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大学生焦虑状况研究_日本大学论文

中日大学生焦虑状况研究_日本大学论文

关于中国、日本大学生焦虑的一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中国论文,焦虑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焦虑是一个和人格、创造能力、社会的适应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焦虑,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生的各个时期和阶段。青年期是焦虑较为显著的时期。关于这点,许多焦虑与年龄的相关研究都已得到了证明。青年所经历的第二性征的出现和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等原因是造成青年焦虑较为显著的主要原因。

青年期焦虑产生的原因还和青年所置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青年作为社会边缘人是测量社会变化的敏感的晴雨表。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指出的,焦虑滋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上,或者说,焦虑的形态受制于社会文化。可以有理由认为,焦虑并不仅是属于个人的情绪状态,而是一种由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综合所致的状态,因此,对焦虑的研究也应纳入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模式。

2 实验方法

中国方面,测试所使用的问卷是Charles 于1967年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1988年译成中文问卷。

日本方面,亦采用Charles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由水口公信、 下仲顺子、中里克治1991年译成日语。

中国方面,江苏某大学的330名学生为测试对象,有效问卷283份(男125人,女158人)。日本方面,关西地区某公立大学和某私立大学两所大学370名学生为测试对象,有效问卷340份(男167人,女173人)。测试结果使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表1 中日大学生状态焦虑各等级的人数%

中国(N=125)日本(N=167)

人数(%) 人数(%)X[2]

Ⅴ(非常高)13(10.4)47(28.5) 13.766***

Ⅳ(高)32(25.6)61(37.0)3.93*

Ⅲ(普通) 48(38.4)45(27.3)

4.323*

Ⅱ(低)31(24.8) 12(7.3)

17.66***

Ⅰ(非常低) 2(0.8) 2(1.2)

0.118

X[2]检验 51.48***75.60***

中国(N=158)日本(N=173)

人数(%) 人数(%)

X[2]检验

Ⅴ(非常高) 8(5.4) 40(23.1) 23.482***

Ⅳ(高)

41(27.5) 65(37.6)

5.127*

Ⅲ(普通) 74(49.7) 57(33.0)

6.662**

Ⅱ(低)

26(17.4) 10(58.0) 10.825***

Ⅰ(非常低) 0(0.0)

1(0.6)0.926

x[2]检验109.91*** 92.17***

根据对状态焦虑的等级划分标准,中国方面,处于状态焦虑的普通、低和非常低程度合计人数,男性为81人(64%),女性为100人(65.7%),超过半数以上。日本方面,三项合计男性59人(35.8%), 女性68人(39.4%),未达到测试人数的40%。X[2]检验表明:非常高的等级与低的等级,中日大学生男女皆有明显差异。

表2 中日大学生特质焦虑各等级的人数%

中国(N=125)日本(N=167)

人数(%) 人数(%)X[2]

Ⅴ(非常高)12(9.6)55(32.9) 27.885***

Ⅳ(高)42(32.8)

53(31.7)

0.0508

Ⅲ(普通) 60(48.0)

51(30.5)

9.291**

Ⅱ(低) 11(8.8) 6(3.6)

3.555)

Ⅰ(非常低) 1(0.8) 2(1.2)

0.115

X[2]检验 96.880***

86.74***

中国(N=158)日本(N=173)

人数(%) 人数(%)

X[2]检验

Ⅴ(非常高)20(13.4)53(30.6) 12.534***

Ⅳ(高)43(30.2)67(38.7)

3.871**

Ⅲ(普通) 75(50.3)42(24.3) 19.431**

Ⅱ(低) 8(5.4) 9(5.2)0.003

Ⅰ(非常低) 1(0.7) 2(1.2)0.249

x[2]检验116.80*** 91.364***

特质焦虑方面,中国大学生的普通、低和非常低程度合计,男性为72人(57.6%),女84(56.4%)超过半数,日本大学生的三个等级合计男59人(35.5%),女53人(30.7%)均占全体测试对象的三分之一左右。

X[2]检验表明:非常高的等级中日大学生男女皆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两国大学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差异检验

中国(N=125) 日本(N=167)

人数(%)

人数(%) T检验

状态焦虑 38.26±8.38

44.29±10.04 5.586***

特质焦虑 42.09±7.43

48.31±10.92 5.786***

t检验 3.82***3.50***

中国(N=158) 日本(N=173)

人数(%) 人数(%)

t检验

状态焦虑 37.86±7.84

44.49±9.58 6.914***

特质焦虑 44.54±7.75

49.01±10.08 4.545

t检验 7.62*** 4.28***

如表三所示,中日大学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男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

4 分析

如本文第三部分表示,中国和日本大学生的状态焦虑以及特质焦虑相比较,中国大学生的平均值均明显低于日本大学生。

出生于70年代末期的日本大学生,是和日本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同步成长的。小谷野(1989)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日本青年的精神世界深受日本社会的六大特征影响。这六大特征分别是,社会构造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专门化、细分化、信息爆炸、社会流行热点的急速变化、大学的普及化和高学历社会、计算机文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社会物质高度繁荣,人的焦虑与之相伴而生并呈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进入泡沫经济以及由此开始持续的经济难以复苏,日本的大学生们透过虚假的繁荣看到的是对未来的难以把握,对日本大学生的直接冲击力是择业的困难。统计表明在所谓的“择业冰河期”,有70%的日本大学生对未来前途失去信心,产生了不安、焦虑和各种各样的苦恼,加之近年来相继发生的阪神大地震、奥姆宗教、金融危机、政局的动荡等大大小小的问题,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日本大学生的焦虑高于中国大学生就并不奇怪了。

作为测试对象的这批中国大学生出生于七十年代后半期,他们出生不久,就迎来了改革开放、向四个现代化迈进的新时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扬弃、价值观的多元化、多样化,青年大学生对自我实现的孜孜追求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八十年代末期的青年大学生的迷惘、困惑、不安和焦虑,呈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大学生们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比较正确的确立了在整个社会大坐标系中的地位,认清了自身的价值。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促使大学生们以学业为重,努力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本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题旋律,中国的大学生们在这种校园氛围中蕴育着一种平和又充实、紧张又有活力的心态,在这种平和心态之中,大学生们的焦虑水平,不仅低于日本的大学生,也低于包括各种职业在内中国的同龄人(郑晓华等1993年)。

另一方面,根植于各自的文化根源的家庭的生活方式、教养模式对大学生们的焦虑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加藤(1995年)发表的关于日中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青年从整体上说,在家和父母平等友好交流,而在当今的日本家庭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不仅物质的形象不存在(很少在家)心理的形象也很少存在(缺少沟通),这种人际关系的淡薄,对青年养成正确的主体性以及对他人的友好交往意识往往是不利的,也常常成为焦虑产生的根源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提示的中国和日本大学生焦虑的状况,归根结底,受制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换言之,是和当时调查时的状况—微观、社会背景—中观、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宏观,这三维的综合作用分不开的。

5 小结

本实验的测试结果表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平均值是日本大学生高于中国大学生,就两种焦虑的各阶段人数比例来看,状态焦虑:日本大学生属于高和非常高两个等级的人数比例约为中国大学生的两倍之多;特质焦虑:日本大学生属于高和非常高的人数比例是中国大学生的两倍。这些数据所持有的意义十分明显,揭示了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标签:;  ;  ;  ;  

中日大学生焦虑状况研究_日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