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论文_黄丹莹

浅析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论文_黄丹莹

梧州万秀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梧州 543004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农业中稻鸭共作技术的逐步由了新的认识和部分实验取得相当好的成果,稻鸭共作技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改善鸭子养殖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改良稻田的土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稻鸭共作的模式进行分析,以及提出有效保证稻鸭共作的的质量措施,为本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稻鸭;措施;技术

1前言

在我国的粮食供应中, 水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我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食品安全成了人们所追求的重要领域之一。 如此背景之下,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种植中作为新颖的技术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种植过程中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动物的食物链关系能够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和废物的产生,提高水稻的产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 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优点

2. 1 有利增加稻田的物质

稻鸭共作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积累有机肥料,鸭在稻田中的活动可以清除禾苗之间的野草,不但包括在水面上的叶、花、茎,还清理其根系等,为水稻光合作用和稻间通风提供良好的基础,还增强土壤的肥料供应能力。鸭子活动会阻碍杂草生长,同时产生稻田中特有的浑水,有效地阻碍了杂草种子的发芽。鸭子取食后,提高了稻田物质转化速度,为水稻后期生长增加了更多养分。总的来说,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光合作用,增加了有机物质的积累。

2. 2 有利于改良稻田中的土壤

鸭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在鸭子活动过程中,不单单活化土层,还可以翻动土壤,增加土壤内部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和不养鸭的稻田对比,可以保持住更多的氮肥,同时提升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成本投入。鸭子活动时,可以封锁住土壤渗漏的间隙,有效地减低杂草等植物的呼吸作用,抑制甲烷细菌的数量及其活性,提升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大土壤肥料供应能力。

2. 3 有利于壮实稻秆

稻鸭共作的特点是鸭在田间不断迁徙,使土壤向水稻丛深处移动,在水稻间形成沟壑,增加水中溶解氧,增加秸秆腐化率,增强土壤氧化。另外,鸭的排泄物约10公斤,显著地增加肥料,增强水稻的根系大活力,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3促进稻鸭共作的几种技术措施

3.1稻鸭品种优选

1)水稻品种,务必选用株高杆壮叶挺,株型相对集中,分蘖较强,抗倒伏性、抗病性强的优质新品种。例如,淮稻5号、苏秀867、扬粳805、金粳818、连稻99等品种。

2)鸭子品种,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胡鸭品种,或者专用鸭。这些鸭子体型相对较小,成年鸭每只重2公斤左右,具有水田里行动灵活、需要喂食少、成本投入低、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的特点。

3)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考虑匹配水稻种植密度和鸭存栏密度。水稻种植密度一般为每株15cm,行距约25cm。密度过大会影响鸭的活动。密度过低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3.2合理、科学设计稻鸭共作流程

1)在移植前的一到两天,购买小鸭进行集中喂养,并接种疫苗以预防疾病,同时根据鸭苗的数量,为后期育肥做好场地准备。

2)整地时,如果一块地(以栅栏为单位)没有田埂,应在田间适当位置留出一定数量的垄,供鸭子栖息。为便于管理,一般以3300m2左右为单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兼顾沟渠、水源、道路等自然条件。

3)根据扩大行距、减少苗数的高产要求进行插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插秧结束后,立即将鸭棚安装就位,进行田间四围网(此网称外网),并对鸭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围网一般选用孔径2厘米的尼龙网。围网高度一般为0.8~1.0米,围栏立柱间距一般为2米左右,下口一般靠近田埂内侧或外侧,注意用无缝隙的土夯实,防止鸭子逃逸[1]。上部用铁丝扎紧,防止牲畜进入。在现场顶部或适当位置预留开关门,方便人员进出管理。

5)放养鸭苗,按每亩16-25只的标准投放鸭苗。注意,此时鸭苗被锁在内网中。为了适应野外环境,鸭子在棚里养了2天左右,形成了“家”的概念。每次喂食的同时注意吹口哨,日益形成口哨音喂食的习惯。

6)根据水稻的成活和秧苗大小,鸭子应该在适当的时间放在地里。在投入田间开始的一段时间,田间必须尽可能保证大的水层,防止雏鸭践踏秧苗,影响活苗。此外,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可能会影响雏鸭的活动。水和土壤混合后,很容易粘在鸭毛上,这容易导致鸭子生病死亡。所以鸭子越早进入田间,在温度、苗情和田间条件下允许的条件下,鸭子越早进入大田越好。

7)傍晚留意鸭子回棚情况,辅以吹哨音喂食引诱回鸭棚,逐步形成每晚自动回棚集中喂食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饲养期内,即使所有的鸭都返回大棚,仍要吹哨喂食,以进一步形成鸣笛喂食的习惯,以便今后鸭群的集中调度和管理。

8)前期根据鸭子的具体情况,早晚控制取食量,不宜过多,尤其是早晨,迫使鸭在田间独立觅食,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以及松土的目的。

9)每天巡查周围围栏有无损坏,特别要注意检查围栏下口有无压土不实,围栏上口有无松动,防止鸭子逃跑或牲畜进入。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注意观察病鸭。鸭病要及时隔离,单独饲养,等其恢复健康后再放回鸭群。在田间巡逻时,要检查是否有死鸭子,如果有,要及时清理。

10)在施肥或喷药前,将鸭子赶回鸭棚,关上内网,或在前一天晚上关上内网中的鸭子,不再放出。检查清理水坑周围的地面,不要让田间的水流进水坑。

11)待水稻抽穗后,注意观察是否有鸭食稻穗的现象。如果有,封闭内网,实行圈养育肥。

12)随着鸭子个体的不断生长,内网中不能饲养那么多鸭子。此时,应迅速将部分鸭转移到预先准备好的育肥点进行圈养育肥。

3.3采用合理的稻鸭共作模式

在传统的稻鸭共作模式下,通常鸭子离开稻田的时候,稻田仍容易发生病虫害、杂草生长和土壤养分供应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考虑“一稻两鸭”的复种模式。后期再引进新一批雏鸭。小鸭很小,不能吃稻穗。这样,吃虫、除草、粪肥、犁地的功能就贯穿了整个水稻的生长过程。与单季稻鸭共作相比,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供给更为稳定,土壤肥力增强,同时保证了两批鸭群的肉质。这样,整个稻鸭共作体系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3.4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对水稻进行种植

选择稻田时候,应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判断,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田地。在采用稻鸭共作模式的过程中,可适量投放绿萍。绿萍营养成分含量大,能有效固定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绿萍还能有效减少杂草生长,充当鸭子的食物,替代土壤中的肥料。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形成互利共生体系,使生态达到平衡状态。同时还可以增加蟹、龙虾等动物,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给农民带来更好的效益。

4总结

稻鸭共作降低了成本投入,有助于增加水稻产量,保证农产品和农作物的质量,保障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安全生产。因此,有关人员应积极应用和推广这项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崔金登.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8.

[2] 纪长娟.关于稻鸭共作种养实用技术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5.

[3] 李健.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J].农业与技术.2019(15).

[4] 孙茂超;丁蕾;朱红明.稻鸭共作技术在优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9(10).

论文作者:黄丹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  ;  ;  ;  ;  ;  ;  ;  

浅析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论文_黄丹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