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名学者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大体可分为课前准备、分析与讨论、课后反思与评价阶段四个部分。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可大致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评价阶段三个步骤,本文将对这三个环节进行逐一阐述,并针对不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案例;研究
1 引言
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的冲击,要求实施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为了适应近年来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我们在以三维目标为基础的课改之上,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过程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德育的过程论(知情意行的统一)等理论作指导,运用调查、实践、文献等方法,不断探索,形成了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感悟模式。
2 案例的选择原则
2.1 案例内容要“真”
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否则没有说服力,其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保证案例的真实性,我一般是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或国家权威媒体上寻找与教学有密切关系的案例。比如我在《经济生活》教学纸币内容“相关链接”:“制造假币,必须依法予以严惩”,我选择的是2017年9月27日《今日说法》“假币戏法”。视频中有三名使用假币者被公安人员抓捕的场景、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对案件的法律剖析及三名嫌疑人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有主持人的旁白。视频播放后,对学生震撼较大,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说,我国刑法规定,制造、出售、购买、运输假币数额较大,持有、使用假币数额较大,变造货币数额较大等,都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的制裁。
2.2 案例与学生的关系要“近”
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案例,最好是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或与他们生活有较密切联系的案例。比如在《政治生活》“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教学中,我用了几年前发生在我们本地的一次群众性事件作为案例,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最后却转化为群体性事件,其中各种各样混乱、一时无法辨别真假的消息、流言在互联网上传播是引起群众围观质疑、促使事件性质转化的重要原因。张某被警方认定在互联网上编造并传播谣言,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学生听说是我们本地发生的事情,立即产生了兴趣。在案例讲完后,我进一步说,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人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可以充分地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必须要履行不造谣、不传谣的义务,必须要遵守法律法规,在QQ、微信、微博上不要说没有依据的不负责任的话,不要随便转发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各种消息,做一个有法律意识的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网民。
2.3 案例与教材知识的关系要“紧密”
课堂上列举的案例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又必须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教材内容有自己内在的知识逻辑,它不是专门的法律知识课,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只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就学科核心素养而言,还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
2.4 案例发生的时间要“新”
课堂上列举的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的,强调一个“新”字,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比如我在《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有关国家机关关系”的教学中,列举了教学该内容前刚在媒体上报道的“鸿毛药酒”案例。
2017年12月19日拥有麻醉医学硕士学位的医生谭秦东在“美篇”发表了“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2018年1月10日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抓捕了谭秦东医生。2018年1月25日,经凉城县人民检察院批准,谭秦东被执行逮捕,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2018年4月17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发布通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陈述完案例后我强调,宪法规定,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和检察院一样,上下级之间都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他们都必须要依法办事,都必须要对产生它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同时强调,虽然谭秦东被变更了强制措施,人已经回家了,但因文章标题说鸿茅药酒是“毒药”,尽管已经发表道歉申明,但仍可能面临民事诉讼。所以,我们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一定要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3 案例教学法课堂实施
3.1 呈现案例
案例的呈现是教学环节的一个过渡阶段。巧妙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案例导入的方式与时机对学生能否更好地融入案例所呈现的情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有必要巧妙地向学生展示这个案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如何导入、何时导入等,要求教师具有敏捷的捕捉能力。教师要从课堂的状态与学生的接受程度捕捉到呈现案例的最好时机。
首先,案例的呈现需要一个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案例的讨论得以更好的开展。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讨论方式,学生可在课前分组以便于交流。最后,在呈现案例时教师要做部分指导工作。在呈现案例时,部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存在误区,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启发,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案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最为广泛的可归纳为四种。第一种,口头表述。案例的篇幅较短或案例的内容通俗易懂时,教师采取口头表述的方式呈现案例。口头表述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样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以便及时纠正。
第二种,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可以通过感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可呈现图片、视频等,将案例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呈现案例时应注意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并做到条理清晰。
第三种,情景再现,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再现的活动中,可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协调能力、想象力等,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同身受。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学生深入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应注意情境再现的时长,不要因为时间过长而耽误正常授课时间。
第四种,发放文字材料。教师可将选取的案例印成书面文字发放给学生,可使学生在书面上划出重点与难点,还可便于学生反复思考。虽然这种方法和以上三种方法相对比,缺乏生动性,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失去兴趣,较为枯燥。
以上四种呈现案例的方式,教师可根据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相适应的方式,同时也要考虑案例的时长问题,避免学生在教师呈现案例的过程中转移注意力。
3.2 案例教学法的课后评价阶段
课程结束后,学生评价也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不断总结和反思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课后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主体作用,是否积极参与了案例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的问题等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增强自我反思能力。案例反思的撰写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便于以后的复习。教师也可从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对教师的自身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有助于案例教学法的顺利进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 结语
通过案例把教材内容变成一种恰当的教学情境,经过教师问,学生议或师生互问互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最终能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翁君奕.关于案例教学规范化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3.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96.
作者简介:
吴玉(1984年4月12日),民族:汉族,籍贯:江苏泰兴,学历:风景园林硕士,职称:政工师
论文作者:吴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5
标签:案例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方式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法论文; 假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