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444200
冷思考,不是泼冷水灭火,而是给热的表层降降温,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让我们更能看清真相。
自教学改革以来,学校和学生面貌焕然一新,高考升学成绩更是以能说服人的数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我们用质量赢得了教育的尊严和幸福感。但如果把各门科目和课堂改革带来的整体进步相比,我们会发现在此种模式课堂下,各科的提升程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语文在高三的多次模拟考试中的成绩,和往年相比,可说是“退步”厉害。学生们在几乎个个认得、天天和自己打交道的汉字面前,却屡吃败仗,反而是在“舶来品”英语上树立了高考信心。
学生感到疑惑,老师觉得奇怪,总之语文学习出了问题。
在生本课堂刚刚推行之时,各科老师对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普遍都认为,学生在语文课上畅所欲言应该不成问题,毕竟天天说汉语、写汉字,彼此关系亲密得不得了,哪里像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好像如老师们所说的那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确实有思维活跃、语惊四座、惊艳全场的表现。课堂上的老师也似乎乐观其成,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站在了不起眼的角落。
语文科目特点决定了在生本课堂上必须要因地制宜,万不可墨守陈规。
首先,这是由课文的经典性决定的。入选教材的那些经过时代选择保留下的文字精品,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菜肴摆在学生面前。我们不能奢望有多少学生懂得品尝,恐怕连最基本的用餐礼仪有些人都完全不懂。这时候,美食评论家走出来了,教他们这些菜品的来源、风俗背景、品尝方式、用餐礼节。经过讲解与铺垫,他们被勾起食欲,满怀期待,慎重其事,细嚼慢咽,得其真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道好菜之所以能成为好菜,一则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需要有人阐释推广的。经过了阐述推广,它才能为受众所理解、接受、认同,进而成为个人心中的经典。我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左丘明这一类大家对《春秋》做阐释,后人还有多少人能读懂这部经典,恐怕它也很难成为“五经”之一。
文字作品如此,音乐作品也是如此。
譬如巴赫,作为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他的作品问世以来无人垂青,湮没于时间长河中。直到一百年后,门德尔松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搬上舞台,人们才如获至宝般重新认识了巴赫。巴赫及其作品,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由此可见,每一种经典进入人心,都需要有人担负引人进入胜境的工作。语文老师的最大作用正在于此。
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学生主导、老师隐身成为了课堂的常见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教育要关注人的平等,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充分地表达自我,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传道授业解惑。价值的判断、对错的衡量,即使如孔子一般的圣贤,在他自由平等的课堂上,也会用自己的表情或语言表明自己的看法,引领学生探寻更高的境界。
教师在引领时的缺位,一是由于盲目信赖。因为本身专业水平的限制,使他不能发现学生的局限所在。二是本身的惰性,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转移给学生,甚至养成课堂依赖。三是由于某些对老师的课堂评价,因为一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噤若寒蝉。
其次,语言文字的特点也决定了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依然需要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在所有的科目中,语文几乎最容易形成热闹的场面。但课堂有了热度,不一定有了深度或高度。因为课文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认得,所以似乎一望而知。然而,正是这种“一望而知”的感觉是最大的错觉,相当致命。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大多只有浅与深的区别,而非对与错的截然不同。这就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误区,认为理解没错,到此为止。可以说,现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语文最容易学,语文老师最容易上课,甚至还要摆出一副自己深得语文之道的样子。学生中也数量相当多地对语文学习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自以为是。殊不知,语文是一门非常需要理解能力的科目,没有理解能力或理解能力不强,会很难发现看似一望而知的文字背后蕴藏的重要价值。朱光潜先生特意强调对语言文字一定要有“咬文嚼字”的意识,正是对此而言。语言文字背后的博大精深文化,注定了语文是一门容易入门,却难以入境的科目。
风靡一时的《蒋勋说〈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作品,恰恰说明我们自身对经典和看似一望而知的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当欠缺,急需像蒋勋、易中天这样的大家来提高,并借此启蒙。
当作为基础的理解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表达自然也出现了问题。我们原先的课堂问题尚可通过死记硬背来弥补一二,但在新时期高考语文全国卷以考查理解与运用来作为重点的情况下,现在的问题就暴露得比较明显了。
基于上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语文老师如果不能深入研读文本,没有广阔的阅读背景,缺乏理解的深度与思想的高度,不能适时出现在课堂的焦点上,那么对于经典的消化吸收就始于学生展示,也止于学生展示,由表层终归表层,由肤浅终归肤浅。这样的课堂,即使表面的热闹也是持续不了多久的。因为一直咀嚼甘蔗尾巴能有多大意思。
与此相反,在有些课堂上,当老师由隐身变为显身的时候,学生的疲倦浑浊的眼睛恢复了先前的明亮活泼。因为,老师对语言文字的阐释使他们重获了文字背后的情感智慧精神。他们能恍然大悟,感叹原来如此啊。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言之光会经常闪亮,但语文老师的光一定是每次都闪亮,而且会最耀眼。学生们在语言文字的褶皱里穿行,需要你的光芒照耀和引领。
论文作者:李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巴赫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老师论文; 经典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