的治理,使环境以超越自然的恢复速度快速恢复生态平衡,这种技术可称作“对环境有利技术”,也叫环境技术。[(4)]

(4)生态工厂。Dirk Develter认为:“生态工厂之所以是革命的,不仅因为某些技术的革新性特征,还因为它们的某些后果性一体化的大规模应用:生态建设材料、封闭的水循环、固体废物的分别回收、一个健康、自然和舒适的工作气氛、能源节约、废物的资源化和替代能源等等”。[(5)]

(5)生态农业。叶谦吉在《生态农业》一书中这样定义:“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6)]

(6)绿色技术。周光召和郭清都对绿色技术做过论述,他们认为,“绿色科技是与能促进人类在地球上长久地生存与发展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技术”,[(7)]“绿色技术的三个概念是:产业生态学、减碳、减料”。[(8)]

(7)低污染技术。郭宝森、张敦富认为:“低污染技术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使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以维护生态平衡”。[(9)]

(8)无废工艺。席德立主张无废工艺是一种工业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无废工艺乃是这样的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借助于这种方式,所有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资源→消费→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综合的利用。[(10)]

(9)共生技术。日本的合田周平认为:21世纪日本的选择是“生态学和技术的结合而成的共生技术(Ecotechnology)”。[(11)]

(10)生态工程。可能是基于某种技术应常被称为工程或工程学,马世骏主张建立一门应用科学——生态工程。并提出了三种模式:农业生态工程、工业生态工程和工农业协调生产的生态工程。[(12)]

(11)生产生态化。刘国城在1984年指出,解决污染问题的途经在于生产的生态化和技术工艺生态化。认为“生产技术工艺生态化主要内容为: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节能技术、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生物技术”。[(13)]

(12)生态技术。“是指和环境相协调的生产性技术”。这是代锦的提法。[(14)]

(13)清洁生产。这是联合国环境署的建议。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清洁技术”的提法。[(15)]

还有人认为技术的生态化就是指闭路循环工艺。对闭路循环的理解也不同,有的是指工艺中每个环节末端废物应重复利用;有的指产业的废物循环;还有的指国家整体上的废物再循环,比如,从生产部门到消费者,再由回收业加以集中,返回生产部门。

2 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

上述诸多定义的共同点是,第一,都看到了技术(或产业)的发展模式应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技术不仅应遵守物理、化学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不能违反生物学、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第二,各种定义都考虑到要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废物和有毒物排放,不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这些定义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的生态化奠定了基础。然而,用这么多不同名词来确定同一事物容易造成认识中的混淆,也说明了技术生态学(或者叫工业生态学)尚未形成类似托马斯·库恩所说的范式,即技术生态学研究尚处于前理论阶段,未形成理论上的框架。另外,这众多相近的概念中有些是极模糊不清的。比如,“中间技术”只能说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笼统的提法。很难说清发展中国家究竟该引进、开发什么样什么程度的技术才算是中间技术。还有“工业生态化”,是否现实中凡是企业或技术或某项工艺、某条生产线与生态学原理有联系,都可称为工业生态化?或者是否可以说工业生态化就是指闭路循环工艺,是指无废和少废工艺,或是指工厂生态化?恐怕说法不一。再有“绿色技术”的提法,与此相关的有“绿色食品”、“绿色标志”究竟指什么?恐怕也不好说。按周光召教授的说法,绿色科技的核心思想就是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那么,绿色技术岂不是同清洁生产及环境技术、共生技术没有什么区别了吗?马世骏教授提出了生态工程概念,其用意在于从产业角度来确立和协调某一产业内及产业间的废物利用问题。但却又可以泛指,比如指工业用水的具体循环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国外一些人则把生态工程仅局限在生态系统内,强调其保护环境的功能,有只有直接靠近生态的工程才叫生态工程之意。显然后者定义要狭窄一些。

