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反思:中学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师生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从本质上是互动的,互动是知能习得的基本途径,是生命课堂的重要体现,是教学相长的基本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但深入中学地理课堂便会发现,当前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一线地理教师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他们习惯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对于讲台下的学生却熟视无睹。师生之间很少互动,即使有互动,也是低效的、形式上的互动,出现了西尔伯曼所说的“课堂的危机”。
围绕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展开简要分析,以期各位读者对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一、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解读
1.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
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是在特定的场域中,由互动目的、互动主体——教师和学生、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载体等要素构成的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主要表现为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的板演、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独立地出现在活动中,而是共同参与互动活动,它可以表现为师个互动,也表现为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而且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完善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加教师教学智慧、协同师生关系、生成课堂教学资源及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等功能。
2.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
地理课堂师生互动除了具有双向性、教师主导性、情感性、非言语行为作用显著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互动目的:启智性和人文性
所谓启智性,就是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恰当的启发,促进学生各种智能(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空问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人文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互动内容: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理学是一门区域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围绕“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这些基于区域的问题往往成为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核心问题。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典型区域的选择,揭示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次,教师要通过典型区域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利用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知识去分析具体的区域,掌握分析具体区域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后,要通过紧密联系学生所在区域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使学生习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地理学科内各要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内的综合性是由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决定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各自内部及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学习自然地理内容时,必然要联系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在学习人文地理内容时,则必然要重视自然条件与人类发展的相互作用。其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
(3)互动方式:多样性和实践性
地理教学的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地理教学的内容更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地理教学环境也是形式多样、条件各异的。因而,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不可能是简单的、唯一的。即使在教学活动各要素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多样的互动方式。学生参与地理互动的方式还有描述、举例、比较、归纳、判断、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应用、评论、计算、质疑、辩论、设计、模仿、实验、测量、制作、观察等。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互动方式上应体现实践性。一方面是教师指导学生习得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实践,如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制作、扮演、读图、绘图、演示等主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界的和谐、感受各种生态问题,从而获得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进而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对人地和谐的认同及对各种生态问题的感悟。
(4)互动载体:图像性
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主要探索地理事物及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包含着有机与无机过程、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这样一个内容复杂、范围宏大的系统是无法让学生尽收眼底的。同时,地理环境的演化发展很多是周期性的或长期、缓慢进行的。因此,各种地理图像,尤其是地图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地理课堂师生互动载体的图像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标志。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的作用,不仅要尽可能地使用图像,而且要通过让学生学会用图像来表达地理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从而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
二、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透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很认同课堂师生互动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了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必要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师生在课堂上很少互动或者互动的效果不佳,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甄别取向,互动目的功利化
很多教师认为,在考试的压力下,地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迫使他们在该互动的地方没有互动。虽然他们知道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很多潜在的启智性功能,但为了获得高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往学生头脑中灌输知识,通过小考、大考、中考、高考等途径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经过这些过程之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磨灭了,甚至不会独立思考。
2.知识至上,互动内容被窄化
课堂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一般把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行为互动和情意互动三种,这种分类和新课程目标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通过对一线地理教师的调查及课堂观察发现,当前中学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忽视情感的问题。在知识层面,主要关注静态的文本符号性知识的互动,而忽视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及迁移应用。由于当前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目标作为促进认知发展的辅助性目标。因此,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和真挚的情感交流。
3.教师中心,互动主体不平衡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发现,在中学地理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互动的发起者,而且也是互动的垄断者。教师成了地理知识唯一“代言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则是张“白板”。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教师教的多,学生就学的多。在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的霸权地位。在具体行为上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时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整个过程中,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往往是教师“动”学生“不动”,学生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及发表自己的看法。
4.师问生答,互动方式较单一
