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症结与对策_科技论文

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症结与对策_科技论文

论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症结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对策论文,经济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及增强综合国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党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呈现一体化的趋势,科研及技术的开发也正在实现向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转变。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搞好我国科技与经济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一、科技与经济对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原始人类靠采集和渔猎为生,种植和养殖技术推动农业革命,在农业生产工具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诞生了手工业;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及推广应用,带动了工业革命,诞生了机器大工业,农业在大工业的支持下发展为机械化、水利化的现代大农业。20世纪以来,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继发生。相对论、电子的发现及量子理论、生物遗传基因以及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协同论、突变理论和非线形数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在突破绝对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同时,对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生命的奥秘以及开放性物质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原子能利用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重大技术发明,使人类最终突破了体力、智力极限和地球经济的限制,开始了宇宙经济的新纪元。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科学技术成为事实上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新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进入了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可以说正是科学与经济结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科学技术的价值体现于科技与经济的对接之中

人类的历史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也就是科技进步的过程。科技进步的直接体现就是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统称为科技成果。如果一个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商品,就不能体现出科学技术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说科学技术的价值很大程度体现于科学成果的经济化和商品化。

科技与经济的对接目前在我国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应用技术开发水平的落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向产业经济的转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科研开发的力量和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而很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恰恰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的二次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因而造成很多小试、模试的科研成果不能很快转入工业生产,无法实现经济化。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科技成果的转让率只有20%左右,而在已转让的科技成果中,只有40%得到了技术经济化。 由此可见,搞好科技与经济的对接势在必行。

二、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症结分析

我国科技与经济对接不紧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与经济在体制上的不融合性

目前,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深化和完善阶段,科技与产业仍处在体制分割的状态下。在我国,科研及技术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各部委、科委管理下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大部分高新技术成果也掌握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手中。但由于多年来受现行科技体制的限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资金投入、厂房、生产设备等方面很难满足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需要。而作为科技经济化主体的工业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科技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因而相对缺少可以向生产力转化的科学技术成果。这种体制上的分割性使实施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各方在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利益机制、风险机制等诸多方面很难达成彻底的共识,每一方都力争使自身获取更大的利益,因而无法保证科技与经济在深层次的一体化。实施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有时还不是各实施主体主动、自觉的行为,而完全依靠政府协调甚至是“干预”,导致技术经济化的进程发展缓慢。

2.利益机制的不完善性

可以说利益机制的不完善性同科技与产业体制上的分割性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实施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各主体处于体制分割状态,在合作的利益机制上很难达到高度统一。尽管各级管理部门为解决这些问题已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细则,协调监督机制、良性循环机制,合作纠纷时有发生。这种利益机制的不完善性直接影响了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实施进程。

3.科技成果应用的风险性

从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在应用科技成果的时候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科研工作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一个科技成果的开发往往是从实验室研究(或样机研究)开始,经过模型试验、中间放大试验,最后进入产业化、商品化阶段。实际上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同样存在着能否适应市场需求问题。很多科研成果只是处于实验室研究或模试研究阶段,还没具备产业化的条件,这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在应用科技成果时往往特别注重其技术的成熟程度,反复与成果持有者进行探讨,力争使风险性尽量减少。

正是由于企业将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商品化转化过程中存在上述风险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进程。

4.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效益滞后性

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既存在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问题,也存在投入与产出的时间差问题。如果一个成果转入工业生产后没有效益的话,企业自然不能采用;但即使一个成果转入工业生产后能够取得预期的效益,仍然存在项目实施需要先期投入、而效益只能产生于项目完成之后的问题。这种效益的滞后性也是影响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进而影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进程。

5.科技与产业间信息渠道的不畅通性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技术市场体系已基本建立,对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不可否认,目前我们的技术市场体系还不很完善、科技与产业之间的信息渠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业生产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哪些科学成果能最终在产业上实现?科研部门有时并不了解;而从事科技研究的部门拥有哪些科技成果?哪些成果能在工业上应用并取得效益?企业所能知道的信息来源可能更少。因此造成了一方面是企业急需一些关键技术不知到何处寻求,而另一方面是科研部门开发了一些科研成果又寻找不到合适的应用企业,导致了科技与产业的脱节。科技与产业间这种信息渠道的不畅通性,也是影响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三、科技与经济对接的措施与对策

1.以资产为纽带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结合点应着重于:

(1 )科技入股与激活企业固定资产存量的结合——建立新的股份制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这是产学研合作资产一体化型的最高形式。

(2 )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科研与产业化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型向资产一体化型转化的较高形式,较单纯的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某一项目的松散形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从市场需求出发提出科研及技术开发课题,在同一科技开发机构进行科研攻关和工程技术开发,最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这一过程将有助于科技与产业各方的共同发展。

(3 )保持科技与产业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科研开发与企业技术难题的结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必须要清楚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企业需要什么技术,而使科研开发具有更强的目的性;而作为企业也必须了解科研单位有那些实用的成果或技术。为此我们必须完善技术市场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保持科技与产业之间的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这一点是促使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型向资产一体化型转变,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之一。

2.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推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或者由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聘请院、校、所的专家参加,参与企业开发战略的制订、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科研开发工作。其最佳和最终的方式应该是科研院所或院校组建的各种集科研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机构直接进入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产学研和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以便于集中科研、技术力量和有限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明确科技开发方向,加速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进程

推进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进程,必须要有项目为基础,否则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将成为“无米之炊”。推进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进程的科研、技术开发的重点方向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重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项目

重大技术创新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立足点是创新,其水平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如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套化项目,制约名牌产品和主导产品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改造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必须要依靠工业化生产能力才能具有较大的成功性,因此产学研合作是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实现科学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已得到科技、产业等各界人士普遍认同。特别是对于沈阳市来说,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在更高层次上的良性运行、重振沈阳老工业基地雄风、振兴沈阳经济的必然之路。而分析高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和成果来源,主要集中在中科院系统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但产业化的优势仍然在大中型企业,所以应把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重点着眼于高新技术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

(3)引进生产装备和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项目

为缩短与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从“七五”开始引进了一大批支柱产业急需的生产装备或生产技术。但由于企业缺乏经验和科技实力,对引进装备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工作并不理想,一些引进的生产装备或者达不到设计规模和水平,或者是国产化率很低,或者是技术水平已经落后,甚至生产线无法投入正常运行的情况也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的科技力量和技术水平是很有限的,必须依靠产学研合作使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特别是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沈阳自动控制研究所和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机电、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沈阳市完全可以依靠其科技优势作好引进生产装备和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成为产学研工程示范项目,加速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

4.制订政策,鼓励“产学研”密切协作

就目前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和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看,它既是一种市场行为,又是一种政府行为,且政府行为特别突出。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真正成为有关各方自觉、主动的市场行为,则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对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跟踪和服务,通过推进科学技术产业化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政策与措施的不断完善,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进程加快,产学研工程向更高层次发展。作为政府能够完善的有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在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

目前我们正着力提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进入企业或兼并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实现科技与产业的结合。这种科研与产业的直接结合是产学研合作的最高层次,也是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这一改革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制订优惠政策,对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及认定,对企业资产的重新核定等,以鼓励产学研一体化经济实体的建立与发展。

(2)对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的政策支持

既然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应组织连续实施专门的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计划。计划中应体现出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和合作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应放在首位,其次是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包括引进生产装备和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项目。

制订资金倾斜政策,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对应专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计划,由政府、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专门的合作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重大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要加大科技三项费用对产学研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投入比重;可以制订产学研项目的减免税政策、减免投资方向调节税及土地使用费的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标签:;  ;  ;  ;  ;  

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症结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