理论上缺乏相对的一致性易导致技术生态化在具体实践上莫衷一是,无所措手足。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对“实现循环、节能和无废”这一事物冠以众多名词的原因,就在于对“技术生态化”的理解上。这里的“化”,其本意在于指事物的形变、转化。一事物被另一事物所“化”,则意味着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融合、渗透,朝着另一事物的转变,转化。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以及成语“潜移默化”的。因此,技术的生态化可以理解为是技术同生态学的接近、融合,是生态学向技术的渗透的过程。问题主要还不在“化”字上,而在于这种“化”因为为技术自身概念在使用与理解上的多义性,而显现不同的层次。即,生态学对技术的渗透、融合不仅包括在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应体现出生态学原理,还包括宏观的技术政策、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中也应融合有生态学思想。换言之,把握技术发展、产业发展趋势,也是需要具有生态学意识的。把“无废工艺”、“闭路循环工艺”看成是生产线水平的技术与生态学原理的结合很容易理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工业的生态化”指的就不光是工艺的问题。于是,当我们把“无废工艺”看成是一种“工业模式”,而把“工业的生态化”看成是“清洁工艺”时,在理解上的混乱就出现了。基于此,笔者把技术的生态化分成产业生态化、企业生态化和生产工艺生态化三个层次。应该从产业层次、企业层次和具体的工艺流程层次上分别考虑技术的生态化问题。这种区分不光是为了避免众多相近的概念上的混乱,更重要的是使概念、理论应同技术生态化的实践相符合。概念毕竟应来自于对现实的抽象。

3 产业生态化

技术生态化不是自发地进行的,总要有人的介入,是在人这个主体推动下进行的。产业生态化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其行为内容主要涉及到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确立适合于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与发展规划和模式相关联的产业政策;建立健全使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充分地体现了蕴含在产业规划中的生态化思想:要继续地保证粮食、棉花的持续增长,在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5亿吨,这样一个农业目标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能源、化肥、冶金及交通业等的工业发展指标。而实现这些工业指标则应考虑到要建立相应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处理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处理量、工业废物的排放量和处理量及交通噪音等环境指标;根据所制订的农业、工业及相应的环境指标,去制订相应的实现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宏观上如何协调产业间及产业同环境的关系,如何确立节约型和无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个层次主要考虑的不是十分具体的技术问题,比如废弃干电池及塑料、橡胶的如何回收利用等,而是在进行宏观的战略性的规划过程中考虑到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要有生态学思想的指导。产业的生态化还体现在产业布局方面。所谓产业布局是指产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任何产业生产、任何一个建设项目,总要确定在特定的地区、地点,并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同其他产业部门发生各种技术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地区经济、地区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受生态环境的条件限制,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环境的影响极大。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深刻的教训。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因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过于集中于濑户内海沿岸而造成了严重污染。这种布局的失调往往不光是因企业的利益驱动所致,而是受政府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思想的影响。因此,产业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应该具有生态学思想。政府可以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向“生态工厂”倾斜,同时又运用法律和地方法规去约束污染环境的企业。国务院限令淮河流域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在1996年9月31日前关闭,以及随后在全国关闭“十五小”的举措都是生态化思想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具体表现。

4 企业生态化

有学者主张企业生态化就是工业生态化。这样理解容易产生误解。因为“工业”一词和“产业”一词相近,“工业革命”也常说成是“产业革命”。牛津英汉词典中就把“industry”同时解释为“工业、产业”,而企业(enterprise)一词虽有事业的含义,却可以把这种事业理解为从事经营活动的具体实体。显然,“企业”一词应有别于“工业”,企业生态化应有别于工业生态化。

企业生态化可以理解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营思想。它要求企业家应具有把本厂、本企业建成生态化企业的意识和谋略。具体地说,这种思想的基本特征是:

(1)理解和执行政府制订的产业生态化的政策,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和为社会做贡献结合起来,在企业层次上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运用生态学思想设立企业的远景目标,追求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而不是只追求利润。

(3)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有毒物的排放,将清洁生产工艺做为生产的中心环节。

上面提到的工业生态效率,可以定义为一种广义的性能比,它衡量企业家在使其经营活动中获得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为使生态负担最小化所做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生态化不仅包括企业意识和企业谋略中应渗透有生态学思想,而且,还体现为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种新型的企业效率观和企业发展观,是生态学向企业的全方位的整体意义上的渗透。

企业生态化的主体是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企业生态化的内容包括资源的生态化、产品的生态化、工艺的生态化和管理方式的生态化。但这几方面,不是割裂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综合考虑。仅仅在某条生产线上或某个环节实现了闭路循环,还不能说是已实现了企业的生态化。

5 生产工艺的生态化

生产工艺生态化是企业生态化的内容之一,也是技术生态化三个层次中的最低层次。上面众多定义中提到的闭路循环工艺、无废工艺、清洁生产工艺、低污染工艺,都应属于企业内生产工艺生态化这个层次。鉴于联合国环境署设立了清洁生产计划处,并且召开了三次国际清洁生产会议(1990年,英国坎特布雷;1992年,巴黎;1994年10月,华沙),并在包括我国在内的20个国家建立了清洁生产中心(NCPCs),举办了清洁生产培训班及选取一些企业做为试点,已取得了相当经验,本文将所有属于生产工艺生态化这一层次的各种定义归结为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这个概念紧密地和可持续发展概念联系在一起。借用维克多·雨果的话,“这是比世界上所有军队都强大的得多种时代思潮”。