研究发现,问答是当前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问答方式能较好地落实知识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对于一些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如画图、制作、实验等)以及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作用不是很大。访谈中发现,很多地理教师很少落实新课标地理教材中的实验、观察、调查、探究等活动,只是在传统地理课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提问这种基于言语的师生互动方式,很少采用能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基于操作的师生互动方式。这种较单一的问答不能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师生互动方式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5.流于形式,互动效果不理想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当前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存在只注重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内容的问题。首先,互动内容的启智价值不大。例如,很多教师的提问都是记忆性、观察性的问题,基本上属于书本知识的简单回忆或再现,而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质量问题较少。学生讨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封闭性的问题,很难激发其思维。其次,互动过程的程序化倾向明显。在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教师不断地问“对不对?”“有没有?”“是不是?”学生集体简单机械地回答“对”“有”“是”。整个过程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更缺少激烈的辩论或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互动大多是在浅层次上进行的,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层次的互动。
三、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重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树立互动的教学理念。宏观的互动理念只有通过具体的策略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在课堂师生互动中,作为互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新的互动场域中开展互动,要树立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意识,优化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场域。
1.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主体的觉醒
在互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地理教师应对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重新认识。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应凸显互动目标的整体性、提高互动内容的关联性、体现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注重互动过程的生成性及加强互动结果的反思性。
(1)凸显互动目标的整体性
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还要促使学生感受过程、掌握方法,最终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具体的地理师生互动目标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教材、课标等)确定本节内容要掌握哪些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然后思考这些知识点和技能可以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落实,通过这些过程和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例如,关于“大气垂直分层”这一联系学生生活的基本地理知识,其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可以厘定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对流层、平流层大气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画图讨论对流层大气保持地表热量的基本过程”;其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可以厘定为“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垂直结构,讨论为什么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保温被”;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可以厘定为“树立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观念;获得自觉珍爱大气圈、保护大气环境的生态文化意识”。
(2)提高互动内容的关联性
互动内容的关联性涉及三个方面:联系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在互动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将其作为师生互动的逻辑起点;要将地理科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要将地理科学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整体的人的目的。
(3)体现互动方式的多样性
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实现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存在于地理课堂之中,不同的行为方式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采取多样的互动方式。布鲁纳认为,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在头脑中表征对某种事物的经验,即动作性表征、形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按此观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中,可以采取基于符号和操作的互动方式。
(4)注重互动过程的生成性
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表情变化、思维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学习兴趣、注意力、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生成性资源。在地理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生成性资源,巧妙地做出相应的变动,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展开深入的互动。
(5)加强互动结果的反思性
针对一节地理课,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师生互动结果进行反思。从目标的角度,反思是否采取了多种互动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实际的互动结果和预设的互动目标有无差距、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距;从内容的角度,反思是否贴近学生实际;从方式的角度,反思是否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从过程的角度,反思是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互动环节安排得是否合理、互动中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到位;从效果的角度,反思是否有效、是形式上的互动还是实质上的互动。这些反思可以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反思等形式展现。
2.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场域的优化
按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观点,课堂是师生共同存在的一个场域,教学活动与场域密切相关。按照场域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场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促进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有必要从物质场域、心理场域、时空场域等方面进行优化。
(1)丰富地理教学资源——优化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物质场域
为了优化地理课堂师生互动,需要有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这是由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为了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正确的印象,必须利用传统的或现代的高质量媒介……使他们获得高质量的教与学的材料。”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地理专用教室、开发校外教学资源。
(2)加强师生情感互动——优化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场域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关系性是指场域不是一个可见的物质实体系统,而是一个由各种客观关系形成的系统。因此,除了丰富地理教学资源,优化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物质场域,更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场域。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基础,积极的情感互动对提高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质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互动需要优化师生关系。在情感互动中,教师要体现对地理学科的热爱之情,做一名学科价值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者。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时空场域
当前,我们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改变。”信息技术在时空的拓展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脑和电讯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互动式教学工具。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时空场域,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到了“聚焦课堂”的关键阶段。通过具体的地理课堂这一联结点研究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是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相契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期盼更多的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研究地理课堂师生互动,从而建构高效的地理课堂师生互动。