清洁生产被定义如下:“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种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对于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原材料,并在一切排放物和废物离开工艺之前削减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而言。战略重点是沿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即从原材料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理,减少各种影响”。[(15)]由定义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是将污染物消除或者削减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末端处于无废或少废排放状态的一种全新生产工艺。通过这一工艺可以实现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节能、节水、降耗,以减缓资源能源的耗竭;同时因减少了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因而,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推行实施清洁生产当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6 协调技术生态化三个层次间的关系是推进清洁生产的关键

技术生态化三个层次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各层次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各层次间有不同的行为主体和不同的职能。然而又由于总的目标的一致性而使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的层次上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相同的目标。无论哪个层次的生态化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另两个层次的支持,使得三个层次缺一不可。产业是由众多的企业组成的,而企业的技术活动又总是集中体现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因此,要实现产业技术的生态化,必先要求企业实现技术生态化,而企业技术的生态化又必然要求生产工艺的生态化。一方面说,没有最基层的工艺生态化,就没有企业层次的技术生态化,当然就更没有产业层次的生态化。另一方面,实现技术生态化是一个需要技术、经济、法律、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协调的系统工程。实行工艺生态化——清洁生产,需要企业内所有员工的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对生产过程实行“源识别”、“原因评估”和“制订方案及实施”。但这决不仅仅是企业内技术人员及工人的事,更重要的是企业决策者要转变观念,要有战略眼光,从过去的缺乏环保意识转变为具有环保意识,从一般的环保意识进一步转变到把清洁生产看成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路。从技术生态化的层次而言,仅有企业层次的认识仍然是不够的。实现企业的生态化,要求有相应的政策、教育、金融、税收、物价、法律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些都远非企业层次所能完成,而需政府方面去做。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层次的职能发挥状况将决定整个技术生态化的进程。

我国十分重视技术生态化问题,早在1992年就把推行清洁生产列入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中。1993年在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提出“实现三个转变,推行清洁生产”的工业污染控制战略。同时,在一些省市和大型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和示范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和推广,清洁生产在一些地区和企业收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酿酒、造纸、印染等行业,更是大显身手。

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的清洁生产的推广应用还处于刚刚起始阶段。据调查,即使上述几个发展快的行业中,普及率仍不足10%,况且其中还有很多只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清洁工艺环节,而不是整条生产线。究其原因,除有些企业管理决策层对清洁生产概念认识不足,把清洁生产看成环保部门的事从而态度消极,以及工艺层次因程序繁杂、技术含量高、涉及知识面宽而使技术人员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等原因之外,还缺乏来自政府方面的政策引导、法律制约的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快清洁生产方面的建制立法工作,除对现行环境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改和完善外,应本着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的原则,着重从生产审计、环境标志、排污收费、总量控制、许可证发放等方面制订更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形成强有力的环境法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同时,政府应把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运行轨道,从经济、财政、金融等方面制订相应的倾斜优惠政策,从最高层次上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的高效和有序运行。

注释:

(1) 巴里·康芒纳:《封闭圈》,侯文蕙译,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7月,113页。

(2)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1页。

(3) T.E.Graedel,B.R.Alleeby:《Industrial Ecology》,《产业与环境》,1996年1期。

(4) Katsuhiko Naito:“全球环境时代的环境技术”,《世界环境》,1996年2期。

(5) Dirk Develter:“生态工厂”,《产业与环境》,1994年3期。

(6) 叶谦吉:《生态农业》,重庆出版社,1987年6月,80页。

(7) 周光召:“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绿色周刊》,1995年10期。

(8) 郭清:“绿色技术的三个概念”,载《中国科协报》,1995年3月9日。

(9) 郭宝森 张敦富:《工业污染防治途径》,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97页。

(10) 席德立:《无废工艺——工业发展新模式》,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85页

(11) 合田周平:《21世纪日本の选择——共生革命》,日刊人书房,1992年11月,97页。

(12) 马世骏:“一门新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百科知识》,1986年6期。

(13) 刘国城:“生产生态化与技术的发展趋向”,《科学.经济.社会》1984年3期。

(14) 代锦:“生态技术:起因、概念和发展”,全国人工自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

(15)(16) 这是联合国环境署的提法,载于《产业与环境》,1995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  

论技术生态的层次性_清洁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